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原教学设计中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草原》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教教育出版社)中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内蒙古草原的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祖国土地上的那些优秀的民族和美丽的西部文化,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
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于用了什么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三: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堂实录
一、感知黄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段录像,你们想看么?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段录像。同时请大家边看边想:“看了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我听了录像中的音乐,知道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黄河颂》,再加上我看到录像中的场景,我想那条河流是黄河。
生:我以前看过黄河最险要的地方,壶口瀑布的录像,我判断刚才录像中那震撼人心,飞泻之下的就是壶口瀑布。因此,我也知道了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在中国的河流中,只有黄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水的颜色是黄的,所以我看到录像中湍急的水流是黄的,就知道这条河一定是黄河。
生:我看到录像中的河水具有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呼啸而去,我就感到这一定是黄河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黄河才具有这种雄浑的气势,正如李白诗中写的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刚才,我看到河道有宽有窄,看到岸边的黄土高原想到两岸的百姓,想到了黄河所蕴含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的场景,使学生看到黄河既有奔腾而来,咆哮而去,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平静、宽广的胸怀,听着《黄河魂》动人心魄的旋律,感知黄河,认识黄河。使学生初步体会黄河的雄壮气势,联想到黄河精神。)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的确是黄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黄河,感受黄河,进一步的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
二、自读自悟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然后想一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思考问题。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一定了解了许多内容。谁先说说?
生:我查字典知道“忧患”是担心,灾难的意思。课文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是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时刻担心的灾难。
生:从课文中我知道,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现在变成了一条祸河。
生:我还知道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带来的灾害,正在想办法治理黄河。
生: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早在大禹治水时,人们就开始治理黄河,过去的人们谈黄变色,黄河留给人们的是血,是泪。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才有了“黄河宁,天下平”的说法。
师:你们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在了解课文的同时遇到问题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通过电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什么说它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随机板书)
生:我想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黄河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我想了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黄河的?
生:黄河给两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怎么还能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生:我想了解除了科学家提到的治理黄河的办法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看一看,有没有相似的问题?
生: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第三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可以归纳为“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河”?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下面让我们再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了解文章,遇到了困难,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学习。
(让学生质疑问难,......余下全文>>
四:什么叫草塘? 10分
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
根据名教师支玉恒的教学实录中可得知:
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
生:草塘就是草原。
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 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师:池塘我知道。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人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大概”,可见你也不十分肯定。对吗?
生:是的。
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好像有不少水塘吧?
师:这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我去过东北,从西边的齐齐哈尔坐火车一直往东走,到哈尔滨再往东走,过牡丹江还往东,这么大片的土地中,除了城镇,有许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也叫湿地。上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有的地方这些草就长在水中。这些地方还开辟了丹顶鹤的养殖保护区,真的很美。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草原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
师:东北的这大片沼泽地,过去叫什么?(生无言)课文中有一个词,在北方,面积挺大的……
生:(齐)北大荒。
师:对,北大荒。解放以后,有许多有志青年到北大荒去恭垦、播种。北大荒黑土地非常肥沃,所以人们说,北大荒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知道吗?
生:听说是北大仓。
师:对,我们今天学的“可爱的草塘”就是发生在北大荒那里的事。
五:小学人教版5年级26课主要类容
一 理解类
欲扬先抑起波澜
——《可爱的草塘》艺术技巧
读了《可爱的草塘》一文,给人印象特别深刻,这跟它的艺术技巧新异特别是分不开的。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更重要的是它不像大多数的文章那样:开篇点题,然后平铺直叙,中心虽然明确,但平淡没有波折。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故意掀起波澜,使文章波折动人。下面我就从“抑扬”的角度简单赏析本文。
一、先抑——初到“呆腻没意思”。文章的中心是赞美草塘的美丽可爱,目的是“扬”,但文章一开始却反说它不可爱,这就是“抑”。文章第一句就说:“我感到一切不习惯”,接着说“觉得没意思”,让小丽都看到“呆腻”的样子。“不习惯”、“没意思”和“呆腻”是我对北大荒不喜爱的情感体现,这与文章中心是相反的感情。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在这里突然掀起波澜,让人感到诧异。我们不禁要问:既然作者不喜爱北大荒又怎么会说草塘可爱呢?悬念顿生,我们的眼光便迫不及待地流向下文,去寻找答案。我们的心被作者摄走了,当我们带着疑问阅读下文,更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二、后扬——初看“草塘真美啊”。作者随着小丽的带领,来到草塘的边上,此时又大又美的草塘呈现眼前。草塘这么大,“我”第一次看,感到置身大海中一般,充满了新奇感。风吹动下的草塘,掀起层层草浪,那草浪由近到远呈现不同的绿色,连成一片,茫茫跟蓝天相接。这动感十足,色彩丰富的草塘让作者自己也分不清是身处大海还是草塘,完全被陶醉了,难怪他情不自禁说它“真美啊”。作者的情感已由“没意思”的不喜爱转变成惊喜的赞叹,这是第一次“扬”。如果文章到此结束,中心还不够明确。
三、再扬——耳听春冬的草塘。接着文章以小丽自豪的话语描述了草塘春冬两季。春天草塘里游满了肥美的鱼,等人们用瓢舀,令人向往。冬天草塘里到处是野鸡、狍子,下雪天“腿陷进雪坑里再拔不出来”的狍子眼睁睁让人去逮,“把头扎在雪里”的野鸡等人像萝卜一样拔,多么有乐趣。北大荒的物产丰富通过小丽的诉说得到再“扬”,但同时“我”在耳听时的态度,一而再地故意逗她,体现着不信,这也是“抑”。这段文章扬抑结合,又掀起涟漪,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四、又扬——亲历“美好的画卷”。接着作者亲历了抓鱼,看到了藏在草丛中神奇的河。小丽把“我”带到水泡子前,波光粼粼的水面竟全是挤挤挨挨的鱼,“我”惊叫着连忙脱鞋袜下水,一条一条往岸上抛鱼,小丽催了才恋恋不舍上岸,亲历了北大荒物产丰富。小丽拨开芦苇,让我看到了奇迹般的小河,当“我”看到清澈的河水,倒映水中的芦草、天空、云朵,“我”情不自禁往前走,想捧水洗脸,却怕弄坏了这幅美好的画卷。作者对草塘,对北大荒的热爱升华到了高潮。这时文章戛然而止,但余音未尽。
文章以“腻、喜、赞、恋”的线索,欲扬先抑,抑扬结合,不仅符合作者内心变化的规律,而且增添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可爱的草塘》里的
“不禁”、“不舍”、“不忍”之情
《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可爱”像粒粒珍珠散落在草塘各处,“我”在寻找这些珍珠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草塘认识的逐步加深,感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感情变化成为串连这些珍珠的一条主线。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以及课后思考题,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可以确实为:循情——入境——会情,即借助感情变化这条线索(没意思→情不自禁→恋恋不舍→生怕弄坏),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深入课文内容,感受草塘的可爱,从中体会出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口头表达出来,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情感熏陶。
一、展示草塘美景,体会“不禁”之情
⒈学生默读,用课文中的原句概括答案:“我”初到北大荒觉得没意思,看到草塘为什么会“情不自......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