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简介

一:宋教仁简介

baike.baidu.com/view/22113.html?wtp=tt

二:宋教仁墓的简介

民主革命的先驱宋教仁,1905年加入同盟会后,于1910年在上海主编《民立报》鼓吹革命。1911年与谭人风等在上海组织同盟会中部总舍,任总务干事,策划长江流域起义。武昌首义后,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院长。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多数,即着手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为窃国大盗袁世凯所忌。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派人刺死。1924年6月在上海闸北群地百余亩建成宋公园,葬宋于园内,墓呈半球形,墓前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的石碑。墓顶塑一展翅雄鹰,象征先烈革命的凌云之志,墓地中还立有宋教仁先生石雕像,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

三:宋教仁的死因争议

袁世凯的第一反应据章士钊回忆,当宋教仁遇刺的电报传到时,他正在总统府与袁世凯一起用餐。袁闻讯后的反应是叹息说:“遯初(宋教仁的字)可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随后闲谈中,袁世凯意指宋案的凶手是黄兴,理由是“黄、宋争国务总理,两派大决裂为证”,章士钊闻之不满,愤然辞出。 孙中山的第一反应宋教仁案发生时,孙中山正在访日。1913年3月21日孙中山中止访问,立刻回国,于3月25日返抵上海。当晚在黄兴家召开国民党高级干部会议。孙中山说“若有两师兵力,当亲率问罪”。孙中山10年后回忆当时情景,“于是一般同志问我有何办法。我谓事已至此只有起兵。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 赵秉钧的第一反应据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回忆:1913年3月21上午,赵秉钧正主持国务会议。国会选举事务局长顾鳌却突然闯入报告:前门车站收到上海来电,宋教仁昨晚在沪宁车站遭枪击,伤重恐难救活。赵闻讯面色大变,猛然站了起来,以手掌击手背,环绕会议桌一个劲地兜圈,一面反复喃喃自语: “这一下腌杂了。人家岂不要说我打死了钝初吗?岂不要说卖友吗?我还能算人吗?”黄兴的第一反应据说开枪时,黄兴正在现场,于是他将宋教仁扶住说:“我们一方面将宋教仁先生送到附近医院,另一方面迅速派人追捕凶徒。”宋教仁手术出来后,住在单间病房。黄兴代拟一电文,向袁世凯报告遇刺经过。临终前,“宋已不能语,惟以目四瞩,周视故人,依依难舍。黄兴睹此心痛,用双手扶着宋的臂膀,附耳呼曰:‘钝初,你放心去吧!’宋遂气绝。黄兴痛哭失声。”在悼宋教仁的挽联中,黄兴严斥 “凶手”:“前年杀吴禄贞,再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黄兴在挽联中所说的“今年”是民国3年,即1913年,于这年3月22日死,4月13日召开追悼大会,黄兴因病未参加。 凶手很快落网,警方追查凶手为一个22岁的失业军人、流氓兵痞武士英。侦查、抓捕、取证、审讯,牵涉出包括拥有中华国民共进会的会长和江苏驻沪巡查长头衔的青帮大佬应桂馨、内务府秘书洪述祖(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的曾孙)、内阁总理赵秉钧等人,武士英承认子弹是从他的枪膛中射出的。先供述受应桂馨指示,后又在法庭翻供称系个人所为,否认见过应桂馨。后来突然传出凶手暴毙上海狱中的讯息,各方猜测应属中毒,赵秉钧被迫辞去总理。1914年1月,应桂馨出狱后北上向袁世凯索酬,被人追杀,在逃往天津的火车上被刺。时在天津的赵秉钧曾为之抱怨,不久在家中突然死亡。以致于案情更为扑朔迷离。洪述祖后被抓获,被判处绞刑。一个毒杀凶手的馒头,将一个举国瞩目的政治大案划上了句号。从此,关于宋教仁案幕后的元凶就成了一个谜。 有毒的子弹结束了宋教仁年轻的生命,但是从没有结束“是谁杀了宋教仁”的疑问。百年来,以上诸位“第一反应者”都被放在显微镜下一一过目。曾经板板钉钉“证据确凿”的嫌疑者最后似乎也不那么“证据确凿”,曾经慷慨激昂的同志却在怀疑者的笔下显得“疑点重重”:袁世凯杀宋说据说袁害怕宋教仁以合法手段取得权利,后见收买不成,便布置歹徒,对宋教仁下了毒手。《宋教仁被刺案内应夔丞家搜获函电文件》(右图)(章伯锋、李宗一主编)中收录了,案发前后,应桂馨和袁世凯,洪述祖来往的电报。电报内容已经赤裸裸说明袁世凯杀宋教仁的意图。另,《张浦泉先生回忆录、日记》说:宋遁初被难后,洪自南来,又见总统一次。总统问及遁初究系何人加害。洪曰:“这还是我们的人,替总统出力者。”袁有不豫色。洪见袁颜色不对,出总统府,即到内务部告假,赴天津养病。但是以当时国民党在国会的得票率,还不能肯定宋教仁一定能......余下全文>>

四:宋教仁为什么会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索

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

基本简介:  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被袁世凯所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

五:宋教仁热心救国这篇短文的作者是谁?

此时我好像吃了蜜一般的甜,

那时候我的心情比吃蜜糖还甜!我终于成功了,我想只要付出了劳动,就会有成功的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类的生存就是这样

大海,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各有一个“广阔无际,汹涌澎湃”的“大海”.运河中学就是我心中的大海.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不折不挠地来海边,才发现她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好,这是语言表达其内涵的.这个美好的大海是我们的理想、愿望!这里的“波峰浪谷”是我们奋斗的足迹,“徐徐海风”是我们自信的化身.“付出就有收获”,我的努力不是终于换来了这个“大海”了吗

六:现在初中历史教材是如何描述宋教仁遇刺案?

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上海火车站,一辆开往北京的列车升火待发,月台上人影憧憧,旅客如潮。应袁世凯急电相邀,北上共商国是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友人陪同下,从车站特设的议员休息室出来,大家有说有笑地向检票口走去。突然,一颗子弹向宋教仁射来。沉闷的枪声过后,宋当即弯下腰来,捂住中弹的肚子,对近旁的于右任痛苦地说道:“我中枪了。”送行的人们一边七手八脚地将他扶上一辆汽车送往就近的老靶子路沪宁铁路医院急救,一边呼喊巡警抓捕凶手。

距宋教仁仅几步之远的凶手在第一枪击中目标后,为防追捕,赶紧趴伏在地,又接连朝左、右两个方向放了两枪,以制造混乱与恐怖。随着两声清脆而刺耳的枪声呼啸着在空中掠过,凶手一跃而起,箭一般地迅速逃窜。奇怪的是,往日夜班车必有警察巡逻的车站,此时却找不到半个巡警的身影。凶手身材矮小,逃跑中在光滑的地面上摔了一跤,但他顾不得疼痛,迅速爬了起来,飞也似的朝站外狂奔而去……

遇刺伤势

编辑

子弹由宋教仁右腰射入,伤及小腹与大肠,逼近心脏,伤势十分严重。医院组织医术高明的医生立即实施手术,取出枪弹。术后虽注射了止痛药,但宋教仁仍痛不欲生,辗转呼号,令人惨不忍闻。他自认为“从未结怨于私人”,实在想不出遭致何人暗算,呻吟中不由得连声叹道:“罢了,罢了!惜凶手在逃,不知误会吾者为何许人。”疼痛稍止,他便授意黄兴代拟致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电文一封。在信中他自感伤势过重“势必至死”,只是“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因此希望袁世凯能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

遇刺事件结果

编辑

当夜伤势渐重,便血不止。第二日清晨,宋教仁神色惨变,危险万状,医生检视后说道:“病人肠脏已损,亟应开割,方有生望。”下午2时再行手术,修补肠脏,除去血块,注射吗啡。然病情更重,唯一息尚存。1913年3月22日凌晨4时48分,宋教仁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31岁。临终前他有三事相嘱:第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第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第三是诸君仍当努力进行,幸勿以我遭不幸,致生退缩,放弃国民责任。我欲调和南北,费尽苦心,不意暴徒不谅,误会我意,置我死地,我受痛苦,也是我自作自受呢!”

宋教仁遇刺殉难,举国震惊,群情激愤,纷纷要求尽快缉拿凶手,特别是黄兴、陈其美等同仁志士,更是怒发冲冠,发誓报仇雪恨。

这一激起全国强烈反响的谋杀案究系何人所为,不仅宋教仁本人,社会各界也陷入迷惑,纷纷猜测不已。有人认为此案因党争而起,矛头指向其他党派;有人推定此乃宗社党所为,企图通过这种残暴手段恢复满清皇权统治;也有人猜测与袁世凯有关——可袁世凯刚一接到宋教仁被刺消息,就义愤填膺地说道:“岂意众目昭彰之地,竟有凶人敢行暗杀,人心险恶,法纪何在?”并大骂刺客“何物狂徒,施此毒手”,当即通令全国“重悬赏格,缉凶归案”。

凶手在逃,真相莫明,整个案情以及隐藏在案情背后的一切,顿时变得扑朔迷离。

同为肉体之躯的生命,某些个体的存在与失去,犹如一粒尘埃的飘浮与落地,显得极其微不足道;而另一些重要人物的健在与离世,会给某一群体、民族、国家造成巨大的震撼与深刻的影响,甚至会改变某一时段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走向。

不论凶手是谁,宋教仁的遇刺身亡,对当时的第一大党——国民党来说,是一个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同时对正在急剧转型的中国而言,则是严重阻碍了民主的发展进程,使得本可脱胎换骨的古老国度,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有无可奈......余下全文>>

七:杨玉如生平的介绍

杨玉如自幼勤奋好学,是沔阳诸馆中著名的“天才生”,25岁中秀才。1905年被张之洞选拔到武昌“双阳师范”深造,不久官费送日本留学,在东京亲耳聆听了孙中山的讲话,并由田桐、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夏,他归国,在汉口任教员,并担任《公论报》编辑。1910年,他在汉口创办《雄风报》并任主笔。1910年秋,他加入共进会。此后他积极参与促成文学社和共进会合并。1911年文学社、共进会正式合并,杨玉如任内务部副部长。会后,杨玉如和居正根据会议决议到上海购买枪械,并请黄兴和宋教仁到湖北主持起义。其间,武昌军警查抄了雄楚楼10号(杨玉如和刘公合租的寓所),追查杨玉如及刘公的下落。杨玉如的妻子吴静玉当即在该寓所服毒身亡。杨玉如回到汉口后,即躲避在刘英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刘英响应,杨玉如起草的起义文告被广泛张贴,杨玉如还帮助刘英攻克天门。1911年10月末,杨玉如回到武昌,任鄂军都督府主任秘书。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杨玉如被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授勋五位。后来,他还曾任中央稽查局湖北调查会会长、第一届湖北省议会议员。 1915年袁世凯称帝,杨玉如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其议员资格遂被撤销。1917年,他被黎元洪任命为湖南道尹,但他没有就任,而是告假回到家乡沔阳买田地,后来还在武昌买房产。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以教育和读书为业。1946年,他约集武昌起义的参加者发起成立了辛亥首义同志会,他任该会常务理事。 1949年12月,他出席武汉各界人民代表座谈会。1950年,他加入湖北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此后他历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0年11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3岁。

八:孙中山简介

生平简介:

孙中山先生(一八六六 ~一九二五)名文,字载之(乃自取「文以载道」之义),谱名德明,幼名帝象;十八岁在香港受教会洗礼时署名日新(乃自取「日新又新」之义),业师区凤墀据粤音「日新」为改号曰「逸仙」,自是中西师友皆以逸仙称之,渐以此号扬於国际;三十二岁至日本於投宿旅邸时,日籍友人为掩护革命领袖行踪而代署「中山」,先生旋奋笔续一「樵」字,示为中国山樵,后亦常於函笺自署中山,国人遂以中山先生称焉。先生以清朝同治帝五年丙寅岁十月初六日(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诞降於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县)之翠亨村。其先世本中原望族,自唐末屡迁,历江西、福建,至明初入粤;其高、曾、祖三代均业农,父达成公早岁务农尝致小康,后遭时难中落而出外劳工,后复返里重振旧业;至三十三岁始成婚,取杨氏,生子三女三,长子德彰,名眉;次子德佑,名典,早殇;先生其季也。

孙先生七岁入私塾,凡七年而毕经业。时其长兄德彰先生在檀香山垦牧有成,获当地政府特许招徕华人前往助垦,母杨太夫人亦亟思一睹其事业,遂获父达成公之允诺,侍母随搭载运移民赴檀之轮船前往。先生本「志窥远人,性慕新奇」,此行「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其影响於毕生志业者至大。抵檀未久,太夫人回国,先生独留。初,德彰先生命入所营米店佐理商务,虽稍习即通,然志不在此;长兄知其有志於学,乃使进入英人所设之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就读。此己卯(一八七九)年先生十四岁时事也。

先生中文基础已具,初学英语,先事观察静听凡十日,自以中英文相较之,颇有独特会心。及至十日后展开学习,以读以写,进步极速,且尤以英文文法之领会胜於西童。三年后卒业时,於数百学生中,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华侨引以为荣。盖当时夏威夷犹独立之国也。旋入檀岛最高学府奥阿厚学院(Oahu College),此校为美人所设,系教会学校。先生本意於毕业此校后赴美留学,乃因在校受牧师薰陶欲受洗入教,长兄顾虑父母斥责,并认为先生所受西洋教育已足敷用,命辍学回国再治国学,先生遂於癸未(一八八三)年夏离檀返粤,时十八岁也。然仍於当年之冬,在香港与挚友陆皓东同时受洗於基督教「公理会」。

乙酉之年(一八八五),是时正值中法战争,海行途中每阅西报,均见外电报导中国军队奋勇作战之新闻,并有中国击败法军导致法阁改组之事实;但抵达香港时,清廷已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让安南予法国。先生鉴於满清愚昧腐败,丧权辱国,愤慨万分;适此际於码头得见中国工人拒修法国战舰之义举,深受感动,乃「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先生既立救国救民之大志,遂於翌年毕业於中央书院之时,慎重考虑职业选择,先拟投考陆军或海军学校,继思研习政治法律;后忆及前往檀岛时,曾有教会司铎杜南山语以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言,乃决定习医,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救国事业遂发韧矣。

先生於丙戌(一八八六)年二十一岁时入广州博济医院(Canton Hospital)附设之医科学校,在校结识志士郑士良,并与校外志士尢列邂逅相识,相为砥砺反满救国。一年后,转学香港新创之西医书院(The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在校复结识杨鹤龄、陈少白、关景良等,皆志同而道合者,日以排满之义放言高论。

先生在西医书院习医凡五年又半,成绩每列前茅,历任教务长如英人孟生博士(Dr. Patrick Manson)、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ontlie)暨华籍创办人何启等均器重之。至壬辰(一八九二)年二十七......余下全文>>

九:湖南省简介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省会驻长沙市。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2%,在各省市区面积中居第10位。全省总人口6783.0万人(2015年)。辖14个地州市、122个县(市、区)。

十:宋教仁埋在哪里

位于闸北区共和新路闸北公园内。宋教仁(1882-1913),号渔父,湖南桃源人。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初在上海主持《民立报》、辛亥革命后,任法制院总裁、农林总长、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等职。因主张成立责任内阁以制约袁世凯,1913年3月被袁派人刺死于上海。1914年建墓。1924年6月,在闸北辟地100余亩建造陵园,称未公园。墓在公园西部,占地约9亩.墓道入口处两根饰有白色蘑菇云状的天蓝色灯柱,分列左右,中间是白色花岗石路面.墓呈半球形。墓前石碑镌刻“宋教仁先生之墓”,墓顶安放一脚踩恶蛇的雄鹰雕塑,墓园正中立求教仁全身坐像。四周龙柏、玉兰环立,庄严肃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