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的来历和故事
河南省简称豫,取地处黄河以南之意,唐代将黄河之南,淮河以北的地区划归河南道管辖;元代称河南中书省,明代称河南布政司,清代称河南省。
河南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像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就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夏代禹时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历史上,河南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二:河南简称豫的来历
河南简称"豫"的来历 |
河南简称"豫"专家给出新定义理解成天象更准确
2009-03-31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31日讯 大河网-河南商报报道:也许大家以后向朋友介绍河南的简称“豫”字时,不能简单地用“手牵大象”来形容了。河南商报记者昨天从嵩山文化研究会天文研究课题组获悉,他们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豫”字意为“天象”。
“豫”为天象最为合理
豫州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
河南简称“豫”,源于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为九州,称中原地区为豫州,这便是河南简称“豫”的来历。有关“豫”字的含义,大家一直认为是“一人手牵大象”。嵩山文化研究会近百名成员,通过近两年的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河南的简称“豫”字是与上古人类为指导农耕生产,仰观天象,制订历法有关。所谓“凡大皆称豫”,不是大象;“惟天为大”,大应为天。
三:河南省简称的由来
1.河南简称:豫 2.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的地方,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
四:河南名称的来历
河南---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大禹降伏洪水后,在天下置九鼎,设九州,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省简称“豫”据《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豫就是大象。《周易》6埂卦的第16卦刚好是“豫”卦。其卦辞云:刚应而志行,顺以动。《周易》曰: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利建侯行师。
西汉设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朝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用,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将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2市及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
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4557193.html?si=1
五:豫字来历
豫字拆开实际上是一矛一象,所以豫字最初的本义应该和猎象或象有关系。新石器时期河南南部应该有亚洲象的存在,只是后来因为环境的变迁和人为因素逐渐南迁。
象字是个像形字,其本义和天文什么扯不上关系,就是指象,只是由于大象之大才引申之万物之象,也不知和佛教有关系没!
豫有高兴愉悦之义,张三李四用长矛猎杀到一只大象能不高兴么?!可见一般!不至肉能够吃,象牙和象牙雕哪可不是一般的宝贝。至于河南为何会有豫州之说肯定和象关系不凡!看看新石器和夏商时期墓葬里的象牙和象牙杯箸等等,应该不难理解!
六:河南的起源是怎么来的
西周初年,大封诸侯,河南是当时重要的封区,于是侯国封地遍及,加之后来分封制的断续存在,又相继出现许多的侯国封地。今天许多的地名便是由其境内原侯国而来,像郑州市,开封的杞县,焦作的温县,安阳的滑县,濮阳的范县,平顶山的叶县、郏县,商丘市的睢县,信阳的息县,南阳的邓州市。
郑州管城回族区,漯河郾城县,商丘虞城县,周口的项城市的命名也均是因为其分别是原来的管国、郾子国、虞国和项国故地。
郑州新郑市与新密市均于1994年设市。东周初,郑武公迁居黄河、颖水之间,为郑国的新迁地,因此历史上称为新郑;新密市原为密县,是原密国居地,因是在原密县基础上新设市故以为新密。另外,还有驻马店新蔡县。蔡国的疆土原在今上蔡、汝南两县,后向东扩张,占领这一带,为蔡之新地,因名新蔡。因有了新地,蔡平侯徙居新蔡,遂称故地为上蔡,即今驻马店上蔡县一带。
新乡封丘县、商丘市、周口沈丘县,则因其地分别为古封父之国,商朝都邑所及沈国都邑所在而命名。
新乡卫辉市为卫国故地,后从辉县划一部分于1988年设市,因称卫辉市。
许昌市及其下辖的许昌县的命名均因其是原许国地,秦置许县,魏文帝时认为许是东汉的灭亡地,不祥,因改名许昌。此外,许昌鄢陵县为古鄢国地,加之其县境内岗陵纵横,虽后来鄢为郑所灭,但鄢陵这个名保存了下来。
许昌长葛市,据传为远古氏族部落“古葛天氏之故地”,战国时因“其社中树爆长,更名长社”。⑦隋朝置长葛县,1993年设市。
信阳潢川县原为黄国故地,因称黄川,因为信阳为水乡,所以后改“黄”为“潢”,便是今潢川。
城垣的出现曾被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古而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使城坦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出现又一个个败落,但它们都书记于历史的长卷中,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头脑言语里流传,最典型的就是以它们的命名的今天地名。如新乡长垣县因战国时魏在此修筑了防御齐、赵入侵的城郭,也称长垣、首坦、防垣,因“县有防垣,故县氏之”⑧。许昌市魏都区,三国魏虽都洛阳,但宫室、武库犹在许昌,后人习称许为“魏都”,今魏都区即许昌之所在。南阳宛城区,战国时秦曾于此治宛县,两汉因之,今有汉宛城遗址,故以引而名。驻马店驿城区因明代在此设驿站,借此而命名。洛阳老城区则是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现代新城区而名的。
。
2、桥梁、埠渡地名
历史上河南虽有在大小河流数百条,但整体而言,河南的陆路交通还是较占优势,不似南国水乡,河流对人们的日常出行影响并不是特别的大,这就使得桥梁埠渡这一类地名在河南并不多。
黄河从河南北部穿境而过。黄河是历史上的一条大河,人们南来北往需要渡过黄河,于是就要有渡口,孟津和延津就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渡口。孟津原名“盟津”,以周武王伐纣在此于诸侯歃血为盟命名的,今洛阳孟津县也由此得名,另今焦作孟州市原为孟县,也得名于孟津,1996年设市。同样,新乡延津县得名于延津黄河渡口。
颖河流经今周口市,据说在明代以前有家姓周的兄弟三人在此摆渡,称周家渡口,后又称周家口、周家口集和周家埠。清代,有粮铺水利通判驻此,因此名为周口镇,1982年设市,即今周口市。
信阳市平桥区原为信阳县下辖的平桥镇,明代在境西明河上建有平桥,故以为名。
3、楼台堂阁地名
河南悠远绵长的历史长河中沉积了厚重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而楼台堂阁等建筑就是其中的有形文化,许多有名的建筑令当地人张显荣耀,为表其至重地位,便以这些楼台堂阁给当地命名,如开封的龙亭区,鼓楼区,因其地分别建有宋、金故宫遗址——龙亭和明代鼓楼(已拆除)而得名。安阳市文峰区因区内保存有宋代修建的文峰塔而命名。新乡辉县市得名于苏门山下百......余下全文>>
七:河南跟河北名称的来历
河南---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大禹降伏洪水后,在天下置九鼎,设九州,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省简称“豫”据《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豫就是大象。《周易》64卦的第16海刚好是“豫”卦。其卦辞云:刚应而志行,顺以动。《周易》曰: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利建侯行师。
河北,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河北”是个古老的名称,最早以地域名称见诸于战国史籍,唐初始成为大行政区的名称,中华民国(1928年)由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八:为什么中国许多姓氏都起源于河南省?(一)
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 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具体情况是: 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 、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余下全文>>
九:河南周口的地名由来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周口,又名周家口或口上,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之处。在明朝初年,它还只是附近农民交换农副产品的集镇;而到了明永乐年间,由于淮河、沙河和颍河漕运的开通,集镇由明初的沙河北岸扩展到沙河南岸,为了方便物资交流,在南岸的子午街(今老街)开辟了一个渡口,有一周姓人家在此往返摆渡,因而称之为周家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
十:河南省卫河的来历
河南省卫河的来历
卫河起源地在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南岭。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一直沿用至今。
卫河是海河水系之南运河水系的主要支流,以大沙河为卫河上游的干流,河源出自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南岭(属于太行山脉)。
卫河,中国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春秋时因卫地得名,是由古代的白沟、永济渠、御河演变而来,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大名县营镇乡西北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至天津入海河。今在沧县南又挖成捷地减河,引洪水直接入海。河道全长344.5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
源头考证
编辑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一直沿用至今。[2] 通常所说的卫河是指新乡合河镇至河北馆陶县称沟弯一段,河南省志·地理志谓:长347公里,其中在河南省长240公里;[1] 河南省志·水利志谓:河道全长344.5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境内河长2865公里,流域面积14580平方公里。[1] 。合河镇至皂角树一段100公里,当地称运粮河。[1]
关于卫河的发源,业界曾有三种说法。
一说发源于博爱县之皂角村,这里是原运粮河(古永济渠,引沁水的人工河道,在大沙河源头下游)的起源处。历史上的运粮河由此东北流汇合新河、沙河、门河、洪水河至新乡县合河乡与卫河相接,这是按“河源唯远”的观点而定的卫河河源,后来,随着运粮河的改道,这种观点已成为史话。
二说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夺火在陵川县城南35公里处,原名铎壑,因春秋时为铎遏父的封邑而得名,后讹传,演变为夺火。此处高山林立,沟壑比比,古为永和隘,是陵川通往河南的咽喉。运粮河改道以后,卫河上游的主要干流为大沙河。
三说辉县市百泉为卫河之源。其实百泉只是卫河上游支流百泉河的源头。在辉县市境内注入卫河。大沙河上游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坡陡、水急,新中国成立前又无固定河槽,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治理,并在上游的太行山中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群英水库。而群英水库的上游,正是净影峡谷。从卫河的所有支流来看,卫河显然不可能发源于百泉,因为这些支流都处在百泉的上游,而大沙河是卫河的第一个支流,理应成为卫河的源头。[3]
河道走向
编辑
卫河是海河水系之南运河水系的主要支流,以大沙河为卫河上游的干流,河源出自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南岭,在陵川县境内流域面积248.3平方千米,流域内均为山区,流向自北向南,流经夺火镇南部的槐树庄、河口、外荒等村庄,在省界附近有另一条小支流纸坊河汇入,此后出山西省境,进入河南省焦作市,经马安石水库调节,此后转向东流,纳入石门河、黄水河、百泉河后称卫河,[4] 流经58公里,在博爱县灵泉碑入河南省境。东流经焦作市的中站区、山阳区、武陟县、修武县,新乡市的获嘉县、辉县、新乡县,至合河乡纳百泉河后始称卫河,分两支,一支为共产主义渠,另一支为卫河河道,流经新乡市的凤泉区、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卫辉市(原汲县)、安阳市的滑县、鹤壁市的浚县,共产主义渠和卫河在王庄乡老关嘴合流。继续北流,经滑县、安阳市的汤阳县、内黄县、濮阳市的清丰县、南乐县等地,在南乐县大北张集出省。[5]
继续北流,流入河北省境邯郸市的大名县,进入山东省聊城市的冠县,复入河北省邯郸市的馆陶县称沟弯与漳河汇流后叫做卫运河,也叫漳卫河,以上河段就是通常说的卫......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