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来历

一:青岛的由来

1、青岛”本是指胶洲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就是今天的小青岛),

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

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

2、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

“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

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

3、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

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

4、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

5、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

定名为“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

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

“青岛”这个名称是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到市名的

二:青岛的来历总结,简单说

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市的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

青岛(43张)

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明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主持修编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记述为:“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这里的“青”,即指青岛。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河源头的一座山于1923年也被定名为青岛山。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三:青岛的发展历史

“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贰,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四:青岛的历史

青岛地区在6000年以前,即有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纪录。生活在这里的东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岳石文化。东周时期属齐国管辖,建立有当时山东地区的第二大市镇——即墨。而后在规模城市形成以前成为胶州地区的一部分。

今市南区东部在明朝时候建立了军事城堡浮山所,驻军加上商户,形成一个小型的市镇。青岛湾一带成了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你可以试下

五:五四广场的由来

今年初建成开放的青岛五四广场,北依青岛市政府办公大揣,南临浮山湾,总占地面积10公顷,是青岛市又一标志性建筑。

广场主体雕塑《五月的风》高30米,直径27米,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以单纯洗练的造型元素排列组合为旋转腾升的“风”之造型,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广场植物配置以四季常绿的冷季型草坪为主,以小龙柏、金叶女贞、龟甲冬青、紫叶小檗、月季等组图,构成富有现代园林气息的大色块花带,松柏、合欢等花木点缀其中,与主体雕塑、蓝天大海及园区宁静典雅、舒适祥和的氛围有机地融为一体.

六:青岛宁夏路的来历

复制一个给你:宁夏路由延安三路至湛流干路(香港东路),宁夏路原称仲辛支路、延安东路,70年代还是一条穿越仲家洼(后称南仲家洼)、经亢家庄到田家村的沿田埂地头通行的蜿蜒小路,宽3~4米。地势低洼,纵坡较陡,行车十分不便,本是中间洼两边高,在低洼处有条仲家洼河,河上有条木桥,当地人称为“小桥”,两侧则是低矮的平房和市场,(现海信立交桥下两端的陡坡就是当年的宁夏路),1983年市重点工程指挥部授权沙子口建筑公司修建宁夏路路基,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作出决定:结合旧城改造,拓宽这段道路,修建高架桥,1985年3月9日开工,10月1日在大桥即将竣工时举办过灯会,11月15日竣工,称为宁夏路大桥。为2路电车调头转弯方便在宁夏路与台东一路、延安三路、延安路交汇处建了大转盘,称为延安路大转盘,1985年年底2路电车由延安路总站延长至青岛手表厂,1995年为缓解车流量,市政府决定在宁夏路大桥、延安路大转盘的基础上修建立交桥1月6日宁夏路、延安三路立交桥工程开工。 12月30日正式建成通车,称为延宁立交桥,1998年9月16日城市东西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路、宁夏路交叉口立交桥和镇江路、宁夏路交叉口立交桥与海信立交桥东引道拓宽、两边道路打通工程正式开工,将宁夏路大桥、延宁立交桥合二为一,称为海信立交桥,在镇江路和宁夏路建了镇宁立交桥,在山东路和宁夏路建了澳柯玛立交桥(原为山宁立交桥)

宁夏路街道位于市北区的中部,地形似河道状,东西两边高,中间洼,由南向北伸展。北至东仲小学西墙外沿、街坊小路、镇江支路中心线,东至沿金坛路、宁夏路、镇江路中心线,南至沿扬州路、芝泉路中心线,西至沿太清路、街坊小路、延安三路中心线连接,辖区面积0.91平方公里。辖太清路、西仲一路、台湛路、九水路、镇江路、云溪路、宁夏路等7个社区居委会。截止2006年底,共有居民14308户,37064人。

1949年 7月,南仲街道成立了8个治保会。1950年3月,在治保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仲幸”“台湛”两个大居委会;1954年12月,两个大居委会合并,成立台东区南仲家洼街道办事处;1994年5月,市北、台东两区合并,改称市北区南仲家洼街道办事处;1996年11月,改称宁夏路街道办事处。

仲家洼的仲姓,最早也是从云南来的移民,因仲家来得最早,而且人丁兴旺,又座落洼地,仲家洼也就由此而得名。仲家洼一开始立村的地方叫南仲家洼,简称“南仲”。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时,迁居此地的农户逐渐增多,20世纪初,仲家洼只有200多户人家;30年代,外地迁居南仲的住户不断增多。1932年达605户,2891人;到解放前夕,已有居民近3000户,原来的自然村,变成了一个居民区,大部分居民住在矮小、阴暗而又潮湿的小平房里,泥土路、一条明沟横贯其中,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是青岛有名的棚户区。

七:青岛的历史资料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著名文化遗址有:岳石文化遗址(平度大泽山镇东岳石村,距今3500~4000年)、北阡遗址(即墨金口镇北阡村,距今7000年)、三里河文化遗址(胶州城南三里河村,距今5000年)、琅琊台文化遗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李沧区古城顶遗址,距今也有3000年历史。

西周时期,青岛境内建立了夷国(今蓝村)、莒国(都城计斤,今胶州)等诸侯国。东周时期,即墨(今平度古岘镇)为齐国第二大都市,东部统治中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北上迁都琅琊(今胶南琅琊镇)。

秦朝,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琅琊郡的郡治琅琊、胶东郡的郡治即墨均位于今青岛境内。琅琊(胶南)还是秦朝唯一沿海的郡治。秦始皇曾三临琅琊(胶南琅琊台),命徐福率船队从琅琊起航采仙药。

西汉,设胶东国,定都即墨,汉武帝即位前被封为胶东王,即位后封其弟刘寄为胶东王,历代胶东王墓所在的平度六曲山古墓群,是山东省现存规模最大的王陵。汉武帝三临不其城(今城阳区),“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女姑山设明堂祭海。西汉琅琊郡皋虞县(今即墨温泉镇)人王吉任博士谏大夫,开创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吉祖孙墓所在的即墨温泉皋虞,被奉为琅琊王氏祖庭。东汉,郑玄在不其县创立康成书院。

西晋,不其城(今城阳区)成为长广郡的郡治,法显印度求经回国,于崂山登陆,由长广郡太守李嶷接入不其城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不其城为东青州的州治。

唐朝,密州板桥镇(胶州)成为著名贸易港口,设立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海关),宋朝更是与广州、泉州、明州并称为四大市舶司。

明朝设立鳌山卫、灵山卫(胶南灵山卫镇),鳌山卫辖浮山所(今市南区东)、雄崖所(即墨丰城镇),灵山卫辖夏河所(胶南琅琊镇)、王徐寨所。许铤奏请青岛口、沧口、金口镇等港通商获准,使即墨富甲一方。

清朝,胶州为山东三大直隶州之一,平度州为散州,隶属于莱州府。

1891年6月14日,登州镇总兵府(当时山东共设三镇总兵)从蓬莱迁到青岛,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占领青岛。康有为藉此上书光绪,引发戊戌变法。

1898年3月,签署《胶澳租界条约》。11月,宣布青岛为自由港。

1899年,租借地命名为青岛市,设青岛、鲍岛、李村等区。大港码头、胶济铁路相继开工。

1911年,清朝二品以上大员七十多人以及恭亲王等人移居青岛。1913年发动癸丑复辟失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青岛成为亚洲唯一战场,11月,日英联军占领青岛。

1919年,巴黎和会将青岛租界主权让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导火索。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后改胶澳商埠局),下辖青岛市,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7月,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设青岛特别市,直属南京国民政府。

1931年,沈鸿烈以东北海军司令兼任青岛市长,1932年正式担任青岛市长,主政六年,抓教育、建学校、定规划、兴建设、促民生、斗日寇,奠定了青岛发展的坚实基础。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39年,即墨、胶州划归青岛市管辖,统筹规划建设。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直属民国政府。

1949年6月2日,解放军攻占青岛。青岛改为山东省辖市,辖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沧、浮山、李村7市区和崂山郊区。

1978年,胶县、胶南县、即墨县划归青岛,同时设立黄岛区。

1983年10月,平度县、莱西县划归青岛。

1984年5月4日,青岛市成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余下全文>>

八:青岛历史简介

青岛历史

青岛市的辖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胶州市和平度市都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之后进入奴隶社会时期,青岛属于东夷族生活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已经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时期,后到周代开始,青岛辖区开始分属不同的小国,直到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青岛地区才一并纳入齐国领地,这一时期,齐国非常强大,修筑了齐长城,开创了海运港口,建立水师。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中原,青岛归琅琊郡辖,秦始皇迁3万户人家至琅琊山下,秦末,田横五百壮士因不愿臣服于汉王朝,自刎于今田横岛。直至隋朝,现青岛的城阳区内设不其县城,政局较为平稳,只有三国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青岛的发展。隋唐时期,海运的发展,青岛地域的对外贸易地位逐渐重要,出现了重要的海港---板桥镇,此时崂山道教也逐渐全盛起来,之后宋金在此对峙,又一次严重影响了青岛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统治者们逐渐意识到这里的重要位置,贸易、军事、经济得到发展,但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缓慢。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

我马上要去青岛了,我想了解一下青岛的一些历史背景.

青岛历史

青岛市的辖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胶州市和平度市都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之后进入奴隶社会时期,青岛属于东夷族生活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已经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时期,后到周代开始,青岛辖区开始分属不同的小国,直到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青岛地区才一并纳入齐国领地,这一时期,齐国非常强大,修筑了齐长城,开创了海运港口,建立水师。

公元前221年,秦一统中原,青岛归琅琊郡辖,秦始皇迁3万户人家至琅琊山下,秦末,田横五百壮士因不愿臣服于汉王朝,自刎于今田横岛。直至隋朝,现青岛的城阳区内设不其县城,政局较为平稳,只有三国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青岛的发展。隋唐时期,海运的发展,青岛地域的对外贸易地位逐渐重要,出现了重要的海港---板桥镇,此时崂山道教也逐渐全盛起来,之后宋金在此对峙,又一次严重影响了青岛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统治者们逐渐意识到这里的重要位置,贸易、军事、经济得到发展,但相对来说还是较为缓慢。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

九:青岛:“台东”的名字由来?

台东镇的台是炮台,台东在炮台之东;

台西镇的台是台地,台西在西之台地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