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名的由来

一:广东省得名的由来?

广东省(粤)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元设广东道。明设广东省。辖区汉初为 南粤之地,故简称“粤”。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省秦汉时称南海郡。三国吴国设广州(州名,不是今天广州市。今天广州市当时叫番禺,是广州州治)唐朝把它和今天广西合起来设立岭南道,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广东、广西两省。宋改道为路,分岭南道为广南东路(即今广东)和广南西路(即今广西)。广东一词由此而来,其中“广”由广州一词而来。明清时均称广东省。

二:广东省为什么叫做广东 广东、广西省名字的由来

广东省为什么叫做广东?广西省为什么叫做广西,两个省时以什么为分界的?广东省的名字在历史上是如何变迁的?广西省在古代又是如何设置的?广东省为什么叫做广东 广东省名字的由来(商都文化网配图) 广东省名字的由来及变迁: 唐朝时,广东属于岭南道。 五代时期:广东和广东属于一个地区,叫做广南。 北宋时期,将原来的广南地区,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因此,东部的地方叫做广东南路,简称广东。这就是广东说法的来源。 元朝时期,在广东设置海北广东道。 明朝时期,在广东设置广东省,后来改名为广东布政使司。 清朝时期,将广东又改名广东省。至今省名未变。 广西省名字的由来及变迁: 唐朝时,广西属于岭南道。 五代时期:广东和广东属于一个地区,叫做广南。 北宋时期,将原来的广南地区,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因此,西部的地方叫做广东西路,简称广西。这就是广西省的最早的来源。 元朝时期,在广西设置广西两江道; 明朝时期,在广西设置广西省,后改名为广西布政使司; 清朝时期,将广西布政使司改名为广西省; 建国后,改广西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广西为什么叫做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字的来源(商都文化网配图) 商都文化小编推荐: 河南省名字的来源 河南省为什么叫“河南” 山东是在哪座山的东面 山东省名字的由来 中国每个省的轮廓都是一个绝色美女

三:广东江门地名由来

广东江门地名由来

江门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面积9,541平方公里,人口395万人, 辖蓬江、江海两区及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县级市,是我国著名侨乡。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建市前为新会县属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

江门市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白沙;近代维丁关报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民主革命先驱陈少白;中国首位飞行师冯如;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等。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有东汉时期的新会玉台寺、唐代一行禅师观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灭宋的新会崖门古战场等。

四:广州地名的来历?

广州名字的由来:在周朝的时候,现在的广州叫做“楚庭”。秦朝的时候现在的广州叫做番禺(南海郡的郡治,南海郡包括今广东大部)。汉朝的时候,交州的州治广信(梧州,一说封唬)。三国的时候,吴国孙权曾把交州分治,分成交州和广州,因为把州治从广信东迁到番禺,故名广州,当时的广州的范围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 ,州治在番禺(今广州)。

五:广州地名由来

广州名字的由来:在周朝的时候,现在的广州叫做“楚庭”。秦朝的时候现在的广州叫做番禺(南海郡的郡治,南海郡包括今广东大部)。汉朝的时候,交州的州治广信(梧州,一说封开)。三国的时候,吴国孙权曾把交州分治,分成交州和广州,因为把州治从广信东迁到番禺,故名广州,当时的广州的范围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 ,州治在番禺(今广州)。

吾粤首府广州,历2000多年山川演化暨人文点染,所产生或湮灭的地名,真不知凡几。久远的说来也话长,约略回顾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广州地名的沿袭及更替,那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共和国诞生之初,广州老城百废待兴,除了产生出东区、西区、北区、中区、河南区等一些简单化的新政区名,其它地名基本照旧,这是为了稳定政局和民心。大多数附着旧人文色彩的老路老街名,诸如一德路、洪德路、状元坊、龙虎墙、应元路、将军路、濠畔街、玛瑙巷、许地等等,因各自特定的含义,都完好沿用到现在,让我们这座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得以保护了大笔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过,事有例外,1948年才改称的“中正路”,随着蒋家王朝退出大陆政治舞台而换牌。解放军进城翌年,即1950年,该路就恢复使用“维新路”这个30年前命定的名字。直到1954年,广州的路街名才见较大变数,原来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中华路”,易名为“解放路”,用以纪念广州解放。

上世纪50年代最先出现的干道有黄沙大道、黄埔大道等,都是按惯例,用所经处地名加上通名而命名的。1952年,集合型的新工业区崛起在一片农田上,因此催生了一条工业大道。1957年,珠水南溆填滩筑路,这便有了滨江路。较具规模的环市东路和环市中路,也先后在1957年和1958年建成通车,顾名思义,那是环绕城区的干道。也就在这一时期,新聚落次第而出,装点古老的羊城

周恩来总理多次指示,要尽快帮助世代苦困于“浮家浮宅”的珠江水上居民迁居陆地,于是,芳村大建水上居民宿舍,纪此功德的陆居路也修成了。颇大面积的新住宅区连片开发,大都嵌上“新村”两字,如1952年始建的建设新村、1955年奠基而3年后竣工的华侨新村、1958年落成的素社新村和渔民新村,还有工人新村、农民新村、晓港新村、盘福新村、幸福新村等等。一个个“新村”美名,寓新生活之意。有趣的是,原来一些陋不雅听的地名,竟逐渐被新居民点“消灭”掉了。越秀山附近的大蛇地,又贱称“屎园岗”,向来都是荒冢乱坟,到了1951年,其上赫然立起一排排新住宅,毫不客气地挪用相邻小丘“桂花岗”这芳名做本片名,旧的地名也就“无地自容”而渐渐被遗忘了

“文化大革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次灾难性的大冲击。在那年头,地名文化也立时畸变,许多打上了“大红印记”:东西中三段龙津路和东西两段惠福路,变称“向阳路”;东西两段长寿路,变称“曙光路”;南北中三段光复路,变称“光明路”;恩宁路、第十甫路、下九路、上九路、大德路这五条老路,变称秀丽路”(此路为纪念向秀丽烈士在当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南北中三段德政路,变称“立新路”;六榕路、朝天路、米市路这三条路,变称南北“朝阳路”;天成路、诗书路、纸行路、光孝路这四条路,变称南北中“红书路”;大南路、文明路、东西两段的东华路,变称“延安路”;东西中三段同福路,变称“向群路”;河南中路,变称“跃进路”;始于宋代聚居富商豪绅而得名的高第街,变称“群众街”……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笔者记得某个早晨一出门,见街上到处贴着“造反派”誓要把芳村改名为“红旗”的大字报。

一下子大范围改动地名,本地人也很难适应。在民间,变称前的地名仍旧使用,这种无序状态竟未因为十年浩劫过去而结束。直......余下全文>>

六:广东“中山“的名字的来源是怎么来的????????

中山古称香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建制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县。1983年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广东省辖地级市。

七:广东、广西的地名有什么来由?

姓氏源流

莫(Mò)姓源出有八:

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姓。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

3、据《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电影《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5、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为姓者。如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争议,莫友芝等自称为江南汉人,然现代专家考证,莫友芝居地为传统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才自称为汉人。本人较支持莫友芝为汉人,因清代为少数民族政权,随汉姓并无多大优势,且西南少数民族不得参加科举只是清初雍正年间之事,而莫却是清末同治年间人,并无虚报必要。另,莫友芝为“西南巨儒”,精研经学,旁及金石文字书画,虚报有损其道德操守,今暂从专家之说)。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①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改单姓莫为姓的。

得姓始祖:颛顼。昌意子,黄帝孙,炎黄联盟重要首领之一。号高阳氏,下分八个民族。活动据点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阳西南),曾在夺权斗争中击败共工氏。他重视人事治理,努力发展农业,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绝天地通”,实行人神分职,标志着原始宗教向神权的过渡。后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颛顼,于是莫姓子孙便奉颛顼为莫姓的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莫姓主源两支,一支发源于今河北省任丘,一支发源于古时的楚国。两汉以前莫姓仅有两名入载史册,他们是春秋时的吴国人莫邪和汉代学者莫元珍。但多数莫姓在此际继续繁衍于其发祥地,并缓慢地向周边播迁。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几支来华定居的外族也改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庞大起来,原本在河间郡、巨鹿郡就已很是兴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鲜血液的注入,自然兴盛为莫姓河间郡望、巨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为楚国腹地,一直以来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际愈加昌盛。隋唐时期,莫姓分布之地渐广,有资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山东、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并且已有莫姓徙居广东。黄巢起义后,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十国至两宋,莫姓在江......余下全文>>

八:地名的由来?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鸟"。

关于“香港”一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

一说来自“香江”。据说早年岛上有一溪水自山间流出入海,水质甘香清甜,为附近居民与过往船只供应淡水,称为“香江”。由香江出海的港口也就称为“香港”。香江故址在今薄扶林附近,早已不存,但“香江”却成了香港的别名。

另一说香港名称来自“香姑”。香姑是传说中的女海盗,盘踞香港岛,后该岛被称为香姑岛,简称香岛,再演变成香港。

还有一说香港之名源于”红香炉”。传说很久以前从海上飘来一个红香炉,泊于天后庙前,居民以为天后显圣,便把红香炉供奉在庙中。岛上有个山也称为红香炉山。后来把这地方叫做“红香炉港”,统称“香港”。

有根据的一种说法,是说香港得名与香树、香市有关。香树生长于广东沿海及越南北部,以东莞、新安等县为多,香港沙田及大屿山亦有种植。

香树长高至二十尺时,割出树液,就可制成“香”,是多种香制品的原料,可作供神和上贡的佳品,“莞香”闻名全国。明神宗万历元年以前,香港一带均属东莞县。沙田、大埔一带是“莞香”的著名产地。

因香产丰盛,这里的香市贸易也十分发达。香产品多数先运送到九龙的尖沙咀,再用“大眼鸡”船运至石排湾(即今日的香港仔)集中,然后转运往中国内地、南洋以至阿拉伯国家。故尖沙咀古称“香埠头”,石排湾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称为“香港”,附近的村庄也被称为“香港村”后来,“香港”一名被扩大应用于全岛。

长沙作为地名,应出现于城市形成以前。长沙一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逸周书》又名汲冢周书,传为281年(晋太康二年)得于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则其成书至少在战国以前,虽然战国至秦汉时期篇章有所增变,但据历代学者考证其记载的史迹多有根据。“王会篇”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雒邑竣工后,周成王大会诸侯,方国的盛况。当时“长沙鳖”是作为方物贡献给周王室的,据孔晁注“王会篇”,谓“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见长沙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地方,这是长沙之名出现有据可考的最早时间,此后在《战国策·赵策》中有“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长沙,楚之粟也”等等,长沙的名称就屡见不鲜了。如果说历史文献......余下全文>>

九:广东省会广州为什么叫妖都 广州妖都名字的由来

这些是ACG界的特殊称谓

在日本,ACG众称东京为帝都,大阪为妖都,大魔都和小魔都则分别为京都和奈良。

在中国,ACG众照搬了这个设定,由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ACG业比较发达,于是称北京为帝都,上海为魔都,广州为妖都。鉴于前两者都有理据有典故,而广州为妖都纯粹硬凑,所以也有很多人不赞同这个说法。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