一: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二:如何深化我国科技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五项措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组建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二要强化协同创新,提高整体效能。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结构布局,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
三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统筹发挥好政府在规划、政策等方面的调控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管理,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
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加强诚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
五要落实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三: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调节,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
(3)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实行政事分离,明确产权关系,改革人事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和积极性;
(4)建立适应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转变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服务职能。
科技体制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它包括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原则等内容。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在《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国务院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不断深化,使科技工作的总体格局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然而,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偿统工程,不同行业、部门的情况千差万别,在改革进程中,既要锐意改革、勇于探索,又要兼顾全局,稳步前进。
四:改革开放后为什么中国科技落后了
虽然我国科技创新,还赶不上发达国家,但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还是有显著进步的。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包括工作方法创新、学习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等等,科技创新只是众多创新中的一种,科技创新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方法等技术创新
定义: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科技创新的管理创新。
解析:
谈科技创新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引领的管理创新作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科技创新的主题,是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知识、新艺术的一部分,它自身也是电子信息或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集成。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进一步拓展视野,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
五:结合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应如何定位?
一、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生产力”有三要素,即有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给它又加了一个要素呢,应该认为,不是“加法”的关系,而是“乘法”的关系。生产力三要素如果能够伴随科技创新这个乘数,那么生产力的发展就有可能支撑由“追赶”到“赶超”的超常规现代化进程。现在,这个精神最高决策层已有明确表述: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简要分析,它在结构方面天然具有和需求侧的不同特征。人们的需求总是存在的,随着生活水平、收入提高而形成的购买力,即所谓有效需求,这个“需求”,是可通约的单一指标的量值,政府的“需求管理”主要是总量调控。而现在供给侧的改革和管理,更多强调的是结构上怎么优化,而且要处理好结构优化机制怎样对应我们在资源配置中总体上起决定作用的市场机制。供给侧的指标会有千差万别,不可通约,供给管理要比需求管理复杂得多。
接着分析,这个结构特征在供给侧至少涉及五大要素:第一是劳动力,第二是土地和土地所代表的自然资源,第三是资本,第四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科技创新,第五是我们所必须考虑的制度创新、制度供给。这五大要素在我们经济起飞的前30多年都在发挥作用,但与其他经济体类似,前面三个要素的作用更容易发挥出来。
一开始,我们低廉的劳动力支撑着比较优势,现在发展到了“世界工厂”;我们过去土地和自然资源都是低价甚至是无价的,一旦与市场对接,低价变高价、无价变有价,所引起的资源配置和利益驱动,就形成了有声有色的发展局面。
但是,在现在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低廉这样的相对优势正在离远去,人口红利正在迅速消失。土地、自然资源等经历粗放开发之后现在已形成一系列的矛盾,现在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征地、拆迁、补偿带来的成本已经非常高,原先的支撑力在滑坡。从第三个要素资本来看,在资本严重不足时引进外资同时带来了技术和管理,但是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带动了我们本土的原始资本积累和民间资本的雄厚壮大,常规投资所谓边际效益的递减,这个支撑力也在下滑。
在上述三大要素支撑力不断下滑的同时,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而且要引领“新常态”,特别关键是要更多地依靠后面两大要素,即学术上所说的全要素生产率来发力。这后面两大要素中非常关键的是科技创新,当然也需要得到制度供给、以改革打开其空间——我们现在要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三个层次创新的互动,进一步地打造我们新阶段上的新动力,对冲下行压力,对接“升级版”的“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较高增长质量,并形成长远发展后劲,去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的现代化战略目标。
二、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后,需要“政、产、学、研”密切协同,要把普遍激励和重点攻关结合,来实施高水平、理性的供给管理。
供给管理要和市场能够有效对接,市场机制、政策金融、财税支撑等等,都要放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来形成系统工程式的、优化的组合。
说到“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式的体系,而这其中有关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政、产、学、研”互动、结合已讨论了多年。如何各方协同更好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有必要考虑将自己的可用资金用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信贷式放大这样一整套动作,来发挥政策性融资的乘数效应和放大效应。
例如,把财政资金以股权方式与民间股本一起,组建支持科技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企业的产业基金。这种基金将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风险共担的产权结构,实际上就是混合所有制的结构。财政拿出资金,进入科技小型企业的发展基金,......余下全文>>
六:如何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培养科学精神
3月1日,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将正式上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等1万份科技报告将向社会公开,公众只要登录相关网站,就可以了解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息。
促进开放共享,加强资源积累,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只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的一个缩影。
2013年9月30日,北京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发表讲话时强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今年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如何管理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问题。会议指出,要“使财政科研资金突出助优扶强,流向能创新、善攻坚的优秀团队和符合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项目,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近日,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招”“真招”相继出台:
——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起草文件,回应科技管理热点难点,加快建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运行机制;
——中科院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等5个卓越创新中心,并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赋予中心科研管理自主权,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力度,给予个性化的政策支持,严格评估、动态调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关于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多项改革直指科研项目申报,旨在进一步优化资助格局,如取消、合并与调整部分项目类型,减少评审的负担,遏制低水平的重复申请,强调基金申请质量,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创新等;
与此同时,各地也积极开展有益探索,江苏加强统筹,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重庆加强科技创新的分类指导和管理;宁夏积极推进研发后补助……
一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重点突破到全局铺开,从建章立制到营造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的脚步越发铿锵稳健!
整体设计 统筹推进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在于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专门用一段阐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其实,此前我国就已为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布局谋篇。早在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科技创新的治理能力,必须形成统筹推进的新机制。为此,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包括26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简称科改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审议相关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在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直接指导下,按照任务分工,科改领导小组确定了5个方面62项任务242项改革政策措施,确定了《意见》的路线图、时间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强资源统筹协调和开放共享、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凝练出20项重点改革任务。
随着改革逐渐走向深入,科改领导小组也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工作。2012年7月30日,科改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科改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强调,要加强对改革的宏观统筹和整体设计,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等关键问题,出台改革举措,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2012年12月25日,科改领导小组召......余下全文>>
七:《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谁能简单明了的给我讲解下 30分
近年来,“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取得了大批成果,如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嫦娥登月工程、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超级水稻等,无不引人瞩目。然而,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国家科技计划在体系布局、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起草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按程序报批后发布实施。根据方案安排,到2017年,现有的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经费渠道将不再保留,所有的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将按照优化整合后的体系运行。此次改革涉及哪些科技计划?改革后的管理体系将会是什么样?20日,记者就此专访了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司长张晓原、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
此次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
张晓原:首先要强调一点,我国科技计划投入所取得效益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年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产出与国家发展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在体系布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总体绩效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类资助方式不够完善,存在着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现象。这些问题反映出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不相适应。
赵路:国家科技计划经费是财政科技资金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央财政科技经费中占到一多半。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么多的经费分给诸多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资源,但都有限,这也就是所谓的资源配置碎片化。这种情况导致科研项目目标定位不清晰,管理边界不明确。这既是科研项目聚焦不够,做大事力量不够的原因,也导致了多头申报,重复资助,重复投入等问题。调整科技计划结构布局和组织实施方式,就是希望能激活科研经费的存量资金,调动有限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
此次改革涉及哪些科技计划?
张晓原:我们对中央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了全面梳理,本次改革针对所有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使有限的中央财政民口科研经费更加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力量办大事。
赵路:民口科技研发经费包括基本支出,例如科研人员的工资,包括设备、科研用房等在内的科研条件建设支出,基本科研业务费以及公开竞争性研发经费。此次改革只涉及其中的公开竞争性研发经费。
改革后的管理体系将会是什么样?
张晓原:改革后,将形成科技部门牵头,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这是一个常设制度,在每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对本阶段的重大科研任务进行布局,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在科技计划实施过程中,如有重大变动或补充,也会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另外,政府部门将不再管理具体项目,而是将这项工作交给规范化的专业机构负责,政府转而抓战略,抓规划,抓监督,这也是本次改革的最大亮点。
同时,还会成立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委员会。由他们统一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提供决策咨询,对项目评审提出指导意见,对特别重大的项目组织评审。此外,还会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动态调整和终止机制,并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宏观统筹和信息公开提供技术支撑,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赵路: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三是国家重点......余下全文>>
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怎么实施
16日,科技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包括“纳米科技”等9个重点专项。这标志着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重中之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启动实施。
2014年年底全面启动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其核心是按照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针对原有计划体系日益突出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和构建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框架和布局,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科技计划引领带动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重大问题,更好地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一年多来,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强化沟通协商与分工协作,积极推动改革落实。目前,“一个制度、三根支柱、一套系统”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已初步形成,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工作正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目前已将原有的100多个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成五大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科技计划布局构架改革的重大举措,作为五类计划中最早启动的一项改革,肩负着为其他四类计划的优化整合和管理改革‘架桥铺路’的重要使命。”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说。
截至此次指南发布,改革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各个组织管理环节有诸多创新和亮点:在项目形成机制上,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强调部门协作;在重点专项论证布局上,做到充分论证评估、科学民主;在专项目标任务设计上,体现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在指南编制和组织申报上,做到体现服务意识、尊重科研规律;在整个项目形成、申报、评审过程中,严格执行专家回避制度。
侯建国表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和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任务的不断落实,尽早建立完善的新型计划管理体系,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的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
九:当前我国加快科技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哪些 5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去搜索一下,都有的,
一、充分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主要目标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四、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五、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
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七、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八、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实施
十:如何支持企业建立开发经营和科技创新一体化决策机制
重点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科技创新系统谋划,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精神的全面落实。按照全省“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规划文本起草,明确“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规划咨询论证和修改完善,力争年内发布实施。论证启动一批科技重大项目,并按照《贯彻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分工》要求,在今年上半年,召开全省科技创新阶段总结推进会议,晒出各市、各部门的落实成果,对进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率先完成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五大类科技计划,统筹衔接各类专项计划,力争各类计划全部纳入科技管理平台。正式出台《山西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1+7”配套管理办法。指导专业机构开展改建和项目管理,开展专业机构改建情况中期评估机制,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专业机构逐步社会化和市场化。尽快建成并推动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平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服务平台、科技报告共享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服务平台全部运行。强化科技监督评估和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科研诚信“黑名单”制度。
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争创成果转化示范区。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成“线上”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信息平台系统的开发,力争于2016年10月投入试运行;全面建设山西科技创新城“线下”科技资源、科技金融等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力争于2017年6月投入运行。依托山西科技创新城,抓紧设立并实质性运作山西煤炭清洁利用基金,重点支持现代煤化工产业、煤电一体化产业、煤层气抽采利用、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碳交易及减排、碳捕获及封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组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强化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煤基低碳重大专项的实施力度,编制好煤基产业创新链2016版,继续凝练实施一批煤基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建立国际合作基地,努力在煤矿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组织实施好煤基低碳联合基金的基础上,实施好山西“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煤基合成精细化学品专项研究基金”。同时,对2015年实施的重大专项招标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确保项目进展顺利、见效。继续布局一批高新技术重点项目。
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开发经营和科技创新一体化决策机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对话机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评审机制,原则上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评审专家组中,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专家要保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完善开展技术合作、协同技术攻关、共建研发中心、共建技术联盟、共建产业基地等产学研合作模式。继续支持企业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夯实平台、人才、投入等创新基础能力,增强创新驱动的源头供给。举全省之力推进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全年力争新开工建设项目30个,完成投资55亿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继续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力争把科技创新城打造成山西省创新发展的引擎和世界低碳中心。完善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激励机制,着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和人才团队高地,构建开放共享与联合互动的科技创新网络,形成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重大创新基地布局。强化科技人才的激励和服务,在重点研发计划中开辟专门渠道,支持35岁......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