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答题方法

一: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 (2)抒情散文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7、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8、文 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9、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0、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1、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2、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3、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4、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余下全文>>

二: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所有题型的答题方法、技巧

说明文阅读技巧

1、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

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激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⑧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服力。(在文章开头时,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等。

逻辑顺序: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答题模式:运用……的说明顺序,对……事物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3、中心句:(1)开头、结尾、句中

(2)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注: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4、说明语言

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2)解释原词语,有何作用

(3)解释所换的词语

(4)换了之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1)不能

(2)“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议论文阅读技巧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考点一:论点

中心论点的特点:①完整、简洁、明确②统摄全文③明确表态(往往是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有明显的情感偏向)

题型1:找出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①主要位置:标题、开头、结尾②语言标志:“我认为”“所以”“因此”“由此可见”“总之”“总而言之”“要”“是”

题型2:如何提出论点。

答题模式: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②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③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提出中心论点⑤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论述,得出结论(注:有些开头的故事,作用只有:引出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思考;充当有力的事实论据,证明了……的论点)⑥针对生活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纳中心论点

题型3:给议论文加上恰当的标题。

答题技巧:①找出论题,即论述的话题②根据中心论点,找出揭示中心论点的短语

考点二:论据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

题型1:补写道理论据。

答题技巧:补写名言、格言、警句,要注意其准确性

题型2:论据的作用。

答题模式:这是(事实或道理)论据,证明了……的论点

注:如果有分论点,则先写分论点,......余下全文>>

三: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和模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模式

记叙文阅读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题(总的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根据实际灵活应变)

三种类型: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作用

1、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不用考虑结构上的);——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2、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结构上的作用明显就写,不明显不要强求):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3、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两者必写):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灵活确定。

●记叙文阅读中与作手法的表达作用题

基本题型:文中…运用了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写出了——(找到运用该种写法的相关语句,对其内容作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语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点题等(附加: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中间: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中心等

●记叙文阅读中的评议赏析题

基本题型:本文有关…的描写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答题思路和方式:

四要素:写作方法+引用的关键词+句意内容的精要概括+写作目的、作者情感(中心)

形式:运用了——(手法),通过——(关键词)的描写,写出了——(句意内容概括),表现了——(目的、情感)

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时,除了可以用“表现了——”之外,还可用“表达了…抒发了…告诉了…呼吁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灵活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

●人物评价题和主题赏析题

四要素:

观点+材料+结构+文采

人物评价题:

基本题型:

请你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评(赏)析(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分析归纳。

答题思路和方式:

文中的…是一个…的人(观点),从——(事例一材料)中,他——,体现出了他…的精神(品质)(分析)[分析中要强调你引用的材料和你观点的一致性],他的确是——(总结句)。

主题赏析题

基本题型:关于本文的观点,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答题思路和方式:

我认为文章的主题是…

(1)文章主要叙述(描写)了…(对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现出的是…(分析)

(2)文章中的多处材料表现了这个主题。例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是——(分析);再如第…节中,作者又写到了“——”,这里又体现了——;又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还是——。故文章的主题是——。(引用材料至少要有三处,分析中处处强调引用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l、渲染…的气氛

2、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

3、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4、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l、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余下全文>>

四:中考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1 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关于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以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1.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余下全文>>

五:初中语文中考阅读题答题方式有哪些?

初中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偿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八)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余下全文>>

六: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七:语文记叙文答题方法。

记叙文阅读技巧

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描写和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

1、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7)景物描写 (8)场景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六、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余下全文>>

八:初中语文考试中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各种题型都要涉及),感谢。

1  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  (5)心理描写。

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3、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 (2)渲染某某气氛或突出某某环境的恶劣;(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果是文中的第二或第三处自然环境描写,则可能还有一点作用:(5)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与上文某处景物描写相照应或形成对比。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 ( 2)倒叙(在开头) ( 3)插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题目;  (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  (3)具体的人、事物 或某句话 ;(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6、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 ;(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3)读者不太熟悉的要详写。

7、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1)人物  (2)时间  (3)地点  (4)事件起因  (5)经过  (6)结果。

8、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1)比喻 ; (2)拟人  ;(3)夸张  ;(4)排比  ;(5)反复  ;(6)对偶或对仗 ; (7)反问;(8)引用等。

9、比喻有何作用?

(1)把某某比成某某,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本体的某某特点;(2)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0、拟人修辞有什么作用?

(1)将某某描写对象人格化(或赋予某某以动感,化静为动)(2)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的某某特点;(3)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1、该文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对比、衬托 ; (2)欲扬先抑; (3)象征 ; (4)白描;  (5)铺垫;  (6)设悬念,埋伏笔。

12、开头语段有何作用?

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