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述 要素 史实 (知识点) 观点
创立 孔子 爱人、道德、规范 肯定
孟子 民本、仁政、德治
传承 董子 天人感应 大一统 迷信 君权
朱子 存天理、灭人欲 积极:提高个人修养
消极:无力约束君权 传播
影响 政治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中央集权 日本
经济 重农抑商 不利工商业发展
教育 教育机构 文明的传承 越南
选官 科举制度 前期有利选择人才
伦理 三纲五常 封建伦理道德 朝鲜
待人原则:推己及人、先人后己 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西方
价值标准:以义为重 文明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
高尚人格:富贵不能淫 金物欲之弊有很好的互补作用
拓展:
1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的。
以日本明治维新将儒家伦理与西方科技教育并重,新加坡中小学设《儒家伦理课程》为证。
2其他积极因素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而不同” 认识文明的多元与互补等
结语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汲取儒家文明精髓,弘展扬中华民族美德,可促进社会更加平稳、和谐、健康、有序的前行发展。
二: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儒学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环境,直至先秦经过孔孟荀等的大力发展形成了先秦原始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得到统治者汉武帝的大力支持,至此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宋明程朱理学、清末现代儒学,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儒家思想已经影响了我们2500多年。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道德价值、教育价值、科学、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四个大方面。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渊》)。这就表明,“仁爱”是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争取个人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儒家的众多关于“孝”的论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身求道,舍生取义。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激励了一代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舍身为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在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儒家道德伦理学说促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质品质,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人思想为历朝历代所倡导。批判的继承其思想,对于个人德行修养有其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经影响了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具有很大的终身性,即提倡“学不可以已”。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政》)这是他对自己学思历程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可以看出,在孔子的一生中,由十五岁“志于学”开始,到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而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明理学将儒学的教育思想继承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终身性,如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实践。这种思想对......余下全文>>
三:谈谈儒学对现代生活的价值
儒学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作用———儒家人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从其形成至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扮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有进步的,有反动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甚至越过国境,波及海外华人世界。特别是在今天,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日益发展,传统儒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社会多元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普遍追求效益、功利,而儒家则强调“正其义而不谋其利”;市场经济要求个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而儒家则强调横体观念,强调个人对于集体的服从。如此等等。认为儒家思想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如果不抛弃它,想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前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仪式上的致辞中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新加坡人民有群体凝聚力,能够以务实的态度,来看待治理国家和解决社会的问题……。”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受儒教思想影响很深的社会,属“儒教文化圈”,其经济腾飞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除去各种外在客观经济因素外,其传统文化的保留不能不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受日本侵略,同时也使日本社会一落千丈,物质财富告罄,文明堕落。但日本民族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经过艰苦奋斗,矗立起了现代化大厦。到20世纪80年代,俨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日本民族再次腾飞,依靠的是什么?无论有多少种原因,但其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不能不说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家族主义向来是日本民族引以为荣的传统,在他们看来,企业、社团、公司、小群体、邻里、学校、作业组,甚至家庭,都是家族的化身或缩影。这种强烈的家族意识表现为强烈的归属感,造就了日本民族的高度集体感。这无疑是一种群体意识,它培育了团体精神,个人与集体生死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日本这种团体精神或称集体主义精神的深层意蕴,即是儒家“忠”的意识。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笔者想要说明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并非都是消极的内容,我们要取其精华,加以适当发展,是完全可以为我们现代社会服务的。当然,由于过去入学与政治的结合一直比较紧密,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提出以后,经过后世的一些学者的发挥,使其思想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封建主义的阴影。这无疑是同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但如果我们摒弃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就会欣喜地发现,原来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还有如此多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的东西。而这无疑会给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及视角。以下择取几点做一分析。 一、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儒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其道德人文主义以心性论为基础,而关于“良知”的学说则是儒家心性论的中心。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正确地放映了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中个体与整体、个人与他人的道德原则。所谓“良知”(或称之为“良心”),乃“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它是人类共同的善性,反映着社会向善的客观意志。一个社会,如果不突出弘扬深植于人性之中的“良知”,不以道德为谋求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是任凭私欲横行,个人利益极度膨胀,以致人人为己,个个损公肥私,那么这个社会必将最终不会获得进步和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余下全文>>
四:如何理解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坚决抛弃儒家仁政,其他可以做可以做同情性理解,甚至参与其中也很好这是因为仁政是儒家思想中最大的毒瘤,它让中国的统治者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狂妄自大;它让中国的老百姓把幸福寄托在明君和清官身上,所以始终摆脱不了苦难的命运,庄子曾认为儒家仁政是点数米粒来烹饪,选择头发来梳理,因此,千年之后,必有人相食也。结果不到一千年,外施仁义而多欲的汉武帝、一心向往儒家大同的王莽,都造成了人相食的惨剧。而西方也因为实行所谓福利国家的仁政(比如克林顿为穷人购房无条件贷款),不但造成了卯吃寅粮的恶果,还造成了至今还在蔓延的经济危机,以后是否发生人相食的惨剧也说不准。
为什么儒家仁政后患无穷?原因如下
1、社会是个复杂系统,你认为是仁政的,很可能是暴嚟政,还不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2、公权力总有扩张的倾向,施行仁政很可能给没些人寻租和折腾百姓的机会
3、仁政也是要花钱的,即使没有造成烂账,也要加重税负,或者卯吃寅粮,打击社会经济
3、任何仁政不可能惠及所有人,很可能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
五: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所在 在孔子学院风靡世界的同时,中国人却进行着令人尴尬的一场讨论:什么是儒家?古人所遵从的儒家能登上现代社会的舞台吗? 不知是什么时候,中国人淡忘了儒家,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更是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明确儒家这一概念,只是无形中感觉到孔子就是它的形象代言人,而孔子作为我国教育的始祖,他的语录通过《论语》这部国学经典流传甚广,深入人心。儒家文化的传承到了我们这一代出现一段历史空白。随着国学重新为国人们所接受,这段空白正在一点点被填补。在现代环境的滋润下,儒家也将更为丰满,成为一门新的同时也是历史悠久的哲学被世人青睐。.
经两千余年的浸润,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灵魂中,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融入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中。它已成了中国人先天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每一个中国人,不管他是熟读儒家经典的人,还是乡下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必然熟谙儒家思想。我们每说定句话,每做一件事,每想一个问题,都往往带有儒家文化的色彩。归根结底,儒家思想是中国人过去行走的道路,是中国人现在正在行走的道路,也是中国人未来若干年还将继续行走的道路。(《听儒学大师谈人生》)弄清这条路的来龙去脉,弄清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对我们前途更理智的选择。 “四书”以其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地说理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很高的地位,被视为儒家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可以说,了解其中任何一部,哪怕其中几句话,就可以大致上对儒家思想的方向有粗略的了解。儒家以“人的存在”为焦点,延伸五方面的向度,深刻反省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超越界之间的关系。(《儒家与现代人生》)儒家传统文化是以“天道”“天理”向人的超越,人的“心性”向“天道”“天理”的超越为基本特征,以德行的完善,人的道德价值的实现为追求目标,以“尽心性”“去贪欲”为超越途径的文化,坚信人可以为善,“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国社会伦理的“五常”,是由孟子的“四端”转化而成的“四德”即“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再加上汉代董仲舒的“信”组合而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不仅需要法律,也需要道德。与之相适应的公民社会是法制社会,同样也是道德社会。儒家文化强调人道与天道的一致,强调以义制利,中恕之道,互信互利,这些都符合市场经济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儒家伦理的道德超越性的现代价值体现。《国语??郑语》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因中致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而现代公民社会的核心理念是自由、平等、和谐,基本特征是公民人格的独立性,公民交往方式的契约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以及多元主义、政治民主、市场经济。这与儒家所提倡的生存观念完全一致。然而,现代社会也存在某些价值取向的偏差。就拿教育而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读书看成了最重要的事,人们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视为真理。而《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应该先学做人,再学知识。做人方面没学好,一味学习知识就是本末倒置了。深思我们现代社会,我们很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问题,我们的大学生更是经不住推敲,也许就是与从小所处的教育环境有关,确实是“不听孔老夫子言,吃亏在眼前”啊!儒家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他所要造就的是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