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的事迹

一:许振超事迹的启示??/

国家提出向许振超学习,甚为必要。要学习什么也很值得讨论。每个人、每个岗位都是能够干出实绩来的。如果真正在搞研究搞创新的专家学者们都有许振超这样的精神、努力和认识,中国科技领域搞创新的氛围为什么还这么缺乏?国家振兴要靠科技创新,但科技创新不是光靠口号就能解决的。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不可能强大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学习他的责任心。平时我常常这样思考: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的工作量究竟有多大?我们尽心尽职了没有?良知告诉我们,人要有起码的责任心,有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份内工作!换言之,也就是学习他自觉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讲的,高度的无产阶级思想觉悟,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学习上认真刻苦,锲而不舍的精神。许振超写得桥吊手册“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一些大专院校的教材”。由此看来,许振超有的是基础工业管理技术。当我看到许振超的“绝活”时,第一感觉就是现代管理在中国的进程在合资企业里有了非常大的进展。我们应该大量普及使用老许这些实用管理技术理念,不是让他们少数先进工人独自钻研,孤军奋战。高度重视工业工程管理,给工人一个能够像许振超那样能够刻苦钻研与创新的良好管理环境!在我国,千千万万个“徐振超”正在默默的奉献,政府要作为,有责任尽快建立好的用人体制,让千千万万个“徐振超”的劳动价值被承认!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许振超!就这些吧,太晚了,困的要命,写不动了,你先凑合用吧。

二:许振超的事迹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许振超又钻研上了。桥吊作业有一个高、低速减速区,减速早了装卸效率下降,减速太迟又影响货物安全。于是,他带上测试表反复测试,终于成功地将减速区调到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桥吊一小时吊十四五个箱子,改革后能吊近20个箱子,使作业效率提高1/4。一次,一场大雾使整个码头的装卸作业被迫停下,直到中午雾仍不散。货轮的船长急火火地找到许振超,请求马上把集装箱卸下来。原来,该轮装载的全是冷藏箱,不料供电电源发生故障,如不抢卸,一旦箱里温度升高货物变质,损失就是好几百万元。一台桥吊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而集装箱上起吊用的4个锁孔,每个不过一块香皂大小。司机在40多米高的桥吊上,要让重达十几吨的吊具的4个爪准确插入集装箱的锁孔中,好天气操作起来都不那么容易,何况大雾弥漫。艺高人胆大。许振超一咬牙答应了。他在船上、岸边各安排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通过对讲机随时报告集装箱位置,自己登上桥吊,精心操作。随着船上、岸边清晰的报告声,一个个箱子一钩到位,顺顺利利全卸了下来。许振超凭着过硬的功夫、娴熟的技巧,闯过了雾天作业禁区,为客户挽回了巨额损失。1991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这么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司机们一听炸了窝。“集装箱是铁的,船是铁的,拖车也是铁的,这集装箱装卸就是铁碰铁,怎么能不响呢?”说出口的道理很硬,没有说出口的道理更硬:桥吊队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多吊一箱就多挣一份钱。搞无声响操作,轻拿轻放,不明摆着要降低速度,减少收入么?许振超没多解释,自己动手练起来。他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扫集装箱边角,下瞄船上装箱位置一点,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打眼一瞄,就能准确定位,又轻又稳。然后,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就这样,“无声响操作”又成了许振超的杰作、青岛港的独创。 1997年11月,老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一旦出现碰撞,就有可能引发恶性事故。为了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上了武警和消防员,身着防化服全线戒严。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的桥吊司机们个个精心操作,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卸下,又悄然无声装上火车。船东代表感慨地说:“你们的作业简直是‘行云流水’,太神奇了!”“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当了队长的许振超,除了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干了12天,一下子挣走4.3万元。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他想,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至少得两三年才能够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他着了魔似的钻研,终于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而这正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尖端技术———不仅没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许振超不信。每天下了班,他拿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一块书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镶嵌的上千个电子元件,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这样的模板在桥吊上一共有20块。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专门用玻璃做了个支架,将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余下全文>>

三:许振超的事迹

他是青岛港的吊车司机,很普通的岗位——吊车司机;很单调的工作——把货物从码头吊上车、船,或从火车、船吊到码头.30个春秋就这样悄然而去。然而,人们说,30年来,他从坚守的这个普通的操作台上流泻出的,不是单调的音符,而是一曲曲华美的乐章,一个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的人——许振超。“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许振超就是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追求着自己。

四:读了许振超的事迹后,你有何感想?

大学生学习许振超事迹感言录   [日期:2005-09-02] 来源:宣传组 作者:宣传组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9月1日上午,为配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我校邀请了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先进事迹报告团一行前来我校进行专场报告。报告会之后,校党委宣传部、团委于下午召开了学习许振超先进事迹感想座谈会。座谈会上,学生党员、团员结合我校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他们自身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畅谈了各自对许振超先进事迹的感受和认识。现将其发言摘录如下,以飨广大师生。   政法与历史学院 预备党员邢辉: 通过聆听许振超先进事迹报告,我认为他的精神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刻苦钻研、掌握本领的学习精神;二是坚守岗位、肯予付出的奉献精神,三是开拓创新、志向远大的进取精神。   许振超是产业工人的楷模,值得青年学生学习。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勇于分担社会责任。我们要掌握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树立远大志向,为投身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蒙古学学院 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包海峰:许振超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三十几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敢想敢做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以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更优秀的人才。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预备党员计文博:今天是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许振超同志来到民大作先进事迹报告。他的事迹使我的内心倍受鼓舞。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们不能像战斗年代革命英雄那样在枪林弹雨中冲锋,但各个时代都需要英雄,许振超就是其中的一位。听了他的报告和通过我校开展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我更加明确了我的奋斗目标。在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服务于人民群众。   政法与历史学院04历史专业 团员董文劲:许振超叔叔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为青岛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创出的“振超效率”也为祖国争了光。现在我们学校面临着2006年教学评估,我想我们每位学生应像许叔叔学习,关心和积极投入学校的建设,在学习生活中,发扬不怕苦的精神,为校争光。那么我们学校实现振兴,超越,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政法与历史学院 团员朱晓明:我认为许振超精神简言之就是勤学苦练,执著不懈,敢于创新、报效祖国。从这一中国脊梁式人物身上,体现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有一种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紧迫感,对我们即将毕业的学生有很多启示:任何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紧跟时代,不断学习,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学会团结协作,发挥团队精神,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通理。相信这次学习模范人物的活动,对我们在今后走出校门,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骄人业绩会有所帮助。   蒙古学学院 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额尔敦特古苏: 9月1日,许振超同志来到科尔沁大草原上的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了一场非常动人的事迹报告。这个报告对我的一生来说都是很难忘的,从他的报告中我感受到了人的一生怎样才能活的更有价值。   许振超同志的艰苦奋斗,认真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更是值得我们新一代大学生认真学习的楷模。   政法与历史学院 团员田杨:通过学习许振超先进事迹,我更加理解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许振超一个初中生能通过刻苦+勤奋+远大的志向使他挑战了自己。那我们大学生该怎样树立人生......余下全文>>

五:许振超的挖掘·振超

许多人都不知道,青岛日报是从一则消息里“挖”出许振超这个典型的。2003年3月,青岛日报记者辛梅采写了一篇题为《青岛港刷新中国集装箱装卸效率》的消息,其中提到了青岛港许振超的名字,命名集装箱服务名牌为“振超效率”。这则看似“很一般”的消息,却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新闻线索,“为什么要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这个效率呢”,带着这个问题,辛梅第二天又跑到码头采访。据辛梅回忆,“一见面,就感到这个队长与众不同。”也正是在这次采访中,辛梅掌握了许多关于许振超感人事迹的第一手材料,而今天,这些事迹已经家喻户晓。“收获”的喜悦让辛梅带着兴奋跑回报社,当即向报社领导做了汇报。第二天,社领导在例会上明确提出,“这是难得的当代产业工人的典型。”“要举全编辑部之力将它做好,要做成系列。”半个月后,辛梅十易其稿,精心采写出了关于许振超先进事迹的第一篇通讯《振超效率:赶超世界第一》。交稿后,社长谭泽、总编辑蔡晓滨亲自改稿,之后,又将此稿送交市委有关领导亲自审阅,市领导充分肯定了这一典型报道。2003年4月2日,这篇经过反复锤炼的人物通讯在青岛日报头版头题刊发,报社为了处理好这篇报道,做了精心设计,一版配评论,配照片。报道见报,一夜间,青岛人知道了许振超这个名字。对于青岛日报发现了这个先进典型,许多人认为是幸运的、偶然的。而青岛日报社社长谭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据谭社长介绍,青岛日报一直注重培养记者的“典型意识”。长期负责海尔、青岛港等大型企业报道的记者辛梅,脑子里就时时绷着“典型意识”这根弦。辛梅也告诉记者,社长谭泽曾经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这里容易出典型,一旦发现,就要抓住不放。” 在青岛港,辛梅俨然成了“名誉职工”。这个跑了6年交通口的女记者,对青岛港已经相当熟悉。这为发现、写好许振超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但是,她并不满足,为了写好许振超,她简直挖空了心思。为了挖细节,她先后20多次在各种天气下,爬上17层楼高的桥吊;为了写好许振超修理张紧液压装置的画面,她越过护栏,一直爬到探到海里的桥吊前大梁上,亲手去实验两个油阀的温度;为了写出桥吊司机工作的单调,她反复计算出了一天一个司机要做近万个重复动作的次数……这些还不算,对于辛梅而言,最难的是怎样从内敛的许振超口中和不善表达的工人口中挖出想要的素材。当时,许振超就像一张白纸,连青岛港自己的港报都没有宣传过许振超,更谈不上有什么相关资料。面对沉默的许振超,她的采访往往很难进行。于是,在最初一段时间里,她只有从“外围”入手,尽量多地掌握一手资料。那时,她只要听说谁是许振超的好朋友,就缠住人家不放,硬拉着人家讲讲老许的事;她还和许振超的妻子女儿成了好朋友,说起许振超的事,她们一块大笑,一块流泪;一个人和十几个工人座谈,一谈就是大半天;晚上十一二点还“泡”在码头上……就这样,在写完最初的几篇通讯之后,辛梅的采访笔记就有了一尺多厚。而每次写作,她都要从上百个事例和细节中选取最为合适的素材。因为她知道,典型人物容易留给大家“似曾相识”的印象,就是因为记者在对典型人物宣传时容易“为了宣传而写作”、“为了宣传而拔高”。同时,青岛日报从最开始就给这次宣传定了基调:让典型人物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辛梅也回忆到,“我的目的是要写一个本色的许振超,既要写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许振超,又要写出一个唯一的许振超。”推广典型 追求动态效果从去年4月第一篇通讯见报到现在,青岛日报关于先进典型许振超的报道从没停止过。青岛日报在这次典型报道中突出表现出“不搞一阵风”的报道特点。2003年,青岛日报共发表文章十余篇对许振超的先进事......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