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战钢锯岭 观后感400字左右
信仰能改变什么
文/梦里诗书
如果没有真实色彩的基色,那么其实《血战钢锯岭》看起来更像是一部以战争为引夸张的布教电影,但一切因其真实而不同,那源于信仰的坚守在修罗鼻地狱中诞生的生命奇迹,不仅对反战以深刻的着点,更作出了对信仰真挚的诠释。
一个不愿拿枪上战场的士兵却在战后荣获荣誉勋章的故事,乍听起来不经令人感觉尤为荒诞,但梅尔·吉布森却以此为切入,将那段本已被尘封于历史的传奇,化作了这部感人至深的《血战钢锯岭》。因出于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和过往所留下的阴影,电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绝触碰任何武器,却又因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报名参军,遇上了这样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会如电影中他的上司那样啼笑皆非,在软硬兼施劝其离开军队无果后,也只能让他作为一名如其所愿的医疗兵上了战场。
就前段铺垫来说,电影为了营造亲情、爱情、友情,又要突显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坚定,不免耗费了过多的时间,使观感上稍显冗长,但随着战争的来临,透过登陆冲绳时看着败阵下来的残军到直面战争的作战,电影也开始发力,步步为营的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极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战争佳作,永远不在于有着多么宏大的场面,更不是让人去热血沸腾,而恰正如这部电影所呈现的观感,为人如坐针毡感受着在战争面前个人的渺小与人性的泯灭,而这时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却又永不熄灭的微光,照亮驱散已战争的阴霾。
真实的奇迹远比电影本身来的更为震撼,当不经令人质疑于一个并非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如何穿梭自如于战场,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时,翻开历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远比电影中报出的数字还要更多,正是这种真实和梅尔·吉布森对于这一故事出色的还原,使电影所塑造的并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远非仅止步于宗教的范畴,电影的意义更远超于梅尔·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对生命的尊崇与敬畏,构筑了其最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变什么?即便在今日看来,源于宗教的信仰,其实尚远不能阻挡战争惨剧的发生,但当电影结尾处,在已然年迈真实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信仰的执念,让人感概或许信仰的力量并不能照亮整个世界的阴暗,但其却能完成个体灵魂的升华,愿战争不起,和平永固。
二:血战钢锯岭看完后的感想。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饰)不愿意在前线举枪射杀任何一个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其他战士们的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仰及原则,孤身上阵,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日军,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战友。数以百计的同胞在敌人的土地上伤亡惨重,他一人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乞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再救一人,75名受伤战友最终被奇迹般的运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还
三: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结尾怎么写 5分
观后感写法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四:血战钢锯岭电影观后感第一段怎么写
不一样的风景
——微电影《我的老师》观后感
宋营小学 郭慧捧
生活中谁都有老师,一部短短的微电影《我的老师》,唤起了我们温馨的记忆。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老师?抽空去看看他们吧,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不应该被我们遗忘。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我的老师》反映的是元氏县南佐中心小学教师何彦丽,放弃进京的机会,克服和丈夫、失明孩子两地分居的困难,舍小家为大家,独自一人在乡村小学坚守七年,立足三尺讲台,默默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的确,这样一部朴实无华的电影能深深打动观影人的心,只因我们心目中也曾渴望出现这样一位老师。回想我的学生时代,确实有一两位老师让我印象深刻,也曾经帮助过我,那份感激之情一直埋藏在我心底。而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看了这部影片,我也在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可能我无法成为影片中那样的老师,但至少我从这位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宽容和奉献的精神。
我为什么要做老师?身为教师的我无数次地问自己:是因为我看见过我的老师在深夜孤灯下认真批改我们不认真的作文!是因为我看见过我的老师脸色苍白地在讲台上深情地为我们释疑解难!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更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热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亲近学生,主动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感情的桥梁。当你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时,你会发现每一扇门的背后,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已属于你我,我们又怎能不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三尺讲台呢?一个好老师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误人子弟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骄傲地说:我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孩子。
在我们现有基础教育水平下,作为教师,你们知道该如何定位自己了吗?答案很简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这一辈子也许我们只是一块平凡的基石,但是我们将稳稳的扎根地下,托起明天的高楼大厦。也许我们只是一株无名的小草,但是,我们将与芬芳的泥土一道默默地耕耘,培育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五:看了血战钢锯岭电影有什么感触
最勉强的和平也好过最正义的战争
六: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作文给销售人员一种怎样的心态
溪边有一户人家,一家五口就住在一间又旧又破又小的茅屋里。但能看出来,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快乐。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的的方言一起饮酒作乐。老翁说:“我说老伴儿,你喝醉了。”老妇说:“你才喝醉了呢,我清醒得很!” “哈哈哈,哈哈哈!”笑声从屋里漫出来了。茅屋后面有一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老夫妻的大儿子独自一人扛着锄头,带着草帽,去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了。 屋外的空气清鲜,小溪旁长有许多嫩绿的草,小溪里长着碧绿的荷叶,有的还结了莲蓬。鸡在“咯咯”地叫,仿佛在说:“我们的“房子”在哪儿呀?而二儿子正用自己最快的速度编织鸡笼。织啊织,就差一点儿就织完了。鸡好像也知道二儿子正为它们织鸡笼,所以就在二儿子身旁飞来飞去,有时还友好地啄一下二儿子的小脚丫。 小儿子呢,也干不了什么事情,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的逗着游鱼,还一边剥着莲蓬吃,还一边唠叨着:“一颗,两颗,三颗······”那摇着小脚丫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
七:血战钢锯岭故事梗概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重要成员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是年,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等待他们的则是敌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人中间,却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八:如何评价《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
《血战钢锯岭》用毫无保留的手段,真实还原了冲绳战役的宏大奇景和点滴细节。呼啸而过的子弹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焦土上横尸遍野,《血战钢锯岭》中对于战争如何血腥与残酷的展现,以及战斗规模的宏大,都是在同类题材影片中少见的。影片和导演梅尔·吉布森一贯的风格一样,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有无法割舍的亲情、浪漫忠贞的爱情和坚忍笃定的信念。
《血战钢锯岭》是导演吉布森的一次胜利,主要归功于影片杰出的后半段,也就是主角戴斯蒙参加的冲绳战役。吉布森作为导演的才华一直是展现暴力的战争场面,并将恐怖片的元素融入传统严肃战争片中。
九:看过《血战钢锯岭》的都来说说,这个片子好看吗
昨天晚上看的这部片子,看之前没有做任何功课,完全不了解创作背景,看到战争的部分,画面像极了《拯救大兵瑞恩》,是有一些小情绪的,可是看到后面真的太震撼了,在如此血腥爆烈的战争画面当中,那种对信仰的坚定,对和平的渴望,显得太耀眼了,耀眼却不刺眼,这种耀眼,柔和温暖却强有力。
我家人信佛,我也信,但总是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有一颗真诚的心和一颗善良的灵魂就够了。这段时间父亲生病住院,在以科学为主要治疗手段外,难免需要一些精神依托,毕竟是有信仰的,我在佛堂发愿,吃素一年求父亲健康。
所以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对于信仰的部分,感触真的很多很多,可能狭隘但却发自肺腑。
下面略微有点小剧透
。
。
。
。
。
。
1.第一次冲上钢锯岭的晚上男主和战友躲在坑中时,战友问他要不要吃点东西,男主说,我不吃肉。影片之前也有个小细节,他兄弟回家时,他们也在吃饭,他父亲的盘中都是肉,而男主的盘中都是青菜。我当时就很触动,知道素食对人体健康好,而且又有信仰在,但是总是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朋友聚会怎么办?过年年夜饭怎么办?饺子怎么办?火锅怎么办?等等……觉得都是阻碍。可是那一刻,在这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在最需要能量补给的时候,他还有信仰在,这种信仰真的是高尚的,是没有借口的。
2.在第二次要上钢锯岭的时候,战友跟他说,我们准备再上一次钢锯岭,但是你不去,他们也不会去。战友还说了一句,尽管我们仍然不知道你的信仰究竟是什么。在钢锯岭下面,接到电话问为什么你们还不上去,战友说,我们再等待多斯为我们祈祷完。然后,就没有更多的表现了,他对信仰的坚定,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尽管大家仍然不知道多斯的信仰是什么,为何如此坚定,但是,就在此刻,多斯就是大家的信仰。那一刻,我知道,无论是有何种信仰,无论是神还是佛,他不能使你免于战争免于灾难,信仰是让你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所坚持,让你在苦难面前仍能够心怀感恩,因为感恩比仇恨让人愉悦,让你在无能为力的时候,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
3.one more. 这是让我泪流满面的一句话,有人说,你工作加班时会觉得累觉得辛苦,是因为你一直觉得你在给别人干活。你不愿宽容别人谅解别人,你觉得为什么我不能只为自己着想。有人说,佛不觉得累,是因为佛觉得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普度众生就是普渡自己。但是那一句one more ,上帝啊,让我再多救一个!多斯心中,没有我,都是他人,我不敢想象多斯对信仰的坚定,多斯内心的强大,我只能以泪洗面。多斯救下的人里还有日本人,在窑洞里也救了一下日本人,在多斯的心中,生命的可贵没有国界,生命就应该被尊重,就值得被救赎。
4.多斯小时候,用砖头打伤了他的兄弟,他站在上帝的戒律面前恐惧害怕我相信更多的是忏悔,他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1中提到的那个战友,说自己从小没有父亲,母亲也抛弃了他,似乎在说,我还凭什么谈信仰。但是多斯的家庭也并非是美好的,他的父亲酗酒,酒后就打骂他的母亲,甚至想用枪杀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选择,无所谓环境,所以信仰的坚定来源于内心的坚定。
5.从一开始,很多人都排斥打骂多斯,到最后视多斯为信仰为上帝。这是多斯对信仰的坚定和践行,深深感动了触动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善良。所以善良的人是会形成磁场的,这个磁场的力量能够影响很多很多的人。
6.最后,多斯一脚踢了炸弹,救了很多人。自己却受伤了。在担架上,他在寻找那本圣经,他的战友竟也冒险去为他寻找圣经。此刻,对于那本圣经,有了不同的意义。战友们仍然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却知道那个小册子救了很多战友的命。而对于多斯,我觉得是在寻找一种救赎,因为在他的心......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