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之后所实施的各种专门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包括全日制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个类型,后者属于成人教育范畴。 中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4个层次,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高等学校分为文、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科。 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选拨新生,是高等学校招生的基本形式,国家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计划过去完全是指令性的,近年来改为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两种形式,国家任务计划是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调节性计划是由学校根据自身培养和招收自费生的计划。毕业生过去实行国家统一分配办法,改革后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对于大多数的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即在实行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经学校推荐,在一定范围内由毕业生选报志愿,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一般设置在文、理、工、医等学科内。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分科类进行修订专业目录的工作,拓宽专业的业务范围,培养人才的适应性。根据培养通用人才的需要,根据需要,对专业进行合并,高校专业设置还在进行更大范围的改革。 我国高校一直采用学年制,对于修业的年限、教学时数、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近年来,已有一半以上学校实行有计划指导的学分制,加大选修课比例。一些高校还试行第二学位制、主辅修制、导师制等。 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是:部分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由国家教委负责,专门院校归口相应的中央业务主管部委管理,地方高等院校由省一级管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有所扩大。 高等院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教师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个级别。 高等教育是高科技产生发展的最前沿。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科技人才,研究科研课题开发科技产品推动科技进步。国家只有加强高等教育才能使科学技术得到更快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把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
二:高等教育的目的应包括哪些?现实状况如何
目前,高等教育的目的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谋求职业的动机有很大的缺点,因为它使人相信:每种学位都有取得与资历相当的职业的权利。结果,那些找不到与其资历相当的工作的毕业生就感到自己是受骗了,他们宁愿失业,也不愿从事那种名声较低的技能,因为这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也正在遭遇这种尴尬境地: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速地扩大高等教
tob_id_3427
育的规模;另一方面,社会又难以提供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和畅通的就业途径,求学与就业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这时,人们变得心浮气躁,接受高等教育不是为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而只是为了求得一份稳定、体面的职业,高等教育矮化为职业培训教育、就业准备教育,大学变得日益世俗。 二是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化。过于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过于量化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等。这些带有较强行政主导色彩和功利的做法催生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既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总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三: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学习的方法和自学的能力,还有自己去追求的见识
四:中国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中国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届时,中国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40%,将有2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6项改革任务,即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我们觉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五:今后10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将实现 “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教改纲要”提出的10年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教改纲要》还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作出明确规定:
一是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二是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三是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六:中国高等教育包括哪些
高等学历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经过国家教育考试,进入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者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在规定的期间内学完相应的课程,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高等教育。与它相对应的是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经过学历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掌握了知识,而且很重要的是可以给受教育者一个证明,标志着他的受教育程度。因此,国家对学历教育的管理相对于非学历教育要严格许多。
目前,我国的学历教育主要是由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进行,这主要包括: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科学研究机构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承担研究生教育的任务。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学校,具备国家规定办学条件,通过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可以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另外,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普通高校举办一些函授班、夜大学也可以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公民通过国家规定的考试,达到相应标准,才能取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资格。
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这三个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学业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的学业标准是: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很多不同形式的本末倒置和歪曲错位。可惜的是,许多中国的教育者,特别是一线教育者(父母、教师)根本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让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在接受一种带有误导性的教育——这些学生中也许有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认识的增强开始破除一些“教育迷信”,走上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道路;但更多的一些是在这种“设计精良”的连环误导管中迷失自己,永远也无法扭转这种误导性,并且将之以代继遗传或者交叉感染的方式传给下一代或者身边的“五个人”(Origin: 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most time with)。我们来欣赏一下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我们大部分人曾经或现在持有的或“被持有的”。比如:维护国家统治和政局稳定——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价值根源。教育者,为治国,治国也,乃是少数对多数的专政,并且让被专政的多数因为无知愚昧而甘于被奴役。是为“精英治国,愚民政策”。这种目的下实施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经济等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接受教育的一方,为了让自己处于上帝青睐、天平倾斜的一方,拼命地削尖脑袋挤进官仕之道。这种价值观,在红一代教育红二代的思维中还是很盛行的,不够红的人也拼命往自己和子女身上贴红纸。这套党国的思路其实从来没变过,其实就是“江山社稷永远比民生重要”,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根基厚实,不知道未来十年、百年后会不会有变化——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会摧毁一切不合理制度存在的根基。比如: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这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人的思路,简称就业导向型教育。这种思维的体现是把人合情合理的当成社会大机器的零部件,社会需要哪种零部件,我们教育就生产哪种零部件(当然,大陆这种“零部件加工业”也没发展好,表现是还是存在缺口巨大的摩擦性失业)。所以便出现了教育产业化这种荒谬的改革;还有本不需要讨论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利弊之争”;教育部重点扶持的总是某某产业型科研项目;高考填报志愿,父母最关心的是当下及未来就业最吃香,最走俏,工资最高的专业;高校最热门举办的总是什么创富分享会,英语考试讲座,就业指导会等等这种“技术性--方法论”的活动;而凡是跟钱和稀缺资源沾点边的教育工作者,也免不了要受到热捧了。还有财富导向型,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导向型之类的少数派,大体也逃不出上述两种思维的范畴。我不去讨论诸如“找工作、混文凭、赚大钱”这种非常简单的一根筋的没水平的“目的”,虽然也能在上述几点中反映,但这些个不是教育的目的,顶多只能算是接受教育的目的。也许有人要开始辩驳了:难道就业导向有错吗?我们确实需要就业啊,社会分工也需要我们有不同的专长啊,国家治理的确也需要英才啊……没错,我们需要就业,社会需要不同角色和才能的人才,但那不是教育的目的,那是教育的结果,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某种短期性的目标。而“把结果当目的”的结果就是造成大量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粗制滥造,让教育者变得可怜,受教育者感到痛苦,而本应从教育中获得收益的国家、社会、个人也没有得到最优配置的情况下的价值产能。这个时候,也许试着基于“人本”来思考教育这个带有宏观性质的框架会更有好处。我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不是个人主义者),individualist,我认为一切群体利益都是基于个体利益的(这个利益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虽然群体利益不等于个体利益的简单加总;反......余下全文>>
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楼主你好
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成就幸福人生、打造小康型祖国。
这是新浪网某网友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写的不错,楼主可以参考。
现在的中国教育,到底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
放眼一看,从政府到学校,从社会到家长,都在努力只培养一种人,就是追求好成绩好名次的人,就是不惜血本,哪怕牺牲身心健康,只要能考取大学、重点大学的人。这样的人,能够拥有幸福人生吗?
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成就幸福人生。如果教育的过程和方式给学生带来了痛苦和压抑,带来了心灵的扭曲,这种教育就是严重错误的。如果教育的结果使学生失去了幸福的能力,这种教育不要也罢。
当前单一的评价模式,以成绩的好坏来论成败的唯一标准,使得中国教育的走向歧途。使得大多数学生感觉挫败和沮丧,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自己的信心。
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还使学生用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在知识的学习上,无暇顾及人的全面发展,结果大量社会适应力很差、不会与人交往、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被培养出来。所以,药家鑫,用自己弹钢琴的手去杀人。回国的大学生,在机场追杀自己的母亲。少年大学生,逼迫自己的父母在北京买房子。
其实,古今中外教育家早就有过共识:先做人,再求知。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意就是说先做一个仁德之人,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就我理解,如果没有多余的能力,做一个仁德之人也不错了。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如果一个人做人很失败,心理不健全,读书成功又有何用?林则徐早就说过:“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拥有成就幸福人生的能力,应该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培养:
第一要身体健康。
身体素质要好,要有一定的速度、力量、动作协调性等。同时要有一两项运动爱好。运动对学生的好处太多了,简单地说,运动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昂,生活充满激情;团体运动还可以培养合作、团体意识。
第二要心理健康。
主要是指人格的健全。例如:良好的自我接纳,有责任感,与人为善、善于沟通。
第三要学会学习。
学校要给学生受益终身、用之不竭的财富──科学思维。让学生以理智和逻辑推理面对他的世界,将来就能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能不断适应角色变化、环境变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有体会,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哪些知识、定理、公式,而是训练、论证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自学习惯。
拥有以上三方面的成功,这个学生就有了成就幸福人生的能力。
参考资料:新浪博客
九: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是实用,够用,能用,不要求深入研究。重点培养阀际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