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四大贤母的故事
一、孟母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母还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是“封坛退鲊”。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三、欧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这便是着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余下全文>>
二: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四大贤母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孟母、三国的陶母、北宋时期的欧母和岳母,她们给我国家庭教育做出了榜样,让大家了解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孟母是亚圣孟子的母亲,她为了让儿子受到熏陶,三次搬家,最初孟家住在坟场附近,孟子整天在坟堆中玩耍,后来孟母搬到集市,孟子每次耳闻目睹,最后搬到私塾,孟子开始学习。后来孟子远游四方,一年后中断游历,回到家中,孟母用菜刀斩断快织好的布,让孟子知道中断学业,前功尽弃的道理,孟子再次游历,学业有成,成为一代儒家圣人。
陶母是三国时期吴国陶侃的母亲,一次陶侃的朋友来看他,陶母将席子斩碎给客人喂马,鼓励他们为国建功立业。
欧母是欧阳修的母亲,以沙作纸叫欧阳修识字段文,成就欧阳修大家风范。
岳母是岳飞的母亲,岳母刺字千古流传,岳母教育岳飞要为国尽忠,精忠报国。
这四位母亲是中华民族贤德的母亲,是中国母亲的典范,值得所有父母学习,教育子女成为顶天立地、忠心为国、热爱祖国的人。
三:四大贤母的介绍
每个人一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总是巨大的,一个母亲是否有文化,是否品行端庄,是否教子有方,直接影响孩子一生。母亲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所以一个男人,若能娶一房好太太,便能“富”三代。当然,这里所说的“富”,并非一定指有钱,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富,品德富,最终使自己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纵观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思想之熏陶,从而也成就了他们的人生。这些母亲中,最为着名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她们分别是: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就是这样四位伟大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影响中华儿女一生,并成为学习的典范。
四:中国古代四大贤母故事
一、孟母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二、陶母
陶母是东晋陶侃之母。陶侃是一代名将,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很有建树。而当时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鲊”的教子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也是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由于家中贫寒,无以款客,陶母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酒菜。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母还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是“封坛退鲊”。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后人赞誉:“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三、欧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这便是着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学习成绩优异,他于仁宗天圣......余下全文>>
五:中国四大贤母是谁的母亲呢?
孟母——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的母亲仉氏
欧母——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母亲郑氏
岳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
陶母——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母亲谌氏
六:中国四大贤母有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还有两个是谁?我忘了
孟母、岳母、欧母、陶母
七: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以及他们的小故事50字以内
个人猜测,仅供参考:孟母三迁的孟母算是一位,小时候学习的《三字经》中就有习孟母、择邻处、这句话。还有岳飞的母亲给他的儿子刺字:精忠报国。
八:中华四大贤母姓氏与名字
四大贤母:孟母:仉氏
岳母:姚氏
陶母:谌氏
欧母:郑氏
九:三国演义中四大贤母
第一大英雄母亲:徐庶的母亲。 徐庶投奔刘备后,指挥军士干净利落地击败了曹军。曹操根据谋士程昱的计谋,将徐庶的母亲劫持到许昌,威逼她写信让自己的儿子离开刘备来投降自己。性情刚烈的徐母严词拒绝,大骂曹操白日做梦,不知羞耻,“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并且,还随手抓起桌子上的石砚台击打曹操。曹操勃然大怒,想要杀了她,但还是听了手下的劝告,决定放长线钓大鱼,于是,将徐母软禁起来。 程昱为了接近徐母,撒谎说自己是徐庶的结拜兄弟,像对待亲妈一样向徐母套近乎。他还隔三差五给徐母送东西,来骗取徐母的信任。但徐母并不为之所动,只是礼节性地根据程昱随礼物开具的清单向其出具收据,做到一清二白,光明磊落,但这恰恰中了程昱的诡计。他模仿徐母收据上的笔迹,向在新野刘备一方的徐庶写了一封信,要他前来。徐庶是个大孝子,刘备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于是,便准许徐庶到许昌寻母。 正被软禁的徐母看到自己的儿子突然出现在面前,并没有感到高兴,只是非常吃惊。问了情况,才知道儿子是被假书信骗来的。她对自己儿子被这样欺骗感到非常生气,也对他不能明辨真伪、作出错误的决断感到失望。为了阻止徐庶投降曹操,也是为了不让曹操继续把自己作为人质胁迫自己的儿子,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上吊自杀。后人作了一首《徐母赞》:“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只可惜,徐庶辜负了自己母亲的死,没有选择抗击,而是留在曹操身边任自己消沉下去。徐庶才华横溢,以自己的昙花一现,成就了后来诸葛亮的旷世威名。 第二大英雄母亲:王经的母亲。 提起徐庶,因为推荐了诸葛亮而让人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说起王经,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对于王经的母亲,则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王经是魏国的尚书。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对司马昭独揽大权的行径十分不满,便亲率数百名宫中的随从去征讨司马昭。忠诚的王经拼命劝阻,认为这是以卵击石,羊入虎口,不可能成功,应该隐忍,从长计议。但曹髦不听,毅然前往,置身赴死地,结果被司马昭的人马尽数屠杀。王经看到皇帝被杀害,便大骂叛军弑君,结果被俘。司马昭还让人把王经的母亲以及全家都抓了。 在同堂审讯时,王经看到自己的母亲受到了连累,非常悲痛,泪流满面。他向自己的母亲磕头说:都是自己不孝,让母亲也遭到了株连之祸。而他的母亲面对死亡,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惧。看着跪在地上哭泣的儿子,她反而大笑着说:人谁能不死呢?就怕死的没有价值。因为这样正义的事情而死,没有任何遗憾!孩子,要坚强,站起来,不要惧怕敌人!第二天,王母和自己的儿子王经以及全家人一道,含笑赴刑场,英勇就义。满城的人,看到这一对壮烈的母子,都纷纷感动得流泪。后人写下这样的诗句赞扬:“汉初夸伏剑,汉末见王经:真烈心无异,坚刚志更清。节如泰华重,命似鸿毛轻。母子声名在,应同天地倾。” 王经的母亲,面对死亡,慷慨陈辞。她的壮举,堪比宋末牺牲的著名的爱国将领文天祥所作《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悲壮和英烈。她也可称得上是“文天祥似的女英雄”。 第三大英雄母亲:刘禅的母亲。 在一片被战火焚烧后留下的废墟里,一个面色惊恐的女人坐在地上。她已经受了重伤,伤口正咕咕地流着血。她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小孩子。那个女人,尽管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满脸的焦泥和烟灰,但可以看得出,是个长相美丽的女人。女人听着外面一阵阵的喊杀声,眼神愈发的绝望了。她望着襁褓里的孩子,轻轻叹了口气,喃喃地说:我的孩子,难道今天我们母子就要死在这断墙......余下全文>>
十:【开心学国学】我国古代有“四大贤母”的说法,以下哪一位不是其成员?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