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触电的基本防护措施是
一、 直接接触触电的概念及特点 人体触及带电的导体,称为直接接触触电,即通常所说的直接触及相线的触电事故。 直接接触触电有以下特点: (1) 人体的接触电压就是全部工作电压。 (2) 电路中的故障电流就是人体的触电电流。 直接接触时,通过人体的电流较大,危险性也较大,往往导致触电伤亡事故。因此,想方设法防止直接接触触电。 二、 造成直接接触触电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除了误触电气设备的带电部分外,已停电的设备突然来电,也是造成直接触电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停电检修时,由于作业人员心理准备不足,一旦停电设备突然来电,就可能造成群伤事故。因此,即使在停电检修时,作业人员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已停电的设备有突然来电的危险。应认真采取预防措施,并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 直接接触触电的防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采取远离(间距)防护。 (2) 采取屏护(障碍)防护。 (3) 绝缘防护。 (4) 采用安全特低电压。 (5) 装漏电保护装置(如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或漏电开关等)。 (6) 电气联锁防护。 (7) 限制能耗防护。
二:什么是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保护?
当人体接触带电体有电流通过人体时,就叫人体触电。按照人体触电的原因可分为直接触电和间接触电。 直接触电,是指人体直接触及带电体(如触及相线),导致的触电。功间接触电,是指人体触及正常情况下不带电,故障情况下带电的金属导体(如触及漏电设备的外壳),导致的触电。 根据触电的原因不同,对触电所采取的防触电措施也分为:直接接触保护相间接接触保护。直接接触保护一般可采用绝缘、防护罩、围栏、安全距离等措施;间接接触保护一 般可采用保护接地(接零)、保护切断、漏电保护器等措施。
三:什么是直接触电防护
一、 直接接触触电的概念及特点
人体触及带电的导体,称为直接接触触电,即通常所说的直接触及相线的触电事故。
直接接触触电有以下特点:
(1) 人体的接触电压就是全部工作电压。
(2) 电路中的故障电流就是人体的触电电流。
直接接触时,通过人体的电流较大,危险性也较大,往往导致触电伤亡事故。因此,想方设法防止直接接触触电。
二、 造成直接接触触电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除了误触电气设备的带电部分外,已停电的设备突然来电,也是造成直接触电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停电检修时,由于作业人员心理准备不足,一旦停电设备突然来电,就可能造成群伤事故。因此,即使在停电检修时,作业人员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已停电的设备有突然来电的危险。应认真采取预防措施,并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
直接接触触电的防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采取远离(间距)防护。
(2) 采取屏护(障碍)防护。
(3) 绝缘防护。
(4) 采用安全特低电压。
(5) 装漏电保护装置(如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或漏电开关等)。
(6) 电气联锁防护。
(7) 限制能耗防护。
四:直接接触触电,分为三种。
单相触电,两相触电,电弧伤害
一本正经
五:触电事故按造成事故的原因,可分为直接接触触电和间接接触触电事故。答案:1、对;2、错。
弧光放电:电压极高的情况下,和电源有一定距离,就击穿空气导致触电。
跨步放电:电压较高,在人的两脚之间形成的电足够是人触电。
直接触电:直接接触危险电压的电源,造成触电。
对
六:施,电气安全用具与安全标志,什么是直接接触电击防护,间接接触电击防护,电
间接接触电击(indirectcontact)指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因绝缘损坏而带故障电压,这时人或动物接触此外露导电部分而遭受的电击。例如人挪动因绝缘破损,相线线芯碰金属支柱的落地灯时遭受的电击。 应该说明的是:“带电部分”和“外露导电部分”的不同定义。 “带电部分”是指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时便带有电流的相线和中性线。
七:为了防止直接触及带电体,通常采用绝缘,屏护,间距等最基本的技术措施.
为了达到安全用电的目的,必须采用可靠的技术措施,防止触电事故发生。绝缘、安全间距、漏电保护、安全电压、遮栏及阻挡物等都是防止直接触电的防护措施。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处间接触电防护措施中最基本的措施。所谓间接触电防护措施是指防止人体各个部位触及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在故障情况下才变为带电的电器金属部分的技术措施。
参考资料:www.pw0.cn/...9.html
八:间接接触触电防护措施是什么?
答:(1)在正常情况下电气设备不带电的外露金属部分,如金属外壳、金属护罩和金属构架等,在发生漏电、碰壳等金属性短路故障时就会出现危险的接触电压,此时人体触及这些外露的金属部分,称为间接接触触电。
(2)在电气设备、线路等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为避免发生人身触电伤亡事故而进行的防护,称为间接接触触电防护,或称为防止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
(3)间接接触电防护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自动切断供电电源(接地故障保护)。
②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的电气设备(即Ⅱ级电工产品)。
③将有触电危险的场所绝缘,构成不导电环境。
④采用不接地的局部等电位连接保护,或采取等电位均压措施。
⑤采用安全特低电压。
⑥实行电气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