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海绵城市案例

一:海绵城市的国外应用

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高效集水 平衡生态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雨水工程 民众参与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通常来说,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如今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在瑞士的城市建设中,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早在17世纪,瑞士就已经出现了结构简单、暴露在道路表面的排水管道,迄今在日内瓦老城仍然能看到这些古老的排水道。从1860年开始,下水道已经被看做是公共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瑞士的城市建设者开始按照当时的需要建造地下排水系统。瑞士今天的地下排水系统则主要修建于二战后。当时,瑞士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诞生了很多卫星城市。在这一时期,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处理法律,并开始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 疏导有方 标准严格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记者初到狮城时正逢雨季,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强化设计 加快改建美国大多数城市秉承传统的水利设施设计理念: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这种理念按照西方的说法始于古罗马时代,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即使在非常缺水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因循这一并不适合当地生态的城市水利与用水模式。多年以来,洛杉矶的雨水一直是流入河道,后流向大海。在上个世纪40年代,洛杉矶河被改造成一个水泥砌就的沟槽,在雨季承担泄洪任务。它实际上已经徒有其名,不能算作一条河流,就像一个长达51英里的浴缸,横卧在城市与大海之间。在没有被改造成泄洪水道之前,它经常泛滥,淹没沿岸......余下全文>>

二:国外的“海绵城市”有什么特点?

不同的国家,气候、降雨量都不一样,所以几乎每个国家建设的“海绵城市”都有他们自己独有的烙印。 英国缺水严重,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甚至将不再适宜农业耕种,所以直接从源头上“做海绵”。积极鼓励在居民家中、社区和商业建筑设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从根源上解决降雨问题。 法国巴黎的水循环系统就像人体的血管,潜埋在都市地表以下各处,以便及时吸收地表渗水。韩国首尔城市病严重,以前降水后极度依赖人工排水设施。在2013年开始大力推广“水循环城市”,建设透水沥青道路并在两侧修建绿化带,让雨水自然渗入;改造城市时优先考虑水循环;推广雨水循环设施给市民。 日本东京的排水系统工程浩大,实行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流处理,注重地面的呼吸性能,很多道路用大粒石子和透水沥青铺就,便道也普遍使用透水砖,大大提高了其透水性。同时尽量减少地面硬化,多留泥土地面。 国内的海绵城市借鉴了这些城市的设计,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完善——深圳就是走在前列的城市。 格瑞实业帮助了深圳打造自己特色的“海绵城市”,铺装了上百万平方米的透水沥青道路,给很多地区解决了水患的问题。

三:国内那些机构能做海绵城市的设计?最好有成功案例的。

迁安的海绵城市,6环设计

四:西方国家有没有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即是雨水回收利用,20世纪60年代初发达国家已开始重视雨水的利用和资源化研究,并已逐步进入到标准化和产业化的阶段。中国是看着国外在做,也就开始慢慢在发展

五:东方园林在海绵城市项目方面有哪些案例?

借助全国70余城市景观项目施工经验、美国LID项目经验以及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经验,近两年东方园林先后承担了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园项目、重庆市南岸区苦溪河景观方案设计、沈阳市百里环城水系生态景观提升概念方案、洛杉矶Elmer Paseo绿色基础设施改造、大连庄河社区雨洪利用项目等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

六:东方原理有哪些海绵城市的建设案例?

北京琉璃河湿地公回答:东方园林流域治理业务主要包含:河湖污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良好湖泊保护等领域。流域治理采用“三位一体”综合治理理念,全面解决雨洪调蓄、雨水径流量大、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河湖及河道水质恶化、黑臭水体、水生态修复等系列问题。

七:海绵城市的规划背景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到2020年将8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14年12月31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 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二、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联合申报。试点城市应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试点城市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应达到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试点城市按三年滚动预算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另行印发。三、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选择试点城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将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对通过资格审核的城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将组织城市公开答辩,由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现场公布评审结果。四、对试点工作开展绩效评价。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定期组织绩效评价,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罚。评价结果好的,按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基数10%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差的,扣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具体绩效评价办法另行制订。五、各地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水利部门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谋划,组织有关城市做好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具体申报工作另行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0月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8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指导意见》从加强规划引领、统筹有序建设、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组织落实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规划的刚性控制指标,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二是严格实施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在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三是完善标准规范。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余下全文>>

八:中国做得比较好的海绵城市有哪些,好在哪里

根据银马了解的,这些城市比较多,比如武汉、青岛,用透水砖机所制的透水砖来铺设路面,补偿不透水路面存在的缺点,把曾经不被重视的地表积水、雨水资源使用起来。

九:如何打造"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意味着被水泥硬化的“铁壳城市”,将逐渐变得可自由呼吸、自然吐纳。让城市生态水系统能够像海绵一样呼吸,告别“逢雨看海”的尬尴。佘年说,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他给记者打了个比喻,“这就像高速公路,车流一多,就塞车。雨水也是一样的道理。”

江苏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何伶俊告诉记者,从技术角度讲,江苏每年降雨量大概1100毫米,70%-85%要求被蓄滞,而不能被排出。今后规划上将对此加以控制,地块出让时径流量、透水路面等都将作为要件写进去,开发前后地块排水量须持平。如此一来,既不增加市政管道的压力,也会达到滞留洪峰的效果,还可避免马路的“开膛破肚”。

何伶俊说,建设海绵城市,将对传统观念带来冲击和挑战。以往城市排水,靠的是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记者了解到,现在全国很多城市跃跃欲试,都在积极探索建设海绵城市。但真正建设好海绵城市,并非易事。

雨水都去哪了?揭秘“城市样本”

如何打造“海绵城市”?镇江已经进行了先行先试。5日,记者跟随专家组来到镇江市金山湖路。道路两旁,不见传统雨水管道,没有分隔绿化带,取而代之的,是3.5米宽、0.2-0.3米深的植草沟和植被组成的自然排水系统。

镇江排水管理处处长胡坚告诉记者,看似普通,实则植草沟下暗藏玄机,路面下,采用了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罐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胡坚说,雨水会通过路牙开口进入植草沟,下渗进入透水盲管,然后通过雨水过街管排入河道水系,超渗雨水通过雨水花园内的溢流井进入雨水管然后排入河道水系。排水、蓄水、净化,既排涝,又排污,一举多得。

图为镇江的下凹式景观公园

镇江此类“巧招”着实不少。周湾路人行道、江二社区都在改造中。而在观塘路,记者看到,此处景观公园是“塌陷”的下凹式,不像与道路平行或高于地面的普通公园,“它不仅仅是公园,还是应付超标暴雨区域防涝蓄洪和行洪设施,调蓄能力60万立方米。”。

镇江市规划设计院市政分院院长赵江告诉记者,“它们可不能小瞧,透水材料、孔洞、凹陷的‘雨水花园’都能起到收集、净化雨水的作用。而去年几次大雨,我们现场考察,没发现任何积存。”雨水最终去哪儿了?赵江说,一部分下渗、补充、涵养地下水,一部分在“海绵体”饱和后依然排到水体,但经过层层渗透,水量减少、水质也得到净化。镇江市副市长雷志强说,目前,镇江因地制宜已做成十几公里生态道路。新路都按上述标准建造,对老路则进行改造。建生态道路比起原来的扩建管廊,投资节约30%—60%。到2017年底,镇江22平方公里试点区全面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5%以上,排水防涝标准达到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60%。

来自美国的景观建筑师协会执行董事肖恩?奥马利,给记者讲述了另一个鲜活案例。2009年,他曾在中国主持过顺德水乡改造项目,他认为公司能中标主要原因是“尊重现状,挖掘当地特色文化”。顺德是岭南著名水乡,水网密布,肖恩提供的方案是恢复顺德原来的河道水网,恢复它原来的生命力,水网打通后,不仅可以蓄水防洪,水网相连,恢复过往的生态、岭南水乡特色。项目建成后,市民都高兴地说:“岭南文化又回来了!”谨防“简单化”,也要防止“够不着”“海绵城市”并非一蹴而就之事”,美国加州注册景观设计师,旧金山美院教授张志维告诉记者,美国花了近25年时......余下全文>>

十:海绵城市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