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改版

一:论述《解放日报》改版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当代中国的新闻改革,主要是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新闻改革。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堪称新闻改革的还有另外两次:一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二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由于共产党在进行改革时所面临的任务和党内外的条件各有不同,这三次改革的做法和结果也就不同,但是它们又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当时它像一般的报纸一样,面向社会发布各种新闻,虽然他它有着它所代表的政党的倾向性。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它通常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上的讲话,即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动员报告,被放在了第三版的右下角,处理为一条三栏题的消息。改版后,报纸头版多刊登党的中心工作的消息,而且经常占据头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次改版使《解放日报》完成了从社会传播向组织传播的过渡。《解放日报》从此不再是既有社会性又有无产阶级倾向性的普通新闻纸,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号角和鼓风机。其主要功能不再是向社会告知新闻,而是宣传目的高于新闻告知的组织传播,是以传播为手段,整合资源,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解放日报的改版

《解放日报》创刊以来,一直受到毛泽东的关注。1942年1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解放日报》的工作问题指出:社论、新闻、广播三者应并重。重视社论与专论,并出题目分配中央同志写文章,报社要组织写文章的工作。报纸的第三版和第四版应贯穿党的政策,题材应切实,文字应通俗。要组织新闻,在新闻中表现党的路线。中央各部委应组织自己的新闻。各部委要写新闻稿、评论稿。毛泽东还谈到广播,他说:广播比3000份报纸更重要,要成为第一位的工作。党务广播材料,要求中央各部委、西北局每月至少一条。1942年2月2日,《解放日报》在三版右下角不显著的位置,报道了毛泽东昨天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大会上,发表关于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的消息。1942年2月10日,在三版左下角同样不显著的位置,报道了8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发表《反对党八股》文章的消息。1942年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解放日报》的工作问题。毛泽东发言指出:《解放日报》还没有充分表现我们的党性,主要表现是报纸的最大篇幅都是转载国外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新闻,散布他们的影响;而对我党政策与群众活动的传播,则非常之少,或者放在不重要的位置。报纸应以自己国家的事为中心,《解放日报》应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中国抗战、我党活动和根据地建设上面,要反映群众的活动,充实下层消息。毛泽东提议根本改变《解放日报》办报方针,使它成为贯彻我党政策与反映群众活动的党报,会议同意毛泽东的上述意见,决定委托秦邦宪根据会议的讨论,拟出改革方案,提交中央讨论。在新方案实施前,先进行改造。1942年2月20日,《解放日报》召开编委会,传达毛泽东的意见:我们的报上不能反映党的消息的原因,不仅是报纸本身的缺点,而且延安各机关要负责。以后希望各部门的负责同志注意,尤其各机关的政治秘书要报道这些消息。1942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秦邦宪提出的《解放日报》改造草案。毛泽东发言说:我党现有80万党员,50万军队,但党报是弄得不好的。我们起已开始改造党的工作,但党报尚未实现彻底的改造。中央要抓住党校、党报、中宣部三个重要工作。党报是集体的宣传者与组织者,对党内党外影响极大,是最尖锐的武器。要达到改造党的目的,必须首先改造党报的工作。报社的同志要了解经过党报来改造党的方针,报社的同志没有了解这个方针。报纸必须地方化,要反映地方情形。党报要反映群众,执行党的政策。毛泽东还指出:党性是一种科学,是阶级性的彻底表现,是代表党的利益的,无论什么消息都要想想是否对党有利益。党报要允许同情者作善意的批评。关于办法问题,毛泽东提出发一个关于党报工作的指示,学习写分析文章,调一些好干部到报社工作等意见。会议决定,由王稼祥、秦邦宪、凯丰、胡乔木、余光生组成中央党报委员会。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1942年3月14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指出关于改进《解放日报》已有讨论,使之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新华日报》亦宜有所改进。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同秦邦宪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召集延安各部门负责同志和作家70多人开座谈会,讨论《解放日报》改版问题。毛泽东在会议结束时讲话,指出: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要好好利用报纸。他在讲话中还批评了在整顿三风的讨论中出现的绝对平均的观点和冷嘲暗箭的做法。指出:颇有些人要求绝对平均,但这是一种幻想,不能实现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应该拒绝。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余下全文>>

三:创办《解放日报》的原因是什么

中央决定创办《解放日报》

毛泽东主席在1936年末说:“过去我们都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见《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接着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武”更需要“文”的配合了。毛主席发表了许多关于抗战的论述与接见中外记者的谈话。1939年6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新中华报》被改为党中央的机关报,毛主席题词“把《新中华报》改造成抗战的一支生力军”。10月,毛主席为《共产党人》杂志撰写《发刊词》,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必须有专门的党报”。可是,《新中华报》毕竟是一个四开四版的三日刊小报,党的《解放周刊》也只有一个印张,阵地太小了。

1941年初,国民党亲日派在皖南阴谋围歼北上抗日的新四军军部、华中局领导机关和华中党校与部队九千余人,又不准党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发表消息报道真相。周恩来同志只能写“江南一叶,千古奇冤,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十六个大字,表示抗议。

中央政治局委员,华南局常委博古(秦邦宪)感到这种情况不行,向中央提议创办党中央的机关报日报,并加强对新华通讯社的领导。党中央同意,并任命博古为社长,调中央宣传部秘书长杨松来任总编辑,调原任总书记张闻天的秘书余光生当副总编。他留学美国,外语好。报社与新华社一起驻在清凉山,形成著名的新闻山。

1941年5月14日,编辑部召开第一次会议,博古提出把《解放日报》办成战斗的党的机关报,要立场鲜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察与研究国内外形势。15日报纸试刊,报头是毛主席题写的。试刊经毛主席认可,16日正式出版。15日毛主席还为中央书记处起草《关于出版〈解放日报〉和改进新华社工作的通知》,通知说:“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发表,《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负责同志和党的负责干部撰写。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发刊词的结束语是“团结,团结,团结,这就是我们的武器,也就是我们的口号”。

发刊词重申“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始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刊词一千字多点,言简意赅,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报纸的任务,宣告党的主张,并提出了党与党报的关系。

头版头条消息是博古执笔的《苏联援华政策不变》。5月18日,报纸又发表毛主席撰写的题为《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3500字的长篇社论,从德国在欧洲的大胜利,以解放区为主要战场的中国抗日战争与苏联的和平政策三个特点,纵论世界形势,提出美英在远东勾结日本牺牲中国与在欧洲挑动德国将矛头转向苏联的阴谋,乐观地宣告:“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呢?只有人民,只有我们,才能正确答复这个问题。”至此,一份能够及时传达党的声音与报道国内外大事的大型党报诞生了。

增强党性

《解放日报》从创刊起,就被认为是一份无产阶级政党的强有力的机关报。但是,毛泽东与博古,甚至报社编辑委员会毕竟没有编辑过日报,对以前编辑与出版党报的经验也没有做过系统总结。1941年9月16日,报纸由四开两版改为对开四版的大型日报,博古提出版面的安排是一版欧洲,二版远东,由副总编辑余光生负责;三版国内,四版上半版是延安和边区,由编委吴敏负责;下半版是《文艺》与其他专栏,《文艺》专栏由丁玲主编,并负责联系其他专栏,专栏稿件由社长或总编辑审阅。

这样安排版面,把以前博古与杨松常说要加强延安与边区的宣传版面限制住了,把经常登在头版的党的活动搬......余下全文>>

四:在解放日报工作怎么样

这家借解放日报大厦之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位于南京路步行街后方,里面的各项服务设施也比较齐全,就是好像是内部开放的。

五:简答题:解放日报改版的过程和意义 50分

buzhidao

gdfgdfgdfgdfgfdgdfgdfgdfgdfgdfgdfgdfgdfgdfgdfgdfgdfgdfgdfgdfgdfgdfgsdjfgbsjkdgbfsdfgshdfgjhsadkjghlsghjsd供gksjdgkshdghsfjghasjdfhgjshdfghsdjlghkjfshgkjsdfhgkjsdfhgjkhsdjkghskjdhgkjshdfjkghsfjkghsjkdfhgkjsdfhgjsdhgksdglkjsdfg

六: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是在抗战时期建起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工作的历史概述

抗战时期,在列宁党报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提高了对党报工作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党办报”思想,并发展了“联系群众”的办报方针。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党报工作以1942年整风运动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

1.起步阶段。整风运动前为有效管理并提高党报的宣传效果,中国共产党人改进了党报工作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党报发行机构,党报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1)创办报刊,扩大党报的宣传阵地。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抗战时期的党报工作发展迅猛,特别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后,中国共产党获得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使得党有机会出版全国性的报刊。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主办发行了《新中华报》《解放》《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共产党人》等,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办发行了《八路军军政杂志》《前线画报》等,中央工、青、妇委和文化协会主办了《中国工人》《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文化》等;中共中央各局和陕西省委主办了《抗日日报》《边区群众报》《团结》《西北》以及分区创办的《晋察冀日报》等。这些刊物极大地推动了宣传工作的开展,扩大了党的宣传阵地。(2)加强党报工作的纪律性建设。1941年前后,党领导下的一些报刊杂志出现了许多违反党的政策的宣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为此,中央决定加强对党报宣传工作的纪律性建设。1941年5月,中央下达《中央关于统一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要求党报的宣传均应服从党的政策和中央决定。同年6月和7月,中宣部又下达文件,强调“一切党的报纸杂志……掌握党中央的政策与党的原则,为它们的贯彻而进行各方面的斗争,防止任何违反政策和原则的言论”。[1]这些文件具体规定了党报工作应遵循的纪律,加强了党报宣传的纪律性。(3)规范党报人才队伍的培养。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专业党报人才的培养,认为党报工作人员“需经过党的干部部门的负责审查”,确保党报人才的政治素质;在培养方针上确立了“政治家办报”的总原则;在培养方式上提出要以学校为主渠道,“在党的高级党校中可设立新闻班来训练这类干部”;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指出“无论在标记、通讯、出版、发行方面,都需有足够的有专门修养的干部,党的组织必须努力搜集这类干部,并有计划的培养这类干部”。

2.发展成熟阶段。整风运动后,党报工作全面摆脱了严重的主观主义、党八股、形式主义现象,党报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也开始起步。(1)形成独具特色的党报理论体系。在延安整风过程中,党中央对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党报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署名文章,对一些重大的党报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其中《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致读者》《党报与党》《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我们对新闻工作学的基本观点》等20多篇文章,对党报的性质、特征、任务,党与党报的关系及党对党报的领导,党报工作的工作方针、路线及党报的文风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理论阐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体系的形成。(2)明确党报的使命与功能。在“全党办报”的思想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强调党报是“革命政策和革命工作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指出党报这个集体是就“整个党组织而言的集体”,“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是对于“全体人民,有极大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2]”。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再次强调“全党办报”的方针,使“报纸就起了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的作用”。整风运动强化了党报的党性、实践性,要求党报“要把党的政策,党......余下全文>>

七:事件性新闻的特点

一,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二,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三,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有吸引力。四,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八:搬家了,如何改新闻晨报投递地址?

你是怎么订的饿?

九:如何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内涵

党性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非正式机关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在给读者的公开信中明确表示,它是一份彻头彻尾的党派性报纸,如果有人认为它应该是无党派性的,那是对它最大的侮辱。这里用的“党派性”,实质上指的就是该报应有的党性。最早明确界定党性概念的是列宁。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把“党性”概念具体化,鲜明提出,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的报刊一分钟也不能站在党的队伍之外,不同党保持组织上的关系的党的报刊一律不得存在。

人民性概念也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1842年4月,马克思在《莱茵报》编辑部工作时,提出报刊人民性的概念。他指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它的历史个性以及那种赋予它以独特性质并使它表现一定的人民精神的东西,——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说来都是不合心意的”。马克思认为,报刊应该“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经典作家所指的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无产阶级政党主办的报刊在新闻活动中要贯彻和体现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意志。这种贯彻和体现,理所当然地包括用新闻手段反映人民精神,报道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表达人民的意见、要求和愿望。

我们党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早在上世纪4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了报刊的党性问题。毛泽东曾撰写《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等重要文献,阐述和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1942年4月《解放日报》改版,在《致读者》中总结党报工作的四项原则,提出把党性放在第一位。

1947年,针对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在重庆出版的党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就以宣示其人民性来彰显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当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检讨与勉励》一文指出:“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 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 新华日报的党性, 也就是它的人民性。”这也是党的新闻史上第一次公开申明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