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屋檐下 剧本(在线等)
www.douban.com/group/topic/2208284/ 这里有~~
二:谁有话剧《上海屋檐下》的剧评啊?2500字以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03期
评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王保生
<正>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写于1937年春,距今已整整四十五个年头了。当年栖居在上海屋檐下的住户们,如果有幸活到今天,都已是耋耄之年了;而当年稚气未脱的葆珍、阿牛们,如今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以往的象噩梦一般苦难的岁月,已经成了历史的陈迹,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建设着新的生活。但是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减少这一艺术珍品的光彩,今天的读者和观众,当他们在阅读和观看这一话剧时,仍然会感到不能自己的激动,我们的前辈曾经在那样穷迫窒闷的环境下生活,他们的怨恨、叹息、啜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都在昭告着我们:新生活来之不易啊,让过去的永远过去吧! 但是,这个“五四”以来的优秀剧作,却一度遭到批判。“四
【正文快照】: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写于1937年春,距今已整整四十五个年头了。当年栖居在上海屋檐下的住户们,如果有幸活到今天,都已是垄毫之年了;而当年稚气未脱的葆珍、阿牛们,如今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以往的象噩梦一般苦难的岁月,已经成了历史的陈迹,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建设着新的生
三:上海屋檐下的介绍
夏衍的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3、4月间,主要人物:匡复、杨彩玉、林志成。同时有同名香港电影(导演冯淬帆 )和根据话剧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四:夏衍话剧《上海屋檐下》的剧评 急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03期
评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王保生
<正>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写于1937年春,距今已整整四十五个年头了。当年栖居在上海屋檐下的住户们,如果有幸活到今天,都已是耋耄之年了;而当年稚气未脱的葆珍、阿牛们,如今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以往的象噩梦一般苦难的岁月,已经成了历史的陈迹,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建设着新的生活。但是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减少这一艺术珍品的光彩,今天的读者和观众,当他们在阅读和观看这一话剧时,仍然会感到不能自己的激动,我们的前辈曾经在那样穷迫窒闷的环境下生活,他们的怨恨、叹息、啜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都在昭告着我们:新生活来之不易啊,让过去的永远过去吧! 但是,这个“五四”以来的优秀剧作,却一度遭到批判。“四
【正文快照】: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写于1937年春,距今已整整四十五个年头了。当年栖居在上海屋檐下的住户们,如果有幸活到今天,都已是垄毫之年了;而当年稚气未脱的葆珍、阿牛们,如今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以往的象噩梦一般苦难的岁月,已经成了历史的陈迹,人们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建设着新的生
五:夏衍的一部著名话剧叫什么
《上海屋檐下》
六:中国十大不可错过经典话剧是哪几部
《雷雨》: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 中国话剧史的一座丰碑,它使24岁的曹禺一鸣惊人,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中国话剧这一百年来,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它是中国第一部可读、可演的话剧,它的诞生打破了此前中国只能演国外话剧的局面;它是中国话剧史上演出最多、演出团体最多的杰作,是中国话剧百年史的神话和奇迹;《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更是中国话剧表演的发展史。这些都使《雷雨》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 《茶馆》:“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作品,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当话剧后辈们不断以仰望的姿态回望这部经典时发现,剔除庞杂的情节转合、剔除特有时代的立场判断,游走于老舍笔端的其实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蓄势而发的经典东方美学。1980年9月,《茶馆》应邀赴前西德、法国和瑞士三国演出,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到2004年5月27日,《茶馆》公演500场……一部三幕话剧,世俗百态、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浓缩了中国半世纪的沧桑沉浮,为后世留下一个巨大的文化背影。 《屈原》:历史剧集大成者 《屈原》不但是上世纪40年代革命历史剧最辉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这部一气十天呵成的五幕历史剧,可谓话剧巨匠郭沫若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集大成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郭氏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日本、苏联、罗马尼亚、捷克等国上演《屈原》共达600余场,创中国话剧在国外上演最高纪录。 《压迫》:现代主义话剧的典范 作于1925年冬天的独幕剧《压迫》,被洪深认为是“那时期创作喜剧中的惟一杰作”。该剧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人物语言和最为人称道的剧作结构,在同期大多数粗糙、低质的作品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可贵。丁西林的“世态喜剧”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压迫》也不例外。事实上,以《压迫》为代表的丁西林喜剧,是中国最早成功尝试现代派话剧的典范,具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性”,在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上海屋檐下》:抗战戏剧的嚆矢 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夕的《上海屋檐下》,通过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暗示出雷雨将至的前景,力图使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作者夏衍说这是一出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因“八一三”中日在沪开战而失去了上演的机会,直至1939年1月,才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但这部戏的产生,却是中国抗战戏剧的嚆矢,奠定了夏衍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白毛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1945年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优秀多幕剧《白毛女》。它虽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类似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成功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它的出现及成功推广,为建国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话剧创作模式提供了示范效应。 《于无声处》: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 1978年11月16日,由上海工人宗福先创作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轰轰烈烈演出。20多年过去了,回顾话剧《于无声处》的演出和剧本的发表,以及它在全国的广泛传播,有几百万人通过报纸、电视和剧场,阅读和观看了这个剧本,艺术价值已经不是衡量它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它将当代文学从“文革”长达10年的文艺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濒临绝迹的话剧再度振兴,并一度走在各种艺术形式的最前列。 《绝对信号》:小剧场运动先......余下全文>>
七:上海人唱得什么戏剧
上海的地方戏剧是沪剧。
沪剧属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滩簧系统,兴起于上海。因上海简称沪,故名沪剧。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
沪剧初名花鼓戏,是上海及江、浙一带农村的田头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花鼓戏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上海滩簧(当地称“本滩”)。本滩的形式是两个男演员分扮一男一女两个角色,这称为对子戏。全班只有四、五个人,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地演唱。后来,又发展成同场戏,角色通常有三个以上,有专门的伴奏人员,整个班社有八、九个人,可以演出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并且已经有女演员了。戏班被称为支锥班,班中的男角称上手,女角称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的。
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没有化装。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3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30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这一时期的申曲受话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此后,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说如《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电影如《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出现各种流派。并将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
八:话剧的经典剧目
话剧的经典剧目主要有1《名优之死》(作者:田汉)2《获虎之夜》(作者:田汉)3《关汉卿》(作者:田汉)4《年关斗争》(方志敏主持创作)5《终身大事》(作者:胡适)6《一只马蜂》(作者:丁西林)7《黑奴吁天录》(作者:曾孝谷、李叔同)8《五奎桥》(作者:洪深)9《雷雨》(作者:曹禺)10《日出》(作者:曹禺)11《原野》(作者:曹禺)12《北京人》(作者:曹禺)13《这不过是春天》(作者:李健吾)14《上海屋檐下》(作者:夏衍)15《夜上海》(作者:于伶)16《屏风后》(作者:欧阳予倩)17《放下你的鞭子》(作者:陈鲤庭)18《屈原》(作者:郭沫若)19《蔡文姬》(作者:郭沫若)20《法西斯细菌》(作者:夏衍)21《梁上君子》(作者:佐临)22《抓壮丁》(作者:陈戈、丁洪、戴碧湘等集体创作)23《风雪夜归人》(作者:吴祖光)24《升官图》(作者:陈白尘)25《桃花扇》(作者:欧阳予倩)26《龙须沟》(作者:老舍)27《茶馆》(作者:老舍)28《马兰花》(作者:任德耀)29《左邻右舍》(作者苏叔阳)30《丹心谱》(作者:苏叔阳)31《赫哲人的婚礼》(作者:乌·白辛)32《于无声处》(作者:宗福先)33《大风歌》(作者:陈白尘)34《陈毅市长》(作者:沙叶新)35《松赞干布》(作者:黄志龙执笔,次仁多吉、洛桑次仁)36《风雨故人来》(作者:白峰溪)37《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作者:刘树纲)38《狗儿爷涅盘》(作者:刘锦云)39《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作者:杨宝琛)40《天下第一楼》(作者:何冀平)41《红蜻蜓》(作者:欧阳逸冰)42《李白》(作者:郭启宏)43《商鞅》(作者:姚远)44《北京大爷》(作者:中杰英)45《立秋》(作者:姚宝瑄、卫中)46《黄土谣》(作者:孟冰)47《有一种毒药》(作者:万方)48《暗恋桃花源》(作者:赖声川)49《恋爱的犀牛》(作者:廖一梅)50《爱尔纳.突击》(作者:兰小龙)51《十三角关系》(作者:赖声川)52《天堂——打左灯向右拐》(作者;慕容雪村)53《推拿》(作者;毕飞宇)54《男闺蜜》(作者;陈怡诚)55《山楂树之恋》(作者;艾米)56《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者;辛夷坞)57《面包树上的女人》(作者;张小娴)58《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59《左耳》(作者;饶雪漫)
九:话剧里矛盾冲突是什么。。具体点。
如果对八十年代具有创新意义的话剧文本中矛盾冲突中对立的两极“人”与“环境”作出进一步的剖析,将使我们进一步切近八十年代话剧的实质。 话剧文本中的环境主要体现为戏剧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在传统话剧中,由于剧作家们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需要,戏剧时空较为具体、明确。《雷雨》发生的时间是夏天的一日,空间在周、鲁两个家庭中;《上海屋檐下》甚至将时间安排具体到“1937年4月”,地点为“上海东区习见的‘弄堂房子’”。戏剧的时空亦体现出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典型化原则:一方面,它是戏剧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并成为戏剧人物个性与心境的具体体现。《雷雨》之“家”与《北京人》之“家”殊异。《日出》中的高等旅馆也与《上海屋檐下》的弄堂房子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它又必须是一定时代与社会生活的缩影,体现出特定的时代背景,如《上海屋檐下》;即使时代背景在剧情开始前未作交代,也必须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加以体现,如《雷雨》。八十年代话剧在时空安排方面则体现了与传统话剧较大的差异,戏剧的时空不再那么具体,而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非确定性。《荒原与人》的时间是“人的两次信仰之间的空间”,空间是“座落在一片处女荒原之上的,人们头脑中一个虚幻的王国”;《大荒野》的时间为“历史和未来之间的一段人生”,空间是“北方最遥远的荒原深处”;《人之初》的时间甚至语焉不详:“现代并非一定是今日,抑或是明日”,空间为“沙漠之中,……近处有一原始部落遗迹”。在这些剧作中,戏剧时空的非确定性主要体现为时间的模糊性与空间的虚幻性。一方面,戏剧人物活动的具体的空间与时代背景淡化了,但另一方面,作为压迫人的强大的外在力量以及戏剧人物心灵的现实,环境被加以人格化而得到充分渲染。 请看《荒原与人》中的一段环境渲染:
十:如何欣赏话剧这一舞台艺术?
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对于一部话剧作品的欣赏,我们往往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来进行。话剧毕竟是一门舞台艺术,要多看演出,少看剧本,注意体会舞台布景、灯光、音响、舞美、导、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只有在剧场里才能加深我们对话剧作品的理解。
话剧表演
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明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
时间的限制。小说故事在时间上应无限制,而戏剧的演出时间是有一定的,一般是二到三小时,故事本身的长度一定要在二到三小时之内完成;同时故事所经历的时间也有一定限制,只能在人生的过程中,截取最短的片断,或是少数几个片断来表现。所以在时间的处理上,如何把事件集中或压缩,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需要技术的。
空间的限制。小说或口述故事的叙述形式,在场地的变更上完全没有限制,戏剧的故事就不一样了,因为戏剧是把事件发生的空间直接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舞台所能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太多。要把事件集中在一定的空间之内表现出来,这也是需要技巧的。
表现媒介的限制。小说是用文字或语言来表现,表现的媒介物是文字或语言,而戏剧的表现媒介物是演员,或者说演员的身体和言语。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指出:“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媒介)就是活的人”戏剧不能够像叙述的故事那样随意插入作者的观感、发表议论,只能让事件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舞台上呈现。所以作者在写作剧本时就必须考虑到舞台演出的需要,这是作者所不可掉以轻心的。
情绪效果的限制。叙述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正如美国戏剧家威尔逊在《论观众》中所说:“对观众来说,戏剧是一种集体经验。”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一感乏味,他可以随时离开,这就会影响戏剧演出的现场效果,因此,如何抓住观众,应是一个戏剧作者必须具备的技术。
话剧艺术的特征有四点:
第一,激情对话。演员通过人物个性的激情对话和独白,塑造人物、展示剧情、表达主题,引起观众的审美情趣,激发共鸣。
第二,视听直观。观众的视听是通过演员舞台表演、人物造型、舞美效果等创作直接感受到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结局,从而使观赏者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得以宣泄。
第三,综合魅力。话剧调动了各艺术门类的手法,在舞台塑造各种悲剧、喜剧、正剧等艺术形象,向观众形象地展现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世间真善美,从而达到了创造生命的永恒艺术魅力。
第四,舞台情景。演员对话行动的受众表演是借助于舞台规定情景完成的,无论什么样式的舞台,都是作为演员表演创作和观众欣赏的一种艺术空间而存在的。
话剧形式
正是由于戏剧所受的种种文体限制,使得构成话剧形式层面的人物、冲突、结构和语言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样式的特点和要求,这是我们在欣赏时所必须了解和注意的。
人物。和小说一样,戏剧也要塑造人物,通过演员扮演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观众,但由于戏剧自身的限制,戏剧主要通过冲突来塑造人物,把人物放在各种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来刻划。在矛盾冲突中往往更能见一......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