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史 陶弘景传节选的文言文译文和答案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人。当初,
陶侃的父亲陶丹聘娶她为妾,生下了陶侃,陶氏
当时贫贱,湛氏经常纺纱绩麻资助陶丹,让他交
结比自己优秀的人。陶侃年少时做寻阳县吏,曾
经监管鱼梁,把一坩的腌鱼送给母亲。湛氏把腌
鱼封了起来并写了信一起送回,责骂陶侃说:
“你做吏,把官家的东西送给我,不但不能给我
带来好处,反而因此增加我的忧愁了。”鄱阳孝
廉范逵在陶侃那裹寄宿,当时下着大雪,湛氏就
把睡觉用的新草垫子撤下来,亲自钡0碎喂范逵的
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同乡人,用来供给
好饭菜。范逵后来听说这件事,叹息说:“不是
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的儿子!”陶侃最终因为
功名显贵。
二:节选南史陶弘景传中短文哪两处可体现陶弘景的性爱山水
毎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
这句话表明陶弘景每次经过小溪都要停留很长时间。。
原文:
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在茅山,他修道炼丹,成为南朝道教领袖。但是,陶弘景又不安心于隐居修道,时有参与现实政治的冲动。南齐末年为歌曰“水丑木”,暗成“梁”字;等到梁武帝代齐而立,又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这显然是曲意逢迎,讨好梁武帝。当梁武帝“手敕招之,锡以鹿皮巾”,他却又不肯出仕。后来,梁武帝多次加以礼聘,陶弘景仍就不肯做官,只画了一幅画送给梁武帝。画面上有两头牛,一头牛散放在山泽水草之间,优游自在,一头牛则被套上了金笼头,有人用绳牵着,用杖驱打。在陶弘景看来,出仕受到拘束,隐居则逍遥自在,自己当然愿过隐居生活。梁武帝也明白他的意思,不再加以征召。然而,“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三: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向,儒、佛、道三家逐渐融合。“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含义是不管身处朝堂还是隐身山林之中,圣人的社会职责不会变化,即要心怀天下安危和黎民幸福,这也与范仲淹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相似,庙堂和山林分别是儒家建功立业和道家修身养性的场所,所以材料中的观点体现的是儒学与道教相互融合,答案选D,A B C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点评:魏晋时期是儒学第一次面临外来文化挑战的时期,佛学的传入和广泛传播使儒学的发展遭遇极大风险,儒学能否融合佛学思想是儒学能否再次创新的一次重要机遇,同时也是儒学正统地位能否巩固的重要一环。
四:《信客》中的问题
1 写年轻信客为死者家属通报噩耗,转递遗物
2 满脸戚容、低眉顺眼、连声诺诺、浑身不自在、满脸晦气
3 层次:①②‖③ 理由:一层写年轻信客的经历,二层写年轻信客的感受。
4 心理描写
5 重信誉、讲感情、有责任心
五:中国古代兵器的古代名器
古代十八般兵器说“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中国古籍记载里认为,刀、枪、弓、箭为黄帝所造;“二八般兵器”是战国时代军事家孙膑、吴起所创。其实这些兵器的出现比黄帝、孙膑、吴起时代要久的多,至少在中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防身和狩猎需要,就开始懂得制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类原始的兵器。在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个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用石料、兽骨和蚌壳磨成的箭镞。到了商代,开始使用青铜铸造刀、枪、钺等兵器。战国时代,懂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战国时代,民生得使用铁来铸造制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南方冶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要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南北朝以后,铜制的兵器都由铁和钢代替。到了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 《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 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据《五杂俎》和《坚 集》两书所载,“十八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因此槊在现代武林之中已近失传,练槊的人寥若晨星。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正字通》一书中云:“矛长丈八谓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武备志》载:“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水浒传》中“百胜将”韩滔用的是一杆枣木槊;番将乌利可用的是一杆纯钢枣槊;别外,还有指槊,掌槊,双槊,衡槊及枣阳槊等。传统演练的套路称为“单槊”,练法与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盖、截、拦、挑、撩、云带、冲等。尽管槊较重,但也可演练许多招式,如“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扫千军”等等。 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一端系住锤体,另一端握于手中,用力向目标抛击的暗藏武器,现属软兵器类。又名飞锤、飞锤、流星锤。流星锤是由远古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来的,后作为兵器用于战斗。战国时代水陆攻战......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