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如何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二: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

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历史是死去的无法改变的昨天,传统文化是生于人类之始并可进化永生的。传统文化有永恒的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扬,只要不去专注的破坏她,她就会很好的传承下去。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给历史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这么大浩劫,也只是损坏了文化的躯壳,增添了世人的几声惋惜而已,没能把文化抹杀,同时“破四旧”本身又形成了一种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文化的一场流行感冒。而后那些抗体(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流感病毒做了殊死搏斗,最终传统文化迎来的依旧是生机勃勃的春天。。。。。。

传承就是弘扬。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除了永恒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阶段性,失去潮流价值的文化逐渐走向历史的暗角。唐诗、宋词应该说经久不衰的文化,但还是衰退了许多,原因是时代变迁,使其逐渐失去社会潮流性:唐、宋时期,文化娱乐比较匮乏,几千年的文字成了当时文化推崇的主题,唐代作诗,到宋已发展到作辞,吟唱诗词几百年,把汉字研究到了极致,以至后世子孙都无法逾越,那是的诗、辞,相当于今天的流行音乐,李白、李清照相当于今天的周杰伦,随便找个学生都能唱几首周杰伦的歌,唐诗宋词就要老师家长逼着背了。继承发扬和遗弃是文化发展的正常规律。。。。。。

传承即为弘扬。祖宗留下的东西,绝不能遗弃,也不可能都摆在明面上。事实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诗是血脉相连的祖孙关系,只不过是几经继承与发扬的唐诗罢了,为了能让后人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就要把这几经发扬的过程原原本本的传承下来,这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各个阶段性文化传承下来,再让子孙传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永远的传承下去,留给全人类一个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

如今已经不仅中国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那神奇的诱惑力使全世界都在关注她,国内的国学热,国际的孔子学堂,汉语热,都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了保护机制,文化遗产正在得到抢救性保护。。。。。。

奥运福娃,百家讲坛,创意文化产业的兴起等等都为传承传统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由以上内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只要保护好失去流行意义的文化遗存,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完整的,永远的以中华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于世界巅峰

。。。。。。

不要担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受到全人类的推崇,已经成为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她将一统天下思维,以原始共产主义,追求共有“幸福”而始,以世界大同(世界共产主义),拥有“幸福”而终。。。。。。

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无论辉煌,还是衰落,无论是强悍,还是软弱,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何谓文化?中国古人在《......余下全文>>

三:我们应该如何继承 和发扬中国的文化

?首先,对于文化艺术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稜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确保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深刻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看似属于纯然的公益事业性文化建设投入,实则蕴涵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不仅对实施保护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中要严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的所谓“保护”,成为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而且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几种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关系的,都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

???最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摘自vip.rongshuxia.com/...269763

四: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

五: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学会用多个角度去分析传统文化,不要认为儒家是中国的传统最主要的文化,就只学习它或者是一些专家认为易经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不懂易经就不懂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首先存在问题。举个例子,孔子认为对人要忠诚,可如果那人是骗子呢?再比如韩非子认为人是自私自利,那雷锋,焦裕禄呢?即便这样那为何存在有人为救下跳水的人而死,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你才会正确运用他们的思想来解释世界,例如人性是一分为二,有人具有孔子的"仁"例如雷锋,有人具有韩非子的“自私”例如金三角的毒枭,不同的人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的当然的继承,但坏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思想应该剔除。

例如道家的无为而至可以运用自己在经历磨难时应保持的心态,这就是精华。

例如一些裸体艺术被认为是不雅的东西这就是糟粕还有用易经算命等等

3。要结合历史和当代科学来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结合中国历史去了解这样才符合客观事实,就像很多人想为什么诸葛亮不去当皇帝一样,你得想在那样社会而诸葛的心理和性格是否符合当帝王的条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权威的树立来源两种:第一种,传统权威刘备具有汉朝的这种血脉,第二种假借权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借用汉朝天子的权威,大家可能想诸葛也可以是运用第二种,可对比诸葛和曹操的性格,很明显诸葛的性格不具备这种帝王特质。

4.多在行为中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学习:孔子的温故知新 朱熹的三到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工作: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

生活:防止骗术可学三十六计 孝敬老人可学《孝经》

心里:《道德经》无为而至 与民不争等等

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应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

首先,要让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借以认识民族的根,认识文化的意义,自觉地关心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排外,而是认真对待古代的、外国的一切先进的东西,善于利用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很多人似乎只是学一些皮毛,甚至是学了糟粕。要经过比较和鉴别,抓住精髓,把对传统文化的爱与自身的行动统一起来。

第二,传播媒介要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向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有意识地地抵制低劣、腐朽的东西。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满足于速食文化,不能让公众疏远传统文化。

第三,国家和民间力量要齐心协力鼓励、赞助传统文化事业,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传统文化的衰微是世界性的,是不是欧美文化太强大了?它们有那么优秀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过去一百年里急剧消亡,不能只怪侵略和商业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没有保持住自己的固有文化,应该反省。与韩国、越南、印度相比,中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借鉴邻国的宝贵经验,我们的工作会更有成效。

七: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璀璨多姿,博大精深。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过无数次辉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华美篇章。时空更迭,风云变幻,伟大的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切,源于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文化道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核心标志。

神州大地,中华儿女灵魂深处流淌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血液,"内圣外王,修己安人"的生命信条,决定了华夏儿郎骨子里是和平主义者。"和谐家邦,天下大同"是古圣先贤共同向往的世界格局,虽然这一理想多次被现实打破,但致力于利益众生的圣君明主和仁人志士从来都没放弃过应有的努力!鲁迅先生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时值今日,因缘成熟,老百姓呼唤伦理道德的回归,中华大地掀起文化复兴的大潮。在爱心人士的发心践行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带领下,大小各类道德讲堂、幸福人生讲座、企业家论坛在数年间几乎遍及中华大地每一个地级以上城市,乡间田野也不乏经典读诵的古朴学风。华夏文明的根基——孝道,再一次被人民群众广泛提及和接受。新一届政府领导人高瞻远瞩,擎起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大旗,提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中国梦,上和天心,下顺民意。人民群众自动自发,各级政府顺势而为,今后十年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最佳历史契机。

理想和困难一向同在,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各地都有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和践行者,同时又都有相应的问题成为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广的瓶颈。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顺应历史潮流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成了一项重要的议题。末学虽人微言轻,却愿为民族复兴尽微薄之力,特不揣浅陋,野人献背,提出几点浅见,供大福报、大智慧、大心量、大威德者斟酌!

一、 明确定位,整合资源,建立公信,显正破邪。

如何定义中华传统文化,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要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首先正名聚焦,纲举目张才能化繁为简。中华文化即是圣贤教育,是参透宇宙人生根本规律的圣贤对芸芸众生的心智启迪,旨在令大众破迷开悟、了凡成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为人所需,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仁爱的原点和最实际的落脚点就是“孝慈”。父母爱子女,自动自发,天性使然;子女孝父母,既是天性的彰显,又是教育的重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每个生命个体圆满人生的内在诉求, “以孝治家”是当前传统文化推广最准确最实际的定位。家庭是否和谐,是衡量公民真实素质和幸福指数的最基本指标,是检验公民个人修为乃至工作质量的高悬明镜。这一条,无论对官员,对教师,对任何团体和个人都适用。国家政府致力于促进家庭和谐的举措能够得到民众最大程度的认可,没有谁有理由对此提出异议!

在此前提下,整合当前传统文化资源,建立相对中道正统的传承体系,提高传统文化弘扬团队的公信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在政府支持下组建一支公益化的传统文化弘扬团队,由在公众享有盛誉的各方大德们组成顾问班子,下设具体部门各负其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最初的倡导者、凝聚者、护持者,具足福慧威德,诚邀各方大德,组建正法团队,旗帜鲜明,显正破邪,如此则名正言顺,具体工作方可顺利开展,此是关键第一步。(若非如此,则说明全国性的普弘因缘尚未真正具足,小民徒有报国之志,螳臂何足以挡车,非大信愿、大气魄、大权威者不敢效法古圣先贤迎难而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恪守原本的人生定位,扎根修学、韬光养晦、安以待时,方为现实明智选择。)

二、 广泛宣传,......余下全文>>

八: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个人认为要以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学的态度。既要对自己触历史负责,有自爱自立的意识,敢于肯定和弘扬自己传统中一切优秀、美好的东西;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有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抛弃自己传统中一切落后、丑恶的东西。对过去是如此,对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

九:大学生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恩格斯是世界上一位绝无仅有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他的巨著――《公产党宣言》像一座灯塔指明了人类思想前进的道路,而他对黑格尔思想所持有的扬弃态度也是我们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时应该推崇和借鉴的。当代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因此,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成了关乎中华民族兴衰的大事,而扬弃地继承成为了他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最恰当的态度。

关键词:恩格斯 扬弃 当代大学生 中华传统文化

引言:当今世界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文化主题。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譬如崇洋媚外思想十分严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不闻不问。诚然,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所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中华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广大、重拾昔日的辉煌都取决于当代以及后来的青年一代。

(一)恩格斯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谈到恩格斯,就会让人联想起这位伟大哲人的一部巨著――《公产党宣言》。这部指导了人类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象一盏明灯,照亮了追求自由、平等、和谐、幸福人们的征程,也给予人们思想上的巨大解放和鼓舞。他思想敏锐,行文不乏睿智幽默,是一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而这一点就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他对前辈思想的扬弃态度上,其中也包括他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上。

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但这两个哲学革命看起来却有很大的不同。法国革命是公开的、旗帜鲜明的斗争,而在德国是由一些教授、青年的导师和他们的著作为全部发展的最终力量和体系。他认为黑格尔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但除了海涅,没有人看到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恩格斯指出了一个让自由派和政府愤怒的命题,而这个命题是由黑格尔提出的,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在恩格斯看来,这显然是把已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替专制制度服务。事实上并不是任何现存的都是现实的,只有事物发展中的必然性,即规律性才是现实性。此外,在分析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时,恩格斯采用了扬弃的方法,他看到了其合理性的一面,即: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二)当代大学生肩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

“后人总是比前人看得更远一些,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不错,我们可以比前人做得更好,这是因为我们有许多伟大的前辈,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受用无穷。我们是站在他们肩膀上的,是在积极发扬他们宝贵思想的同时,用其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的。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年代,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化种类种类繁多,肩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使命的这一代年轻人首先要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三)当代大学生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扬弃地继承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绵绵不绝,影响到如今。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是任何一个华夏儿女引以为豪的事情。但后人应如何正确对待前人的文化遗产,如何更好的利用其,为我们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服务呢?一句话,我们要学习恩格斯对待前人思想的方法:扬弃。扬,即宣扬,对待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我们一定要将其充分理解,继承,利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儿女要将其指挥充分发......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