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感恩之心作文

一:以常怀感恩之心为题目的作文

常怀感恩之心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烦恼的事,倘若我们将其视为不断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不断磨砺我们品格的利器,以一颗感恩之心视之,我们必会从中感受到一番别样滋味儿……美国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专门设立了感恩节,他们在感恩节期间拜访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拜访亲戚朋友,欢聚在一起吃南瓜,在一起很开心……

外国人能设节日来感谢恩德,可是,中国人却随处可见其感恩之心。中国有句古训:“受人以滴水之恩,应当以涌泉相报。”在我看来,我国有着千年的文化底蕴,高调的道德情操,并且醺陶着无数华夏儿女,所以感恩之心必定很“旺盛”,必定人皆有之。

小蜗牛对自己从小就要背又重又硬的壳很不满,就去问妈妈:我们为什么从生下来就要背这个壳呢?妈妈告诉他:我们没有骨头,壳儿可以支撑并保护身体.他还是不解,又问:那毛虫姐姐和蚯蚓弟弟不用背壳呢?妈妈说:因为天空和大地会保护他们呀.小蜗牛便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妈妈安慰他说:所以我们有壳儿呀!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这是一个简短但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不仅告诉我们要自强,而且告诉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人生中总是充满了不如意之事,时时纠缠着我们而使我们不得脱身.可是,上天是公平的,一扇门被关上的同时,总会留下一扇开着的窗.小蜗牛应该感谢上苍,让他拥有这么好的壳儿.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烦恼的事,倘若我们将其视为不断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不断磨砺我们品格的利器,以一颗感恩之心视之,我们必会从中感受到一番别样滋味儿.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式的对母爱的感激,卧冰求鲤式的对父爱的回报.父母之爱,深如大海,无私的父爱母爱,不需要我们偿还.纵使我们能够偿还,我们又能偿还多少分之一呢?永怀感恩之心,父母定会因你的感恩之心而流泪!王祥是个大孝子,为了给母亲弄吃的,不得不去抓鱼吃。但严冬把整个河面给封住了,任其坚硬的石头都不能将冰块扎破。他只好想出一条“傻”办法,用自己的身子去把冰面化开,然后才好抓鱼。有的人说他笨,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呢,他笨之有因,他为报达母亲的恩德,才出此下策的呀。王祥的“卧冰求鲤”被后人传遍佳话,就是因为王祥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诸葛亮当日躬耕于南阳,苟活于乱世。谁知道刘备思贤若渴?曾三次到诸葛孔明者的草屋,请其出山。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被刘备的真心所打动,于是,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为刘备奔走效劳,平定江山。

上面所说的都是古人报恩的事迹,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感恩的例子不胜玫举。父母辛辛苦苦的把子女养大,子女为报父母恩德,努力学习,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让他们担心、操劳。

平时,我们常在受到别人帮助时说滴水之恩定当以涌泉相报,可我们在受助后对恩人以涌泉相报的机会能有多少呢?况且助人者一定不是报以要别人感谢之心而对他人施以帮助的.只要我们能在受到帮助后怀以感恩之心,并将其沿着时间和空间传播,将感恩之心传向世界,传遍古今.我相信,助人者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常怀感恩之心,阳光定会无比灿烂!

常怀感恩之心,鲜花也会无比鲜艳!

常怀感恩之心,让阳光和鲜花永驻心房,爱心定会使花香随着阳光飘向整个世界...余下全文>>

二:常怀感恩之心,打造感恩校园作文1500子书信格式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

有了这种知恩意识,人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报恩意识——用自己的勤奋工作和无私奉献,来回报所有人的恩惠,回报这个社会的恩惠,就能有自觉地、无条件地为他人和社会付出的责任感,而不大在乎自己是否吃亏,是否得不偿失。

说到报恩,我们自然要想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中国古人讲求孝道,原本称得上一种传统美德,但古人往往把它绝对化、极端化,甚至传说有的晚辈做出了“哭竹”(三国时吴国孟宗的后母喜欢吃竹笋,大冬天让孟宗外出采集,孟宗到竹林后,失声恸哭,一大片竹笋便奇迹般地长出来了)、“卧冰”(晋代王祥的后母喜欢吃鱼,王祥在冬天中脱掉衣服,准备剖冰捕鱼,突然冰自动解开,两条鲤鱼跳了出来)、“尝秽”(南朝庾黔的父亲庾易生病,庾黔为了探知病情,取来父亲的粪便品尝)、“割股”(相传有古人割取自己的大腿肉煎药,以医治父母的重病)之类的“愚孝”,理所当然要遭到后人的反感和唾弃。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反过来,完全不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过问父母的生活,不关心他们的健康,则又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化和绝对化。浙江湖州市南浔镇有一位母亲,生了一对有出息的双胞胎儿子,小儿子即将出国,大儿子也在国内一所大学戴上了博士帽。可就是这个大儿子,在22岁大学毕业时,仅仅因为母亲提醒他泡了三天的衣服如果再不洗就要发臭了这样一件生活小事,便从此不再对母亲开口叫一声“妈”;当母亲不大同意他与其身患乙肝的对象结婚时,他固执己见结了婚不说,更从此不认亲娘了;母亲给他写的信,他全都原封不动地退回;为了避开母亲的“纠缠”,他连住址都不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心的老师把他的传呼机号码告诉了他母亲,但母亲打通电话后,他一听是她的声音,就“啪”的一声把电话挂了。

这个让人伤心、让人愤怒的真人真事,典型地反映了现在一些自诩“新潮”的年轻人,已经完全背弃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完全丧失了最起码的人之常情,蜕化成了彻头彻尾的冷血动物。父母终究是父母,他们的所作所为尽管不一定全对,但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和拳拳爱心,却是无论如何也否认不了的。退一步讲,就算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和爱心显得十分有限,但他们作为老人和长辈,也完全有理由得到我们的尊重和赡养。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重、赡养我自己的父母,以及他人的父母,爱护、抚育我的孩子,以及他人的孩子),现在一些人连“吾之老”,都不愿“老”,更不用说“人之老”了。不知他(们)是否想过:有朝一日我年纪大了,子女也像当年我对待父母那样对待我,该如何是好?

与此类似的另一种现象是,我们一些大学生千方百计出国留学,又千方百计争取留在国外发展。他们的理由是,国外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国内好得多,我在国外的发展潜力更大,为什么非得回到国内去“受苦受累”呢?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根本经不起推敲。的确,国外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比国内好,但你不要忘了,在你从一个小学生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国家在你身上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你翅膀硬了,说走就走了,无异于儿子刚刚长大成人就和父母不辞而别,于心何忍?再说,出国学习本是件好事,但学成后回来报效祖国更是天经地义的事......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