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徒生童话完全是真的感想
《屎壳郎》内容简介:一只皇宫马厩的屎壳郎竟然要求和皇帝的战马一样的待遇:钉上金掌。为此,他不惜游历一番,证明自己和那匹马一样,是个不可小看的人物。在他最为得意,认为梦想成真的那刻,却被皇帝压在马鞍底下。是啊,大人物的上面还有更大的人物。
二:钱钟书什么是真正的交情的读后感
钱钟书在《什么是真正的交情》也说过:“情妇虽然要新的才有趣,朋友还让旧的好。”最后却表达了“真正的友谊,是比精神或物质的援助更深微的关系。”他把这种关系生动地描写出来,真正做到了抉发精微。除了那些精神(直谅多闻的益友)或物质的援助之外,他解释道:“这并不是说,朋友对于你毫无益处;我不过解释,能给你身心利益的人,未必就算朋友。朋友的益处,不能这样拈斤播两的讲。真正的友谊的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的拉拢,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在意识层底下,不知何年何月潜伏着一个友谊的种子;咦!看它在心面透出了萌芽。在温暖固密,春夜一般的潜意识中,忽然偷偷的钻进了一个外人,哦!原来就是他!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渗透了你的身心的愉快。没有这种愉快,随你如何直谅多闻,也不会有友谊。接触着你真正的朋友,感觉到这种愉快,你内心的鄙吝残忍,自然会消失,无需说教似的劝导。你没有听过穷冬深夜壁炉烟囱里呼啸着的风声么?像把你胸怀间的郁结体贴出来,吹荡到消散,然而不留语言文字的痕迹、不受金石丝竹的束缚。”钱先生把友情的发生讲得跟爱情的相遇一样美妙,其实弗洛姆也说过爱情是一种特殊的友情。那么是不是“真正的交情”就等同于爱情呢?
作者主张“素交”,说:“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的本体,形容尽致。素是一切颜色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切颜色的调和,像白日包含着七色。真正的交情,看来像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谊。假使交谊不淡而腻,那就是恋爱或者柏拉图式的友情了。”也就是说,“真正友情”是素而且淡的,“恋爱或柏拉图式的友情”则是素而且腻。由此可见,真正的友情与爱情的区别,不在“素”,而在“淡”“腻”之上。两个表面上相反的术语结合起来,一般都能代表一种相对较高的境界。类似的议论常见于中国古代文论,如苏轼评柳宗元、韦应物,说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评陶渊明“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都是如此。事实上如果能把“素”和“腻”融为一体,也就是从真正的交情升华为恋爱或者柏拉图式的友情。而且柏拉图式的友情在钱钟书看来是在“真正的交情”之上,因为它不仅仅是友情,而是近于或等于爱情。
因此,可以说真正的爱情一定有柏拉图式的友情。
某个感性多愁型的同学,来到一个新环境,却显得落落寡欢,感慨说那几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才是最真最好的。言下之意,就是指现在很难交到更真更好的朋友了。这样就简单用时间来衡量友情,更何况一个二十出头的人,未来的人生还长,现在碰到的将来也会变旧交。其实,如果明白真正的交情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可言喻的身心愉快,并且在这种情境下,我们会心甘情愿做出努力向上的改变和给予不计回报的付出,那么心态会完全不一样。生活的奇妙,就在于有形形色色的可能发生。倾盖之交,一见如故,简直妙不可言呢。夏志清还曾在信中说过:“我现在很赞成老式盲目结婚法,新人只看见过一两次,居然即行同居,这样我认为还有点刺激。像新式大家先玩了一两年再结婚,我认为已经玩得‘味道缺缺’,结婚必定勉强而乏味。”文人之言,不必尽信。但这种新鲜感不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吗?
三:《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利用假期时间,把孩子从他姥姥家接回来,自己照看了几天,同时也细细品读了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对照自己的孩子,感悟颇多……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视角,有了一个奇妙的经历,每时每刻每页,都有新的惊喜,原来孩子的世界是这样,《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总感觉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他一会儿也闲不下来,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爬呀~找呀,站起来,坐下来,再爬~再找……一直到困了,饿了,才嚎出不耐烦的叫声,来表达他的不满。看了书中一个小例子,我会心的笑了,原来天下的孩子都一样呀。例子是这样的:
有一次一个长辈问我:“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模仿一个4岁孩子一天的活动,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读后感《《完整的成长》读后感》。”他接着说,“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个早晨。他弯腰我就弯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远我就跑多远……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动弹了,但他什么事都没有,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原来,儿童在开始发现自己的身体,探索、开发自己的身体的时候,也和成人一样着迷,也会充满挑战和探险精神。当身体的一种功能被唤醒,儿童就会尽情地重复使用,反复练习,一直到他自己困了累了,才会躺下。
同时,儿童的生命特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儿童,身体就是认知、是感觉、是情绪、是心理、是精神,他们是一体的,并通过身体的活动来体现浑然一体……当儿童在做某种身体活动时,他不仅在发现和探索身体,也在用身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
在教育和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必须从对生命的真正了解开始,这也许会使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儿童的智慧!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四:天真的预示的读后感
也许每个人都读过这首诗,短短的,精辟的小诗,可有谁还记得它的名字呢?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垠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现在,说到它,我们想到的是快乐,是乐观,是简单的幸福,开朗的心态,可有谁想过去看看这首诗的题目呢?《天真的预示》,若不是这个题目,我不会看这首诗。天真是孩子,预示是道理。孩子身上的道理很简单;无忧无虑,单纯快乐。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喜欢的东西,哪怕是一颗小沙子,一朵小野花,在那时也能给我们满心的喜悦。可如今我们,安静,沉着,其实倒不如说是麻木。对身边的快乐,恍若不见,真是件可怕的事呢!
如果你连这么简单的幸福都感觉不到,那么,这样的生活也太无趣了!其实,你可以为自己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欢呼,因为在高原地区可没有这么丰富的氧气呢!你可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清澈的水而鼓掌,因为现在有很多人都无法享受水的优待。你可以为自己这一次买了一本本子而高兴,因为不必再烦恼没有本子用……
《天真的预示》,这是孩子的预示,如果让我们做回孩子,那么,一沙一世界这个说法,其实完全是正确的。那么,人生在世的数十春秋,又何必再自己的手上烦恼呢,快乐地生活吧!人生只有一次,珍惜这一次,喜欢这一次,以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等到已经老去时,我会傲笑着对自己说:“我活得很快乐,我知足了。”
人生何必太多的烦恼,简简单单也是一种快乐,把挫折看轻点吧!
五:《主真是你吗》读后感
[《主真是你吗》读后感]
拿到《主真是你吗》这本书就爱不释手,一口气在两天内把它读完了,是伴着眼泪读完的,
在这本书里让我看到神是如何引领Loren
Cunningham建立起青年使命团和万国大学,使他年轻时看到的海浪一样的异象变成了真实的事情,《主真是你吗》读后感。神一路上真的是在对他说话,一步一步的引领,一个美国人在瑞士建立学校,在德国购买城堡,在威尼斯买下一艘船,在新西兰建立大学,差派成千上万的工人到世界各地宣教,如今DTS已经在150个国家开展。靠着人能做成这样的事情吗?不能,只有神有这样的眼界和构思,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上帝要我们做的是去聆听他的声音,并去顺服,他就能让不可能的事情成为极大的荣耀。
我们在聆听神的声音上有12点需要注意的:
听到神的声音不是恩赐,不是特权,是因为我们是他的儿女,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就像我们要和地上的爸爸交谈一样,感情的维系要有说有听,双方的。上帝同样在对我们说话,不是属灵的人才能听到,我们需要跟神建立一个亲密的敞开的个人的关系。神是人格的神。
第一:不要把带领复杂化。保持谦卑,他就会带领我们。
A顺服神的主权。求他帮助你使那些充满在你心里的自己的想法,渴望和别人的意见都归于沉寂(林后10:5)
B抵挡仇敌。用基督的权柄使仇敌闭口。
C期待答案。当你向神求问之后,要耐心等候他回答。爱你的神一定会对你说话。我们常常祷告完就阿门,走了,神还没来得及说,我们就挂电话了。我们需要在神面前的安静等候。
第二:容许神以他自己所选择的方式向你说话。
用顺服的心倾听,不要让神用你喜欢的方式对你说话。顺服和聆听有直接关系。他会透过以下方式对你说话:透过他的话,可能来自你每天的读经,或者他会带领你特别注意某段经文(诗篇119:105),透过可听见的声音(出3:4)透过异梦(太2:2)异象(赛6:1;启示1:12-17)安静细微的内在声音(赛30:21)
第三:为隐藏的罪认罪。要听到神的声音,需要一颗清洁的心(诗篇66:18)
第四:运用斧头原则。从列王纪下6章的故事中出来,如果你迷失了方向,就重新回到上一次你听到神所发出话语的时刻,然后顺服,读后感《《主真是你吗》读后感》。问题的关键是:你是否顺服了上帝上次要你去做的事情。
第五:找出你蒙引导的方式。神会使用其他人来证实他的带领,但是你必须自己听见他的声音,仰赖别人为你去听神对你说的话,会有危险。
第六:不要谈论你所得的带领,知道神允许你这么做。
有时我们会马上得到神的应许,有时会延迟。等候的主要目的是在于避免落入四个陷阱:(一)骄傲。因为神对你说了一些话。(二)在你完全明白神的带领之前,即自以为是的将所认为的事说出来;(三)错失神的时机和方法;(四)造成他人的混淆,毕竟他们也需要有心理准备。
第七:运用三博士原则。
神会使用两位或多位在属灵上有敏锐洞察力的人,来证实他所告诉你的话。(林后13:1)
第八:提放假冒
撒旦也会模仿带领。分辨的关键是:你的带领是够遵照神经原则,圣灵绝对不会与神的话语冲突的。
第九:人的反对有时也是来自神的带领(徒21:10-14)
第十:每个跟随耶稣的人都有一项独特的职事。
神要我们在正确的地方,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次序,在正确的领袖之下,用正确的心态使用正确的方法,向正确的对象做和说正确的事。
第十一:操练倾听神的声音,它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就像一拿起电话就能认出最好的朋友的声音一样,你认得神的声音,因为你听过很多次了。
第十二:聆听神声音最重要的原因是跟神的关系。神不仅是无限的,也是个人的,你若与......余下全文>>
六:如何才能令我做了之后就后悔的任何读书笔记都彻底消失呢?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读《红楼梦》有感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余下全文>>
七:真狼与假狈读后感
在《狼“狈”》这篇文章里,主要讲述了布朗山上发现了狼和狈,而最后却发现所谓的“狈”只不过是一匹被捕兽器夹住了的母狼。
在读到“狼把狈驮到自己身上……”时,我觉得,狼和狈是一对完美的组合,智慧和力量合二为一互相补足对方的缺点,怪不得让猎人都束手无策。看来,在自然界中,合作十分重要,改正自己的缺点也同样重要。当我读到“我果然没有猜错……狼狈为奸了。”时,我是真正明白了狼和狈不但是完美的组合,简直是“超级组合”。设想一下,狈如果没有狼就无法飞跃栏杆,狼没有狈也吃不到猪肉。但是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没有猎取不到的猎物了。
当我看到黄狼为救黑狈不惜放弃已逃生的机会,我认为不值,狼狈为奸,狼狈为奸,都为奸者不必讲义,逃是名正言顺,留世死路一条,就像作者写的那样:“逃吧,逃它个无所顾忌,逃它个无牵无挂。”我要是狼我就逃,我还会找一个理由:我是奸者,不必要互相忠贞不二。逃,我是理所当然我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世界上坏人不可信,奸者不可交。
到最后,山野中只剩下作者和两匹死狼时,作者完全可以用两匹狼来换回一头母猪来,我比较支持作者用狼换猪。但作者没有这样做,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也许作者是觉得黄公狼的死十分悲壮?
不管怎么说,在这一章里我至少明白了奸者是不可信的。请在此输入您的回答,每一次专业解答都将打造您的权威形象
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读后感800字
你好:
这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真正地有机会接触了经济学原理和知识。经济学是当今非常热的学科领域,我一直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但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它,更别说是掌握和运用了。幸运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课给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让我得以开始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
关于经济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非常多,记忆和理解起来也就相应得非常困难。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前段时间的那次讨论课这样的形式特别好,通过自已认真思考您提出的问题并在上课时听同学们的发言,了解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对于我正确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您提过这样的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资本能否创造价值?我在课下想了很多,课上也想来发言了,而且当时课堂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非常激烈。在综合了同学们的观点和自已课下的查阅资料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下面想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以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
首先讨论一下劳动价值理论,这个对于解释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的是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的问题。马克思曾经多次明确地指出,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对于“劳动”的定义却不是特别清楚。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认识这个“劳动”。根据查阅的资料,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成了除劳动力之外的两项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明显,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要素由以体力劳动占绝大部分变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存,而且体力劳动的地位还是迅速提高。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再回到老师提出的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和资本能否创造价值。我的答案是能。因为,首先,知识和资本本身就是从劳动中获取的,没有了劳动,知识和资本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本质上说,知识和资本本身实际上就是劳动,只不是可以看作是经过转化的劳动,从这点上说,知识和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第二,知识和资本的运用过程实际上是脑力劳动的过程,这就到了刚刚在上面的讨论了,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所以说,知识和资本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在我查阅的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单纯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对的。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每当人们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时就使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但以体力劳动为例分析并不代表所有的情况都是体力劳动创造价值,坚决不能这样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提到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劳动最终会被脑力劳动所取代,但由于他处的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并没有深刻地讨论这一现象。不过,体力劳动会被脑力劳动取代并不代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再适用,因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至终 都包括了脑力劳......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