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研究法

一:怎样的研究适合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

现象学是对本质的研究

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的本质,是那种使某“事物”成为某事物的东西——没有它就不成其为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共相”,它可以通过对支配着现象本质的外在表现和具体结构的研究来加以描述。换句话说,现象学试图系统性地揭示和描述生活经验中的内在意义结构。这种“共相”或本质也许只能通过生活经验中所遭遇的事件或实例来直觉地把握。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对具体事例的实际数据兴趣不大,例如,现象学不会问:这事是否确实发生过?它发生的频率如何?或某一经验的发生是如何与其他情况或事件联系起来的?等等。而是问:该事情之所以发生的本质是什么?如果对经验本质的描述能够以一种更为充分或深刻的方式重新唤醒或向我们展示经验的生存品质和意义,那么这种描述的语言就是有意义的。

二:什么是“现象学”?

刘良华 1. 在中国哲学家,现象学几乎被视试金石。凡自以为有哲学修养的人,必须就现象学知识做一个表态。凡是能够对现象学说三道四的人,即使不说明他是有哲学修养的人,至少也说明他是开放的、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 2.究竟什么是现象学? 你去问哲学界的人,人们会告诉你多种答案,比如: 现象学由胡塞尔创立。 现象学的精神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也译为“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实事本身”、“面对事实本身”、“面对事本身”、“面对实事本身”)。 现象学的方法就是本质还原、本质直观…… 由此,究竟什么是现象学,还是没有答案。 3.现象学究竟是否由胡塞尔创立,看起来确定无疑,但在胡塞尔之前,早已经出现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样看来,现象学是否由胡塞尔创立,也难说。 4.其实,所谓现象学,就是哲学。现象学是哲学的别名。 既然现象学就是哲学,为何在哲学之外,另立新概念? 原因在于:哲学这个词语虽然遗传下来,但哲学精神早已经被人丢失、遗忘、遗弃。 “现象学”新概念抬头,不过是以新概念的名义对哲学精神的召唤和提示。所谓“现象学哲学”,其实是“新哲学”或“元哲学”。 5.现象学,就是诚实的哲学。所谓现象学精神,就是哲学精神;所谓现象学方法,就是哲学方法。 6.如果说有所谓的“现象学精神”或“现象学方法”,那么,现象学精神或现象学方法可以归拢为三点: 第一,批判主义。对任何独断论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在未经确证以前,一律悬疑。 第二,反思主义。思考人的意义,把“人”视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把“人的问题”视为思考的中心议题,比如:人如何幸福?人如何正义?自我与他人构成什么关系? 第三,本质主义。不迷恋不相信事物的表象,追寻表象背后的本质。为了寻找本质,需要经常返回事物、词语的原始状态、原始用法。 7.实际上,所谓批判主义、反思主义、本质主义,也并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方法,这三大主义,不过就是哲学精神、哲学方法。 历来的哲学,都显示出三个追求:批判、反思、寻找本质。 8.于是,什么是教育现象学?就有了思路。 所谓“教育现象学”,不过就是“教育哲学”。 也因此,那些在教育现象学领域有所作为的教育学研究者,他必须已经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教育哲学的研究者。 如果不是这样,某个教育学研究者在教育哲学领域无所作为、碌碌无为,他就不配称教育现象学家或教育现象学研究者。 9.在教育界,哪些人可以配称教育现象学家? 当然是那些著名的教育哲学家。 比如杜威。 杜威写了那么多教育学著作,其中凡是标示“教育哲学”(如《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品,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现象学”作品。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了那么多有关教育的本质的解释,著名的解释是:“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而这些著名的教育口号,都来自杜威本人遵守的“教育现象学方法”。 他的“教育现象学方法”就是:如果你想知道教育的本质,你就必须返回原始社会那里去考察原始的教育状态。原始社会的原始教育隐含了教育的本质。 于是,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和《确定性的寻求》等书中,杜威在书的开头,总是大量地想像“初民社会”的教育和初民社会的思维习惯。 10.这样说只有一个目的:希望那些标榜自己是教育现象学的研究者的人,老实增加一些教育哲学的修养。 不要离开了教育哲学,离开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休谟、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杜威、弗洛伊德、弗洛姆等等哲人去忽悠“教育现象学”。

三:什么情况使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四:现象学究竟是什么?

现象学phenomenology, 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 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 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词源 [编辑本段] “现象学”的词源可上溯至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G.W.F.的著作﹐但其含义均与胡塞尔的用法不同。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 发展时期 [编辑本段] 现象学思潮从20世纪初以来﹐按时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胡塞尔现象学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存在论现象学时期(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和综合研究时期(40年代以后)。三个时期互有交叉﹐各时期均包括一些主要代表人物。 胡塞尔现象学时期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1838~1917)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在他的倡导下所形成的早期现象学运动﹐旨在使哲学关注的重点﹐从当时新康德主义的“批判唯心主义”的主体概念﹐转向意识经验中的实在对象。这一运动的主要成员除胡塞尔和对意识中的情绪及价值结构进行现象学描述的舍勒﹐M.以外﹐还有所谓哥丁根与慕尼黑小组的A.赖那赫﹑A.普凡德尔(1870~1941)﹑M.盖格(1880~1937/1938)﹑H.康拉德-马修斯以及因加尔登﹐R.等。他们分别在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学﹑心理学﹑自然哲学﹑文学理论等研究中﹐运用现象学描述法探寻研究对象的“本质”﹐在对象中寻找不变的“先天”因素。胡塞尔的追随者们当时认为﹐现象学是一种实在论哲学。早期现象学运动兴起不久便由于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而趋分化。胡塞尔通过对意向结构进行先验还原分析﹐分别研究不同层次的自我﹑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和诸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他认为﹐现象学的根本方法是反思分析﹐在先验反思过程中存在着意向对象和与其相应的“诸自我”之间盘结交错的反思层次。胡塞尔指责其追随者们误解了他的“事物本身”的概念﹐并由于囿于客观主义和实在论而无法达到先验意识水平。其追随者们指责胡塞尔重返侧重主体概念的唯心论老路。现象学研究的胡塞尔时期﹐最终由于海德格尔﹐M.学说被提出以及舍勒去世(1928)和纳粹上台而宣告结束。 存在论现象学时期 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在20年代末改变了现象学研究的方向﹐开创了侧重探讨存在问题的新思潮。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研究基地也从德国移向法国﹐并逐渐扩展到其它地区。海德格尔认为﹐反思的意识尽管重要﹐但必须首先研究意识经验背后更基本的结构﹐即所谓前反思﹑前理解与前逻辑的本体论结构──此在 (da-sein)结构。只有通过对这一基本结构的研究﹐才能了解意识和先验自我的可能性及其条件﹐从而揭示隐蔽的“存在......余下全文>>

五:《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是著作,还是期刊

著作包含专著,是针对某专一题材的,可以是一篇长幅文章,也可以是一本书,有专用书号的书,一次性出版内容相同的书。期刊可以说是某个领域内一些专业性文章的载体,不是只刊登那一篇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每一期都不一样。相信作者能分清楚期刊之家qikanzj给出的以上可能不是特别正式的介绍,对于著作、期刊有一定的区分了。

六:现象学研究方法中,目的性抽样的样本通常是多少

一般都是1000

这个要看你的条件 人越多,

出来的东西就越有价值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