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时间

一:万隆会议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召开的?会议有何特点

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印尼万隆召开。

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的团结,第三世界力量开始崛起,

确立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万隆精神。

二:2015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题,成果是什么

今年的万隆会议于2015年4月22日至24日齐聚雅加达和万隆,举行亚非峰会,并围绕“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主题,本着重振和加强我们的伙伴关系的精神,纪念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60周年和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

成果:认可万隆市市长于2015年4月2日签署的《万隆人权城市宣言》,并宣布万隆为亚非团结的首府。

宣布4月24日为“亚非日”,以纪念亚非团结与合作,以及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伙伴关系的建立。

可以上有关的网站去搜查有关的资料

三:请问:万隆会议什么时间召开的?

1954

四:万隆会议具体内容

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有史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万隆会议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与会国认同,形成了亚非各国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强各国人民友谊的万隆精神。

五:万隆会议的会议背景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 背景:1.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2.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 3.战后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局势,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4.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为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并要求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奋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它是亚非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会议,因此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帝国主义国家企图破坏。

六:万隆会议的会议召开

1953年8月,时任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率先提出召开亚非会议设想。1954年4月,南亚五国总理在科伦坡召开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会上,五国总理讨论了印尼总理提出的“举行一次更广泛的亚非国家会议的可能性”的倡议。1954年12月底,南亚五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决定与会五国联合发起召开亚非会议,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参加,并定于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美国为了达到阻止亚非会议的召开,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美国还捏造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详见词条: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1955年4月18-24日,万隆会议隆重召开,代表着占世界面积将近1/4(3100多万平方公里)和世界人口约2/3(14.4亿人)的29个亚非国家共计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有5个国家派代表团列席了会议。 会上中国姿态: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对亚非会议持积极支持态度。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外贸部长叶季壮、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代表团顾问有廖承志、乔冠华、陈家康、黄华等。中国代表团基于对当时形势和与会国的复杂性的分析而确定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总方针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创造条件,力求会议取得成功。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12月底在会见来访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所承认和接受,并载入了包括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宣言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国际性文件,对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发挥了重大历史性作用。

七:万隆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什么内容呢?

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更详细的内容楼主请查阅百科baike.baidu.com/view/33419.html?wtp=tt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