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的一半还是船
舟
二:船的一半还是船打一字
船的一半还是船打一字
我的答案是:舟。因为“船”字的一半是“舟”,而舟也还是船的意思。
以上回答若对你有帮助,请采纳答案,谢谢!
三:船的一半还是船,打数字
8
四:像船不是船,只因却半边 打一字
谜面 是船不是船,只因缺半边
谜底 舟
舟是船,但不是船字
船字缺半边 是舟字
所以谜底是 舟
五:为什么这船不会沉水呢?
呵呵,多数玩儿船的,船舱都会进水,因为他们要么新手,要么没仔细研究为啥会进水,哪里进的水,其实最多情况是轴套进水。最初我攒船,也是船舱有水,研究来研究去认定就是轴套进水。为了消除这个因素,我先后买了6个同样的船壳,当然玻纤的很便宜180一个,针对船轴和轴套改进了5次,终于不进水了。其实要想不从轴套进水,方法很简单:第一点就是电机前置,这样船轴和轴套很长,当船高速起滑后,船身至少前面一半是在水面上方,船轴和轴套也同样是多半在水面以上。第二点就是轴与轴套之间的空隙越大,船轴高速旋转时产生的离心效应越强,越容易将水吸进船舱,因此要尽可能缩小轴与轴套之间的空隙,比如在船轴的两个轴承之间注满防水润滑油,或者将一定壁厚的塑料管插在船轴上,侵占轴套内的空间,再涂抹防水油。当你的船在第一点第二点都有问题的时候,会大量进水;但是当第一点第二点解决方案有效结合时,你会发现,不会再从轴套处进水了。但是你的船从其他地方进水的话,我只能说......算了,我还是不说什么了。
六:船为什么会在水上漂呢?
浮力的应用
利用浮力的关键是调节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重;若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
轮船
(1)工作原理:物体漂浮在水面的原理工作的。
(2)利用把密度比水大的钢材制成空心的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3)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浮体,因而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它在海水里比在河水里浸入的体积小。
(4)排水量:轮船满载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F最大浮力=G船+G满载时货物重
潜水艇
(1)原理: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2)潜水艇自重的改变取决于水舱内充水或放水的多少。
气球和飞艇
(1) 气球和飞艇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等。
(2)原理:利用空气的浮力,通过改变自身体积来实现上升和下降的。
(3)气球上升过程中,空气的密度逐渐变小,当浮力等于重力时,气球就不再上升了。
(4)气球上升过程中,大气压逐渐减小,会导致气球内气压大于气球外气压,气球膨胀,若超过了气球外壳承受的能力,气球就要破裂。
浮力应用
对浮力的认识和应用,是古代流体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对物体的浮沉特性有所认识,并在生产实践中有十分巧妙的应用。例如在《考工记·矢人》篇中,“矢人”在确定箭杆各部分的比例时,采用的方法是:
“水之,以辨其阴阳;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
就是说,把削好的箭杆投入水中,根据箭杆各部分在水中浮沉情况,判定出其相应的密度分布,根据这一分布来决定箭的各部分的比例,然后再按这个比例来装设箭尾的羽毛。这种根据箭杆各部分浮沉程度判定其相应质量分布的方法是合乎科学的,也是十分巧妙的。
《考工记·轮人》篇在规定车轮的制作规范时,也应用了水的浮力。为确保车轮“揉辐必齐,平沈必均”,“轮人”采用的办法是:“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意思是说,要测量木制轮子各处质量是否均匀,只要把它放在水中,测量其各处浮沉程度是否一致即可。如果浮沉程度一致(“平沈”),轮子各处质量分布必然是均匀的(“必均”)。
先秦时期人们不仅能应用浮力定性判定物体质量分布,还能应用浮力定量测定物体的重量。晋代的《符子》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王乃命豕宰养之。十五年,大如沙坟,足如不胜其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命水官浮舟而量之,其重千钧。”
“浮舟量之”,就是利用水的浮力来测定这头其重无比的大猪的重量。如果《符子》的记载真实的话,这是我国古人定量利用水的浮力的一个绝妙的例子。由此发展下去,就是脍炙人口的曹冲称象的传说了。
古人在从经验角度利用浮力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对物体浮沉条件加以探讨。例如先秦典籍《墨经》就曾讨论过这一问题:
《经下》:“荆之大,其沈浅也。说在具。”
《经说下》:“荆:沈,荆之贝也,则沈浅,非荆浅也。若易,五之一。”
这里的“荆”,同形,指形体。“沈”,即沉。“具”,为器具,可泛指中空而有容积的物体。“贝”,当为“具”之误。《经》的意思是说:物体的形体虽然很大,但因其是中空的,所以在水中下沉浅。《经说》则解释道:中空的物体在水中沉下的部分浅,这并非物体本身浅,而是沉下水的部分所受的浮力等于全部物体的重量,这就像在市场上交换东西,五件甲物可以换来一件乙物一样。从这些话语来看,墨家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已经有所认识。当然,由于《墨经》用词的简略......余下全文>>
七:船的由来
船 的 起 源
当我们在乘船航行或在岸边看到大海上、江河里湖泊中缓缓驶来形形色色的船舶时,会浮禒联翩、感慨不已,末了,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个问题:船是谁 发明的,最早的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谈起。人类祖先大都聚居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河流、湖泊边缘。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人类祖先的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水,看到水里的鱼想捕获,遇到江河想渡过 去,洪水泛滥时要逃命,采集的食物或猎获物需要运输……
人们盼望有一种水上工具能征服江河湖海。实践使人们增长了智慧,观察自然现象使 人们受到启发。“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见窍木浮而为舟”,这反映了人类祖先开始对一些物体具有浮性的认识。
可以设想:远古时代,洪水泛滥,有的人抓住一根漂浮的断木,幸免于难。之后,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漂浮的天然物体,如:树木和芦苇,帮助人体渡过河流。为了平稳地浮在水面,于是想出用两根、三根或更多的树木捆绑在一起的主意。最后,人们根据圆木和芦苇能浮在水面的原理,制作了类似于筏或船的水上交通工具。
所以说,船的发明不是哪一个人的创造,而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八:铁船和木船,pe塑料造的船能经得起太阳晒吗?分别那个船更有优势,那
charter referendum came out on Wednesday.
九:2010通则为什么规定货到船上
这是2010通则(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应2000通则的一个重要的变化。主要还是针对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国际贸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采用集装箱运输,试想一下,集装箱在越过船舷的时候,从吊车上摔下,一半在甲板,一半在外面,那么其损失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呢。所以最好还是让货交到船上,成为风险的转移点会更合理一些。
十:有关船的资料
汉代的舟船
汉代水陆运输十分发达。《史记》记载说:小型武装船 1 武装1 6 0 60 350 8
武装巡逻船 2 武装10 8 0 260 720 22
小型护卫舰 3 武装20 10 0 500 1200 37
轻型护航舰 4 武装30 12 60 900 1900 61
中型装甲战舰5 武装40 14 110 1260 2570 78
重型护航舰 6 武装50 18 200 1930 3800 109
巡航舰 7 武装60 26 360 3130 6000 162
驱逐舰 8 武装70 32 540 4700 8900 219
巡洋舰 9 武装80 44 750 6800 13000 286
战列巡洋舰 10 武装90 56 880 9800 18200 302 “富商大贾,周游天下”,《汉书·枚乘传》又曰“方输错处,运行数千里,……陆行不绝,水行满河。”内河漕运十分忙碌,海上航运的范围更大,北起日本海,南到马六甲海峡,西至孟加拉湾,都有中国船队。当时已有较完整的水军体制,可见造船业非同一般了。汉武帝乘坐的船,号称“可乘万人,上起宫室。”他建造了一支以楼船为主,拥有千余战舰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军。公元前112年,他派楼船兵十万,分五路攻番禺(广州),是世界海战史上由海军舰队首次攻击陆地城堡的战例。他进攻的征战福建,朝鲜的海战,都取得了胜利。据考查,楼船高10余丈,分为四层,堪称造船设计与技术初步成熟的标志,造船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橹、舵和布帆等的发明和使用。橹出现于西汉。橹靠橹板的左右摆动形成推力,从桨的间隙划水变成连续划水,并利用杠杆原理节省了体力。广州东汉墓出土的陶船,前有锚,船尾有舵,舵使人能灵活地掌握航向,是造船业的又一进步。商代甲骨文已有“帆”字,东汉使用布帆,利用风力解决船舶动力,是一项重要发明。
由于军事和海上贸易的需要,特别是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造船业较前代有所发展。吴忘时,被接收的官船逾5000艘。东吴多次派船队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还派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其大船上下五层,载3000人,一般海船可载马80匹。可见当时设计的船只非常符合沿海航运事业的发展需要。西晋灭吴时,派王浚在四川作打船“连舫,舫白二十步,可乘二千余人,船上还能驰马来往”《三国·夏侯尚传》,所以当载有7万水军的楼船舰队直抵石头城之下,皓只得投降。令有史料记载东晋一次风灾,被毁商船只约万艘,可见当时造船业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