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朴夏苓汤方歌

一:藿朴夏苓汤的基本资料

【来源】《感证辑要》引《医原》【组成】藿香二钱(6g) 川朴一钱(3g) 姜半夏一钱半(4.5g) 赤苓三钱(9g) 杏仁三钱(9g) 生苡仁四钱(12g) 白蔻仁一钱(3g) 猪苓三钱(9g) 淡香鼓三钱(9g) 泽泻一钱半(4.5g) 通草一钱(3g)【用法】水煎服。【功用】解表化湿。【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感证辑要》卷四补。

二:湿温初起,三仁汤与藿朴夏苓汤如何区别运用?并说明其理由。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二方均有杏、蔻、苡、朴药物,均具开上,畅中,渗下功能,能宣化表里之湿而透泄邪热,故都可用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之证。两者区别在于,藿朴夏苓汤中有藿、夏、二苓、豆豉,其芳香化湿透表之力较强,较适用于病变偏于卫表,而化热尚不明显者。三仁汤中则有通草,滑石,竹叶,重在渗泄湿中之热,故其清利湿热之力较强,更为适用于湿渐化热而表证较之藿朴夏苓汤证不大显著者。

三:藿朴夏苓汤的病理治疗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暑季气候炎热,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塘泻不爽等湿阻症状。中医治湿有三法,即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藿朴夏苓汤集治湿三法为一方,外宣内化,通利小便,可谓治湿之良方。沈老辨证精准,用药轻灵,能于重症前敢用轻剂,用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之藿朴夏苓汤加清热解毒之黄连、栀子,既利湿又清热,能开上、畅中、渗下,宣化表里之湿邪,正如石芾南所言:“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患腹胀不思饮食近半载,开始感觉腹胀不适,即四处求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迭服中西药不效,反而渐行加重,不思纳谷,食则腹胀更甚,得暖则舒,大便不畅,数日一行,舌苔灰黄厚腻,脉细软无力。综合四诊,认定证属寒湿困脾,久则损伤脾阳,治拟温中化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合附子理中汤化裁:淡附片10g,淡干姜5g,炒白术10g,太子参12g,炙甘草4g,炒苡仁15g,藿佩梗各12g,云茯苓12g,白豆蔻5g,法半夏10g,陈皮6g,炒枳壳6g。上方服7剂后,腹胀大减,大便一日一行或二行,舌苔厚腻已渐化去。二诊效不更方,于上方去附片,加炙内金12g,炒谷麦芽各12g,焦楂曲各12g,药后寒湿俱化,诸症皆除。继服健脾之剂调理而愈。此案始为寒湿内阻,因治不得法,使寒湿之邪久蕴而伤及脾阳,非温阳运脾则寒湿难化。舌苔虽见灰黄厚腻,舌质不红反而偏淡,且脉细无力,不可误认为湿热,若用清化之剂,更伤脾阳,则犯虚虚之错。沈老抓住患者脾阳虚的主要病机,因脾虚则湿困,湿阻中焦,运化无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气滞湿阻。用附子理中汤温阳祛寒,益气健脾;藿朴夏苓汤除湿运脾,药证相合,故取效甚速。 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难治性脾胃疾病,特别是其伴不完全性大肠性肠上皮化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有较高的癌变率。抽烟酗酒史十余年,加上工作原因,饮食无规律,长期以往,损伤脾胃,使得脾虚湿阻,气机升降失常,发而为本病。藿朴夏苓汤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功,沈老以此方为基础,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元胡、沉香、木香理气止痛,半枝莲清热解毒抗癌变,炒二芽、炙内金、焦楂曲健脾开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痞止痛、化湿和中之功。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发为本病。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脾胃为湿热病变的中心。章虚谷亦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其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痞闷,嘈杂泛酸,便溏或粘滞不爽,纳呆欲呕,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症上腹闷胀,胃脘隐痛年余,口黏,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时泛酸水,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大便溏,脉弦滑,苔白稍腻。证属湿浊蕴积,胃络受损。治宜芳香化浊,燥湿理气,拟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g,川朴花8g,法半夏10g,猪茯苓各20g,杏仁10g,生苡仁30g,白蔻仁6g(后下),炒白芍12g,煨木香6g,煅瓦楞20g(先煎),沉香片6g,炒元胡10g,半枝莲20g,炙甘草5g。并嘱患者忌食辛辣肥甘之品、戒烟戒酒。连服7剂,胃脘痛明显减轻,守前方加炒谷麦芽、炙内金、焦楂曲等健脾开胃之品再服21剂,诸证悉除。随后以香砂六君子加减调治月余,一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四:藿朴夏苓汤是汤药还是成药

是汤药,可以用丸药暑湿正气丸。这个方不行。

五:方剂学的口诀

辛温解表

001、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002、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003、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004、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005、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006、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辛凉解表

007、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008、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009、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扶正解表

010、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011、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012、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寒下

013、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014、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温下

015、温脾人参干姜草,附子大黄大剂量,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016、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连投此方急救先。

润下

017、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枯便难解,润肠通便法高超。

逐水

018、十枣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019、舟车牵牛与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青皮陈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攻补兼施

020、黄龙枳朴与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021、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和解少阳

022、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023、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功里效无双。

024、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025、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调和肝脾

026、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027、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028、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调和肠胃

029、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脾证益。

温中祛寒

030、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031、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032、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回阳救逆

033、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034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温经散寒

036、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038、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厥阴疽疗。

清气分热

039、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040、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清营凉血

041、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