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语录

一:腊八节中,你体会到了老舍怎么的语言魅力

.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逗俗白地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逗农业展览会地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逗打比方地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逗除夕真热闹地。透过逗万不得已地逗必定地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逗吃团圆饭地,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逗守岁地。逗守岁地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逗汤圆地。逗除夕真热闹地,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逗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地,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逗又地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逗美好快乐的日子地竟然逗一眨眼地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逗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逗过年地。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余下全文>>

二:冰心腊八粥语句 赏析

这是一篇纪念文章。周恩来总理逝世后,怀念的文章数以千计,各种形式层出不穷,而《腊八粥》别出心裁,通过人民群众代代相传的农历12月8日煮腊八粥的风俗,抒发了3代人对敬爱的周总理深切怀念。

作者用“蕴含着温柔”的笔调,抒写着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然而拨动读者心旋的,不仅有往事的回忆,还有孩子们那“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更具有肃穆与天真的感人力量在里面

三: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类似的语句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你自己择一下吧

四: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条谚语说明了是什么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从老人们口中传下来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每年的腊月中,这几天应该是最冷的。不过从大自然的变化趋势来看,大气温度一年一年在变暖,冻死寒鸦的冰冷天气怕是没有了。据有关报道说: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们寿命会长一些。那么到底天气变暖是福是祸,我想咱们老百姓就不用费那脑筋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谁又能逆转呢。

记得小的时候,一进11月就觉得很冷了。大概是在11月底的时候,各个公园的溜冰场就全都开放了。一直开放到正月15这天,又会一起关闭。大年三十晚上是免费的,可以一直滑到大年初一的早上。那时的天真得很冷,那个年代人们主要还是依靠棉衣来过冬的。条件好的,棉衣里面会再穿上一件秋衣之类的东西,没有条件的就是光杆穿棉衣。在冬天里,最让人发怵的就是早晨起床。冰冷的屋子能有个5、6度就不错,在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一下子来到仅有5、6度的屋子里,那个滋味现在想来都浑身打哆嗦。再加上要光身穿棉袄,棉衣在冰冷的屋子里冻了一个晚上,一下子穿在身上,换上是谁也会起一身的鸡皮疙瘩。这主要是因为过去都住的是平房,取暖主要靠煤球和煤块。这样的炉子一般晚上是封不住火的,一般的人家也为了省点煤也不肯封。想想三九天的晚上,屋里没有火是什么样的感觉。所以每天早上起床一定要念上几句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然后一跃而起三下五除二,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衣服穿上。这种穿衣服的速度,不用训练也能比解放军战士穿得还快。

那时一般都是用凉水洗脸漱口,不管是上班的还是上学的,临走时自己看看有什么昨晚剩的馒头、窝头、烙饼之类的东西,拿上一块用手绢一包就走人了。到单位或是到学校在炉子上烤一烤,接点热水有的干脆一口凉水一冲完事。

那时出门大多穿棉大衣,那时叫棉猴。没有帽子的外加一个棉帽子,总之几乎都是靠棉的来保暖。少数也有穿毛皮的,太少了。像我们小孩一般冬天都会冻手,因为那时也没有什么玩的,拍三角、弹球、抽汉奸,女孩子就是跳皮筋,这些都是在室外的活动,女孩子还好一些,他们自己会很在意一些,男孩子全是用手在地上玩,又脏又冷的,所以几乎百分百的手上都有籿。脏乎乎的,像个小爪子。大人会像看贼的似的看着你,不让出去,又怎会看得住,一个错眼珠就溜出去了。每天晚上大订会逼着你去用热水烫手,可是不到开春以后,这手是不用想让它变过来。大人也会常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话来吓唬你,可谁也没怕过。现在想来,那时的天也确实的冷,不过那时的生活条件也确实很差。和现在没法比。唉,那时的人就叫是活着吧。

参考资料:yixia_2002_2002的博客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