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消极抗日

一:辨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始终消极抗战

日本陆海军事典》(原书声称资料来源为日本厚生省援护局1956年3 月调查数据)

1937年7 月7 日到1945年8 月14日(芦沟桥事变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

中国大陆本土地区:陆军损失:三十八万五千两百人(385200 )海军损失:一万九千四百人(19400 )合计损失:四十万零四千六百人(404600 )

从日方材料证明,抗日战争日军在中国死亡40万人

至国民党和共xx党各消灭多少日军,这个数据从来未统计过,但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作为正面战场,为抵御侵略死伤三百多万人之巨,从这一统计数据表明,如一与十之比,那么70%左右为国民党军队消灭。

以往许多著作,都曾把抗日战争描绘成,似乎全国抗战是由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而国民党政府则始终准备妥协投降。后者在抗日战争前不抵抗;抗战开始后则是正面战场不断溃败,抗战态度动摇;武汉失守后则是“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而反共即是准备投降。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一个弱国抵抗军事强国日本的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之所以力求避免发生与日本的战争,或者尽量推迟战争,就是因为,中国的军事作战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上的统一程度等,均不如日本,故力求推迟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尽量多争得一些准备的时间,这是有利于中国的。战争发生后的事实,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在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上,在“持久战”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与武器装备远优于己的敌军作战,英勇抵抗,不畏牺牲,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牺牲的官兵达320多万。虽然中国正面战场在一些战役的作战指挥上存在弱点,军队内部存在团结协作较差以及纪律松弛和腐败等情况,但总体而言,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采取“持久消耗”战略,节节抵抗,至战略相持阶段积蓄培养力量,准备反攻,同时争取国际援助,“苦撑待变”,实现国际联合对日作战等方针,都是正确的。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到底,最后达到胜利。

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政府不断采取诱“和”手段,国民党政府确实多次与日本伸出的触角有所接触。这是不是就是想妥协投降呢?战争中“兵不厌诈”,同时,“和谈”也是不厌诈的,关键是看国民党政府有没有出卖领土主权,真的向日本投降了。事实上并没有。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的接触,或是为延缓日军的进攻,或是阻止汪精卫傀儡政府的成立,并没有中止抗战,准备投降。

抗战初期,在战局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国民党政府提出过“和”的条件: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这是采纳了苏联为中国政府出的主意。过去有一种说法是:你看,国民党政府抗战到底的“底”就是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东北大片领土都放弃不要了。实际上,当时中国军事上没有军事能力收复卢沟桥事变后失陷的大片领土,如果通过和谈能使日本退出它占领的土地,这对中国不是非常有利吗?事实上,日本不可能接受这种条件。这恰恰证明,国民政府提出这样的条件对中国是有利的,而对日本是不利毛泽东当年将反共与投降混为一谈,在理论和逻辑上难以成立。因为反共(国共矛盾)是国内矛盾,投降(对日)是中日国际矛盾。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反共者,确有投降的,如汪精卫;但也有抗战到底的,如蒋介石。怎么能说反共一定就与投降相联系呢?怎么能因蒋介石反共,就咬定他是要准备投降呢?

对国民党来说,抗日与反共两者是可以并存的。蒋介石的反共立场未变,但他坚持抗战。蒋介石一贯坚持反共立场,其统治地位在抗战胜利后的国内战争中被共产党取代,但不能因此否认他坚持抗战。

二:国民党消极抗战起始于何时

国民党的抗战正面战场~我们要分两面来看~对于消极抗战这个词是共产党形容的国民当抗战~我们也要有保留的去理解~

1)国民党的积极抗战:1937年~77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作为当时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中华民国政府~所作出的抗战举动是积极的~8.13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忻口会战~武昌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22次大规模的~正面会战~中国政府投入的军队~何止百万~战损之大~抗敌之多~怎么能说成是消极抗战~?作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在自己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作出的全面抵抗怎么会说是~消极的~

2)消极抗战:蒋介石~在抗战之初~的确是~有过与日本苟合之想法~只是~这个想法~并不代表~是消极抗战~因为~当时中国的重工业~和民族工业~个都处于起步状态~和~日本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蒋的想法是~希望~用拖延抗战爆发的时间~来给中国争得发展自己的时间并且~在国际上谋求~援助的资本~这点从抗战爆发后蒋提出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思维是一致的。

如果~说蒋消极抗战~倒不如说~是蒋在抗战中~看到了~自己的老对手~共产党的做大~俗话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几年前还让国军围追堵截的红军在几年后发展到了百多万的军队~这能不让蒋入座针毡吗?换句话说如果你是蒋~你也会腾出一只手来防范的~于是出现了皖南事变~所以说虽然蒋在抗日战争中的对于破坏国共合作的某些做法是对于民族大义来说是不对的~但是~这种做法~在某些时候又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在谈抗战时提国民党是有过消极抗战的一面~但提到权利的争夺中~国民党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为什么国民党消极抗日

蒋介石的国民党名义上统一中国,实际上内部派系林立,像张学良,阎锡山等等都不是老蒋的人,是看着老蒋势大斗不过所以名义上接受国民党领导,事实上依然是土皇帝,更多是考虑自己地盘的问题,谁和日本人打,自己势力就会削弱,就保不住自己的统治,蒋介石也一样,而红军可以理解为最反对老蒋,最具潜力的地方势力,所以老蒋必先除之。

四:全面抗战后国民党消极抗日原因

敌人实在太强大了而且失去了许多国外的援助 内部派系混乱妥协投降气氛非常大 加之共产党的军队繁殖的太快国民党已经感到无法驾欲了

五:国民党消极抗日。不抗日!现在怎么又说抗日了?那个是真的呀?

正面战场,国民党损失百万部队,黄埔军官学生战死五分之四,日本从此没有力量占领中国,正面战场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

六:国民党真的消极抗日了吗

显然不是,铁血网友的评论

国民党真的消极抗日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国民党没有消极抗日,他们虽说屡败屡战,但毕竟打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们真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由于张学良早已归顺国民政府,奉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这就证明东北军已属国军序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张学良不抵抗命令的影响下,东北大片国土沦丧。蒋介石电令张学良死守锦州,张学良抗命不遵,放弃锦州。留在东北的东北军旧部在马占山、冯占海、李杜的指挥下,继续坚持东北抗战,“马占山、冯占海,一马占山,二马占海。山海关外,排山倒海。”这就证明了东北义勇军的规模是如此之大。以此同时,国民政府、全国民众以不同的形式支援东北义勇军抗战。后来,张学良吓破了胆,放弃了热河,但在山海关保卫战中,东北军安德馨营表现出极大的牺牲勇气,直至全营壮烈殉国,无一投降。

一二八抗战,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抵抗,蒋介石先令中央军张治中德械第五军之87、88师、在江西剿共的陈诚部以及空军一部增援上海,后因赣州战役的爆发,致使陈诚部未能增援上海。第五军和十九路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蒋介石在此次事件中在“战”与“和”之间摇摆,并不代表其没有抗战到底的决心,“战”,则实力不够,与日军相差甚远,无法支撑长期作战,但即使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以第五军和十九路军为主的国军部队还是抗击了在陆、海、空方面占尽绝对优势的日军。而“和”,与“战”的相似之处在于,也是因为实力不够,“和”这招棋,国民政府也走对了,先向国际上申明了日本的侵略行为,致使日本不得不顾及国际尤其是来自英、美、法等主流国家的压力,这为中国以后的抗战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长城抗战,29军、晋绥军加上增援的中央军徐庭瑶、关麟征部的顽强抵抗,遏制了日本关东军企图南下的脚步。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绥远抗战,35军首战红格尔图、奇袭百灵庙、收复大庙。开创了国军部队收复失地的先河。

现在有很多人拿着所谓的“四大条约”说事,以证明国民政府的所谓“不抵抗”。事实是明摆着,假如国军真的不抵抗,那哪儿来的东北义勇军抗日、山海关保卫战、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等,其一,没有这些抗战行为,就没有所谓的“四大条约”,这恰恰证明了国军的抗战。其二,这些条约没有割让一寸土地,没有赔一毛钱。因为敌强我弱是事实,中国需要时间备战整军。假如真的不抵抗的话,那国民政府为何没有坐以待毙、束手就擒?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军在平津、上海、太原、南京顽强抗击着日军的进攻,上海南京保卫战,国军精锐的徳械部队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致使日军遭受到了日俄战争以来最为惨重的伤亡。所以日军在南京大杀中国战俘,以达消灭中国军队之精华的目的。台儿庄战役,国军大胜日军,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热情。太原、武汉保卫战虽说悲壮的失败了,但也歼灭了日军不少有生力量。在这期间,由于国民政府的外交斡旋,美国开始着手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并开始对华援助,请看珍珠港事变前美国的对华援助

在这期间,有人把国民政府与日本的秘密接触当成卖国投降行为,其实这都是迷惑日本而已,因为中国在各方面都损失巨大,已无力在遏制日军的进攻,而日军此时的兵锋也已经开始磨钝,但总的来说,还是要强于中国。著名的三次长沙保卫战也是在此时发生,国军部队在长沙会战中也是歼灭了不少日军。汪精卫也是在此时投敌叛国,令蒋介石是十分恼怒,并发誓坚决除掉投敌叛国之汉奸。

珍珠港事件后,英美对日宣战,国民政府的腰杆也硬起来了,有了英美作为坚强的后盾,国民政府已经不在同日本进行任何......余下全文>>

七:为什么国民党一直消极抗日?

因为国民党跟共产党是死对头,国民党不可能帮着共产党抗日,因为如果他帮共产党的话。最后赢了,共产党把功劳拿走了,政权拿走了。那就对他们不利。他情缘消极抗日等着共产党把这场战争打得要赢了,而共产党实力也大大削弱的时候他去坐收渔翁之利

八:抗战时期,国民党走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道路是否正

是积极抗战,不是消极抗战!

我首先想对中日军力作一个对比。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有资料统计,1937年7.7事变之前,中国有陆军270万,海军舰艇10万吨位,空军有飞机600架。日本呢?它拥有陆军448.1 万,并且他的一个师的装备相当于我们一个师的三倍。中国士兵三个人伙用一杆枪的情况比比皆是。日本的海军舰艇吨位已达190万顿,1933年世界海军会议时,美、英、日海军吨位之比,就已经是5:5:5了。日本还拥有2700架飞机。悬殊如此军力,就不说我们在国力上和政治上因外患内忧所带来的落后、甚至是难以言状的艰难了。

所以,针对这样力量悬殊的设计状况,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第一:不是不打,是要准备好了再打

9.18事变后不久蒋介石就说过:“不是不打,是要准备好了再打!”7.7事变之际,他又说:「和平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我们希望和平而不苟安,准备应战而不求战……。」在庐山讲演中,他曾坚决地告诉全国人民:「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少,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之决心!」

蒋介石不但不是消极抗战,而且从来就是积极地在准备抗战。1932年蒋介石就已经告诉记者说:「万一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我们就把首都迁往四川,以应长期抗战。」1935年蒋介石在另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又说:「即使是我们中国关内的十五个省份都被日寇占领了,只要四川、云南、贵州还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正是为了在未来长期和全面的抗战之中,使西南诸省能够服从中央的全面和长期抗战决策,1935年,蒋介石才「单骑走西南」,终于使西南三省与中央政府保持了统一,并保证中央的政令和军令能够顺利的在西南三省被执行。他的预见和做法,确实对后来蒋介石、国民党领导全民族的的长期抗战直至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保证作用。1935年底,中国当时的最高领袖蒋介石还在北京芦沟桥我方河坡之下,亲自带领一名工兵营长爬行一千米,并根据这一实地侦察而在我河坡高地上设计了「反斜面阵地」,对后来我军在芦沟桥对日军作战,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此其一。

其二,自9.18事变发生到 1937年「7.7」全面抗战爆发,蒋介石、国民党执政的南京国民政府,首先在德国购买了一亿金马克的武器装备,武装了四十个师,并聘请德国军事顾问训练军队。原来打算武装八十个师的计划,因日寇提前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而没有来得及完成。其次,在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前,南京政府就已经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省的五个战区先后修建防御工事约4900座,被称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同时为迎接未来的全面和长期抗战,蒋介石特别号召推动了「新生活运动」,以求焕发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改进我们的人文素质,以为未来的全面和长期抗战做好精神、心理和人格的准备。日本官员阿部信行就曾一再地警告他的政府说:「决不能小看中国政府现在正在做的三件大事:整顿财政,整顿军备和新生活运动。特别是新生活运动,就是排日运动的结晶。」

其三,自1927年中华民国南京政府重建、1928年东北易帜、中华民国获得初步的统一,其后直至1937年7.7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正是因为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始终怀有对未来长期和全面抗战的思想准备,才能在这个外患内忧的岁月力,荡平了残余军阀多达十数次的大小军事叛乱,发动了五次对「苏俄在中国的国中之国――中共武装叛国势力的征剿」,一方面在政治上逐步地使国家走向了稳定,使得蒋介石及其南京政府愈来愈能够成为中国政治的中心;一方面在经济上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每年百分之十二至十八的赠长率,为未来那一场长期抗战奠定了起码的国力基础......余下全文>>

九:国民党消极抗日的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蒋介石集团没有完全放弃反共方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诱降下,随着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蒋介石集团的反共反人民倾向日益 增长,实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最根本的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