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七百里

一:求火烧连营七百里故事简介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丹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二: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故事?

三国时期的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国夺荆州、杀关羽之仇,不顾劝告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避其锋芒,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因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蜀军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也是刘备最后一次率军征战,此役失败后,刘备病气交加,才有了白帝城托孤,最终郁郁而终。

三:新三国演义中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是哪一集

79-83吧

四: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是什么战争?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五:当年火烧连营七百里现今含哪些地理位置

夷陵、秭归一带。

三国志原文: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欲以挑战。诸将皆欲击之,逊曰:"此必有谲,且观之。"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

有巧故也。"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

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己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靡柯等首,破其四十余营。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

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六:火烧连营七百里是哪场战役?刘备讨伐东吴的原因是什么?

火烧七百里连营就发生在刘备讨伐东吴的战役中,刘备讨伐东吴的原因就是东吴先杀死了关羽夺取发荆州,后张飞发兵报仇又被杀害,刘备为二位贤弟去报仇雪恨的。

七:火烧连营七百里是谁干的

东吴陆逊

在“彝陵战役”中烧的刘备

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九:火烧连营七百里的主要人物是谁

东吴陆逊 在“彝陵战役”中烧的刘备

十:火烧连营七百里

?马良(公元187—222年),字季常。襄樊宜城人,蜀汉名臣。兄弟五人,俱有才名。马良眉中有白毛,家乡人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历官从事、左将军掾、侍中。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这可以从两件事上看出:

??诸葛亮随刘备入蜀,马良给诸葛亮写信说,雒城(今四川广汉县)已攻下,吾兄应大展宏图,乘胜前进。据此,人们推测,他与诸葛亮或结为兄弟,或者有亲戚关系。诸葛亮年长,故他称亮为兄,(马良于诸葛亮的关系说引于《三国志——裴松之注》)。

??马良奉命出使东吴,他请诸葛亮给孙权写引荐信,诸葛亮要他自己起草,亮签名。最后两句是希望孙权“降心存纳,以慰将命”。孙权见信后,敬待了他。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派他到武陵(今湖南省西南一带)联结“蛮夷”助蜀伐吴,功成,深受刘备器重。后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兵败,马良亦遇害。

马良兄弟五人少时并有才名,乡里有谚语道:“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1.大事记

马良在刘备占据荆州时期出仕,任从事一职。

刘备入川、诸葛亮西援后,马良留镇荆州,升左将军掾。

后马良出使东吴,得孙权敬待。

刘备登基后封马良为侍中。

刘备东征时期,马良奉命招纳五溪蛮夷,蛮夷全部顺从蜀汉。

夷陵大战中,马良遇害,年仅三十六岁。

刘备后拜马良之子马秉为骑都尉。

2.生平

马良家中兄弟五人,皆有才能、名气。刘备占领荆州之后,征辟他为从事。211年,刘备入益州帮助刘璋,后来双方决裂,于214年,诸葛亮等也率军入益州去,于是马良与关羽同守荆州。雒城攻破后,马良曾书信给诸葛亮:「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钟期,敢不击节!」信中更尊诸葛亮为兄。

后来刘备任命马良为左将军掾。不久出使东吴,马良写信道:「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孙权对他十分尊敬。221年,刘备称帝,任命马良为侍中。同年,刘备出兵攻打东吴,马良奉命到武陵招降五溪蛮夷,结果全部蛮夷接受蜀汉官印及封号归顺,一切都在马良掌握之中。可惜,刘备在夷陵之战被打败,马良也遇害身亡。

3.家庭

兄弟——马谡,马良之弟。同为蜀汉谋士,后因败仗而被诸葛亮斩首。

子——马秉,马良之子。官至骑都尉。

4.评论

三国志评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刘巴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称为令士,陈震忠恪,老而益笃,董允匡主,义形于色,皆蜀臣之良矣。」

乡中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马季常、卫文经、韩士元、张处仁、殷孔林、习文祥:「季常良实,文经勤类,士元言规,处仁闻计,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兰芳。」

《三国志——蜀书九庞催董刘马陈董吕传供九》

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锺期,敢不......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