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验蔡元培

一:《我的读书经验》阅读题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辞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辞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的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动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它,我正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虽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自然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动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二:胡适,蔡元培说《怎样读书》

看了一本小书,是胡适等著的《怎样读书》.原书封面是蔡元培对书名的题字.上海一心书店印行.(民国)廿五年(1936年).书名是因为第一篇文章是胡适的《怎样读书》,而且这与本书的精神相契合,所以就叫这个书名了. 不知道是谁珍藏的这本小书.现在还可以看到,也许正是新文化运动影响力的一种见证吧.新文化运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的社会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的文化构成.譬如白话文,譬如新式教育,譬如科学态度,譬如社会整体思想的指向等等. 现在大家读书常常提到的“四到读书法”“博而专”的读书法(参看本书1-7页胡适《怎样读书》),大概就是胡适的创举吧.胡适的文章总是言简意赅,条分缕析而又耐人寻味.而“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页7)这句话也深深地在一代代人的心里再版,再再版. 第二篇是蔡元培的《我的读书经验》,乃是教人不要学他的地方.一是不专心,二是懒得动笔.虽然如此,但是蔡元培的心量和博学也是很难学得来的,不专可以成博,懒动也省力三分.值得揣摩,值得揣摩. 第三篇又是胡适的,名为《为什么读书》.我从未掩饰过对胡适的喜爱和赞叹.我常想只有搁置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看到胡适的睿智之处,学到此老的精神才是主要的,才是得法者.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编辑者言》就提到,只是“书中自有千钟粟”,好奇,查了一下,原来这句话出自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劝学篇》: 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本文中,胡适谈到了为什么读书的三个原因,即“第一,因为书是学问知识经验之纪录,人类之遗产,读书就是要接受这部遗产来做基础,再去发挥而光大之.第二,因为要读书而读书,人类是必要读书的,是有读书之必要的,所以才去读书;而且要读书,只有去读书,读书愈多,则所能读的书愈多.为要读书所以读书;为要多读书所以多读书.第三,因为要解决我们的困难所以要读书.读了书是能够替我们解决目前的苦难,应付环境和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所以要读书.”(页11) 这篇文章中提到罗素说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因为古代希腊人说过这句话,哥白尼想到这句话可以解决这个(太阳中心说)问题就采用了.需要考证一下. 胡适在这里把中国书比作“杂货店”.甚是有趣.中国书的无系统性,辑录性是得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分析整合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