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记忆中儿时的春节写一篇作文
记忆中儿时的春节
又快到春节了。每到这个时候, 我就想起了我儿时的春节。
哪个 时候我国还不富裕,没电视,没电 脑,也没钱去外地旅游。可是我觉得 那个时候的春节比现在有意思多了。
我的童年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记 得哪个时候离春节还有一星期,节日 的气氛就已经相当的浓郁了,各大单 位的门前都搭起了牌楼,挂起了红 灯,各家也贴出了春联,屋子里贴上 了年画。大人都着急采购年货,男孩 子们嚷着买花炮,女孩子嚷着买新衣 服。
我们这里的春节是从腊月三十开始过 的,每年孩子们最盼望的也是这一 天。每到这一天孩子们就算开斋了, 谁家都买了许多好吃的。孩子们无论 到了谁家,那家的主人都会拿出来糖 块,瓜子,花生还有水果等东西来招 待我们。到了三十晚上孩子们都聚集 在单位的牌楼门前做游戏的做游戏, 放鞭炮的放鞭炮,那天晚上到处是欢 乐的海洋,孩子们手里的灯笼就象天 空上的群星一群群一片片,有聚有散 煞是好看。这个热闹场面会一直延续 到后半夜,孩子们才陆陆续续的回家 睡觉。
到了初一就更热闹了,每年的这一天 爹妈都会在早晨五点把我们从床上唤 起来,穿上新衣服到院子里放一阵子 鞭炮,然后回来吃饺子。吃完早饭就 开始了下一个节目去串门给长辈拜 年,这是每年必须保留的节目。拜完 年就到了自由活动了。那个时候的大 学校园的业余文化是相当的丰富的。 每逢节日,到处都有各种的文化艺术 活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 择。大学里有好几个礼堂,票友们聚 在一起占据一个礼堂开锣唱起了大 戏,年轻人占据一个礼堂开始了歌舞 音乐会,还有一个礼堂开了交谊舞舞 会,爱好体育的有的在操场展开了篮 球赛,有的占据了一个礼堂开始了乒 乓球比赛。我们孩子们都扎进了最大 的礼堂,因为那里正演电影。到了晚 上就更有意思了,在操场上燃起了篝 火,年轻人们聚集在这里开起了篝火 晚会。他们一会拉歌,一会跳集体 舞。我们不会跳就跟着他们后边乱 跑。歌声笑声搅在了一起可热闹了, 有时候会闹一宿呢。
想想哪个时候的春节,再看看现在的 春节,唉!现在的春节每家就三件 事:喝酒,打麻将,看电视,一点意 思也没有。儿时的春节氛围将永远成为美好的回忆!
二:<记忆中的第一次春节>600字作文
看春晚
大年三十的晚上,爆竹声声,人们都坐在电视机前谈笑风生,一家人其乐融融。8点整,我们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连晚会》。窗外张灯结彩,鞭炮声此起彼伏,喜气洋洋,人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多才多艺的主持人唱着《欢歌贺新春》,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拉开了帷幕。几句简短而温暖的问候后,凤凰传奇更是用美妙的歌喉唱出了中国味道,王力宏把《十二生肖》唱的有滋有味。一边唱还一跳舞。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潘长江和蔡明二人的经典小品——《想跳就跳》。这段小品看得我哈哈大笑,笑得前俯后仰,上接不接下气。魔术是那么的吸引人的眼球,刘谦表演的魔术《魔琴》他首先是把扑克牌变来变去,最后总能变出四个A,而且他变着变着把自己和弹钢琴的人居揣会来个互换,真是让人眼目一亮,最后变魔术的人竟然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还把正在弹琴的人变到了观众席上,而且当时给人的感觉是那个人还一直在弹琴,因为我们还一直能听到琴声。外国流行天后席琳迪翁和宋祖英合唱了《茉莉花》,歌声犹如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不断地回旋,让人如痴如醉。熟悉的《难忘今宵》敲响了新年的钟声,美好的春晚留给我一个难忘的回忆在喜气洋洋的音乐声里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一年!
这是我写的,有点短你自己改一改。望采耐!
三:90后作文《记忆中儿时的春节》
现在过春节,觉得没有一点意思。
而儿时的春节留在记忆里却永远忘不了的。
我对过春节有印象大概是六、七岁时吧,记得过了腊八,妈妈就开始忙活了,先要蒸很多的馒头,当然和现在城里买的或圆或方的馒头不一样了。家乡的馒头其实不叫馒头,而且平时是不这样做的,只有在重大节日和走亲戚的时候才会这样做。妈妈蒸的叫枣花,另一种叫糕。每到蒸糕的时候,妈妈早早就忙起来了,先天晚上发上面,第二天起的很早,还要和几个关系好的邻居一起蒸。在邻居家被灶火熏的黢黑的灶间里,男人们压面,女人们捏枣花,我和一帮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一会到屋里看看,一会又跑的没有了踪影,总之这一天家长是不管孩子的,也许是顾不上管吧。妈妈蒸的糕主要是用来祭祖的,记得我小的时候,每逢遇到重大的升学考试,妈妈都要蒸个糕祭奠一下,而且故意不把糕蒸熟了,妈妈说是为了让儿子“高升”啊。
枣花和糕,妈妈现在还是年年蒸,但是有一种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家乡人叫“黄蒸”,具体是哪两个字我也说不准,姑且就用这两个字吧。它其实就是用玉米面做的,只是在里面包了点陷,有白菜,也有白萝卜什么的,但是我小时候特别不喜欢吃,在我离开家到县城上学以前,我们家平时的主食就是玉米面窝头和玉米面粥,吃的我经常胃酸。在天津工作的那些年,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到饭店吃饭,有人特别爱点贴饽饽熬小鱼,我看着玉米面做的饽饽从来也不吃一口。天津的杨村镇有一家贴饽饽熬小鱼特别有名,市里有人开车跑到那儿去吃,有一年我和朋友从承德回天津,他们要去吃杨村的贴饽饽熬小鱼,那个饽饽贴的真好,但是我也没有吃一口。童年的记忆里对玉米面特别的抵触,这种抵触持续了很多年。
到了大年三十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没有电视看,更没有春节晚会了,只是等着三十晚上的饺子熟了,就该我放炮了。但是头锅煮熟的饺子是不让吃的,要先祭奠神仙和祖先,妈妈在每个碗里盛两个饺子和一点汤,我和弟弟妹妹端着放在妈妈烧香的地方,有的在门口,有的在院子里,也有的在堂屋的正中,然后就该放炮了,我是家里的老大,又是男孩,放炮的事当然由我来,小我七岁的弟弟一直想接替我放炮重担,但是我从来没有让过,直到我对放炮没有了兴趣。小时候祭奠的事情我一直记得,但又不知道祭奠的是谁,很多年以后我问妈妈,她笑笑说,其实她也不清楚祭奠的都是谁,只是从老人哪儿学来的,为了祈求来年一家人平安幸福才这样做的。只到现在妈妈每年还在重复着这样的活动,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觉得心理安生。
三十晚上还有一件事情是我期待的,那就是穿新衣服,小的时候家里穷,小孩子过年的时候才能做件新衣服,而且不让年前穿,要等到三十晚上才给拿出来。睡觉前,妈妈把新衣服给拿出来,把旧的衣服换下来,我闻着新衣服那淡淡的棉布的香味才入睡的。
儿时的大年初一起的特别早,听到炮声就起来了,穿着妈妈换好的新衣服跑了出去,和几个同龄的孩子去给长辈们拜年了。小时候拜年我们叫磕头,那是真的跪在地上磕头的,大人有时候故意逗我们,不把头磕响了不给礼物的,说是礼物,其实就是一颗糖或者一把花生什么的,但是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特别的礼物了。农村拜年很讲究的,先给自己最近的亲属拜年,然后是一姓的其他亲属,最后的外姓的邻居,但是不给辈分比自己低的人拜年。我小的时候对邻居的辈分老是分不太明白,经常和同伴们去比自己辈分低的邻居家拜年,惹得大人们笑话。初一这一天孩子们都是解放的,几乎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人不干涉的,我经常是和同伴们去做我们之间的游戏了。
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姥姥家离的很近,我又是姥姥带大的,所以一早就去老老家了,在那里又是无拘无束的一天,一直到过了初五,大人们......余下全文>>
四: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中,过年的味道是怎样的?
特别的日子,很神奇很期盼,
五:记忆中的春节,现在的春节,变化为什么这么大
因为年龄大了,没有小时候那般期待了。也没有小时候那样容易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