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的学生

一:如何在注销后,一旦开机就自动关机 20分

支持上面的说法

二:林巧稚有几个兄弟姐妹

林巧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 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 转贴于 学生大读书站 林巧稚5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了。懂事后,她从大姐和嫂子的口中得知母亲是因为子宫大出血而死,便萌生了长大后当医生的愿望。 1927年7月,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了。父亲问:毕业后打算做些什么? 林巧稚说:我要考协和医科大学。我想学医。 "协和?"父亲怔了一下,面有难色。 协和医学院当时是医学界名望最高的医科大学,八年才能毕业,每年的费用是四百五十个大银元。要负担这么昂贵的学费,对于林巧稚的家庭来说是难以想像的。 继母对林巧稚说:"三姑娘,你现在已经是20出头的人了,再上八年学,还嫁给谁呀?" "那我就不嫁,一辈子也不嫁!"林巧稚很坚决地说。 林巧稚无意说出的一句话被她自己印证了。 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从此,林巧稚走上了从医的道路,并为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92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 当时这个英美教会所办的医院的聘约上有一条规定是:在聘期间不能结婚、生孩子。林巧稚便毅然决然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一年又一年的合约。 其实林巧稚并不是独身主义者。她性格开朗,热情好动,对生活充满了浪漫的向往。她还热爱音乐和文学,崇拜莎士比亚。但是对事业的狂热,使她放弃了很多很多。林巧稚曾说过:"健康应从婴儿抓起,我一辈子没有结婚,为什么呢?因为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时间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我决定了不结婚。" 在协和医院里,林巧稚是最忙碌的一个人,她的桌案上老是堆着一大摞病历。当年,院内的其他外国大夫望着排着长队的病人,常常以时间差不多了为借口溜掉,而她总是认为病人挂上一个号很不容易,常常为把所有的病人都看了而耽误吃饭,有时甚至干脆让护士带一块烤白薯就打发了一顿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被关闭了。她失去了稳定的工作,但对事业的执着热情使她在日寇铁蹄下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病人。 有一次,北京骑河楼附近的一个妇女难产,由于家庭困难请不起医生出诊,绝望之中的产妇家属在万般无奈中试请了林巧稚。林巧稚马上摸黑来到这个产妇家中,检查发现产妇的羊水已经破胎而出,子宫收缩无力,孩子被卡住。林巧稚立刻采取抢救措施,终于保住了母子的生命。家里感激万分,忙着烧火做饭感谢林大夫。可林巧稚伸手从桌上抓起一块冰凉的白薯,一直守候到天亮。 临走时,这家人问林大夫出诊的费用。林巧稚不但没有收一分钱,还把身上的钱掏出来,让产妇的家属给产妇买营养品。 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回到了协和医院。一天,她的门诊室里来了一位衣着十分朴素的病人,要做妇产科的例行检查。林巧稚一边检查,一边问:"以前生过小孩吗?" 那位妇女告诉她,1927年的时候生过一个男孩,有九磅重,可由于条件太坏了,孩子生下不久就生病死去。林巧稚问:"后来为什么隔了这么长的时间,不再要孩子呢?"那位妇女说,后来的环境更恶劣了,行军、打仗,身体又落下了病根。林巧稚为眼前这位妇女放弃做母亲的权利深为感动。后来林巧稚才知道这位妇女就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邓颖超的牺牲精神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林巧稚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使她感受到母亲的深刻内涵。 一天,一个孕妇就诊时告诉林巧稚,她以前生过......余下全文>>

三:林巧稚的介绍

林巧稚

林巧稚,福建厦门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丧母,由大哥大嫂抚养。大哥大嫂为了她能读书,而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中途辍学。林巧稚就读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时,有次上手工编织课,老师夸奖她说:“手很灵啊,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话对林巧稚震动很大,她下决心当个外科医生。

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穿92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她是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在协和医院里,林巧稚勤奋工作,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她都为治病救人而忙碌。不管是什么身份的患者,只要有人向她求诊,她都有求必应。1932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1933年,又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

回国以后,林巧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妇产科事业。她解除妇女的痛苦,分享母子的欢乐,忙得连自己的婚姻与家庭都未顾及。1939年,她再次远渡重洋,到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1940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关门。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她有一个特殊的出诊包,包里总带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病人,不收分文药费,还予以资助。许多患者都感动得流下热泪。同时,她还应聘到中和医院为患者看病,到北京大学任教,整日忙个不停。

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北平解放前夕,林巧稚拒绝接受离开祖国的机票。她认定:“我是中国人,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巧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中写道:“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

林巧稚在新中国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她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为了降低我国婴儿死亡率,防治妇女宫颈癌,她撰写了妇幼卫生科普通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等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集有关专家座谈,终于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她忘我地工作,实践着自己的誓言:“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用一双灵巧的手,迎接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许多父母感念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出自己的婴儿,就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等。

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1959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当时是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会妇产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她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为了发展祖国的医疗事业,林巧稚倾注全力为首都医院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专门人才。她和学生们对染色体的遗传学作了初步探讨,开拓该学科的研究,为后来她的学生攻下绒癌难关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65年,她主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1974年,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余下全文>>

四:林巧稚是什么人?

伟大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鸡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余下全文>>

五:每当林巧稚回忆起她中小学时期的生活生物老师是怎样教学的

她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在妇产科学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每当林巧稚回忆起她中小学时期的生活时,总要称赞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六:林巧稚成才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分

1906年,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母亲去世时的情景在林乔稚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从那时候起她决心学医(妇科)救苦救难。。。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1921年,林巧稚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林巧稚一生未婚,可经她接生的孩子却有一礌多,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慈大爱的女性。其中两个故事最给人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她考医学院时在考场上的故事,一个是她做实习生时的故事。

七:林巧稚的人物生平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县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 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在出国学习期间,参观了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又在马里兰医学院的妇产科里进修实习了两个月。她几乎用尽了实验室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到有丰富资料的图书馆学习,中午拿出一份夹心面包充饥。除此之外,还广泛地参观了伦敦各家医院和科研机构,如蔡尔斯妇科医院、伦敦妇幼医院、伦敦妇婴医院等。参观了镭放射治疗中心站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设备,这启发提供了她的研究思路,奠定了她研究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的基础。最后她又到英国皇家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在自己的老师科主任的实验室内进行小儿宫内呼吸课题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被推荐到伯明翰市举行的英国妇产科医学会议上交流,受到好评。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1942年,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1946年,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同年,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多次邀请她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1956年6月,中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建成,林巧稚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9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文革开始,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威”,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1972年至1974年,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 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1983年春,......余下全文>>

八:林巧稚她放弃了什么?

林巧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 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 转贴于 学生大读书站 林巧稚5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了。懂事后,她从大姐和嫂子的口中得知母亲是因为子宫大出血而死,便萌生了长大后当医生的愿望。 1927年7月,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了。父亲问:毕业后打算做些什么? 林巧稚说:我要考协和医科大学。我想学医。 "协和?"父亲怔了一下,面有难色。 协和医学院当时是医学界名望最高的医科大学,八年才能毕业,每年的费用是四百五十个大银元。要负担这么昂贵的学费,对于林巧稚的家庭来说是难以想像的。 继母对林巧稚说:"三姑娘,你现在已经是20出头的人了,再上八年学,还嫁给谁呀?" "那我就不嫁,一辈子也不嫁!"林巧稚很坚决地说。 林巧稚无意说出的一句话被她自己印证了。 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从此,林巧稚走上了从医的道路,并为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92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 当时这个英美教会所办的医院的聘约上有一条规定是:在聘期间不能结婚、生孩子。林巧稚便毅然决然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一年又一年的合约。 其实林巧稚并不是独身主义者。她性格开朗,热情好动,对生活充满了浪漫的向往。她还热爱音乐和文学,崇拜莎士比亚。但是对事业的狂热,使她放弃了很多很多。林巧稚曾说过:"健康应从婴儿抓起,我一辈子没有结婚,为什么呢?因为结婚就要准备做母亲,就要拿出时间照顾好孩子。为了事业我决定了不结婚。" 在协和医院里,林巧稚是最忙碌的一个人,她的桌案上老是堆着一大摞病历。当年,院内的其他外国大夫望着排着长队的病人,常常以时间差不多了为借口溜掉,而她总是认为病人挂上一个号很不容易,常常为把所有的病人都看了而耽误吃饭,有时甚至干脆让护士带一块烤白薯就打发了一顿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被关闭了。她失去了稳定的工作,但对事业的执着热情使她在日寇铁蹄下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病人。 有一次,北京骑河楼附近的一个妇女难产,由于家庭困难请不起医生出诊,绝望之中的产妇家属在万般无奈中试请了林巧稚。林巧稚马上摸黑来到这个产妇家中,检查发现产妇的羊水已经破胎而出,子宫收缩无力,孩子被卡住。林巧稚立刻采取抢救措施,终于保住了母子的生命。家里感激万分,忙着烧火做饭感谢林大夫。可林巧稚伸手从桌上抓起一块冰凉的白薯,一直守候到天亮。 临走时,这家人问林大夫出诊的费用。林巧稚不但没有收一分钱,还把身上的钱掏出来,让产妇的家属给产妇买营养品。 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回到了协和医院。一天,她的门诊室里来了一位衣着十分朴素的病人,要做妇产科的例行检查。林巧稚一边检查,一边问:"以前生过小孩吗?" 那位妇女告诉她,1927年的时候生过一个男孩,有九磅重,可由于条件太坏了,孩子生下不久就生病死去。林巧稚问:"后来为什么隔了这么长的时间,不再要孩子呢?"那位妇女说,后来的环境更恶劣了,行军、打仗,身体又落下了病根。林巧稚为眼前这位妇女放弃做母亲的权利深为感动。后来林巧稚才知道这位妇女就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邓颖超的牺牲精神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林巧稚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使她感受到母亲的深刻内涵。 一天,一个孕妇就诊时告诉林巧稚,她以前生过......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