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6分)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南宋]张孝祥霜日明霄水蘸空
⑴“霜日明霄”写秋高气爽、天空晴朗。(1分)“水蘸天”,既说蓝天如同蘸着水洗过一般地清澈透明,又写远眺长江,似乎水蘸着了天空。(1分)从而写出了一个天高云淡、波光接天、水天一色的开阔、宏大的境界。(1分)⑵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1分)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1分)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1分) 无
二:浣溪沙张孝祥答案
“蘸”字是说明天空清远明净,好象蘸了水去洗过了一样,就像我们现代白话文中常说的天空明净如洗。而蘸字就带有这种比喻的形象性,把安静的景色写的有了生气,仿佛看到这一系列的动作,蘸字用得活,有的巧妙。
登高极目、把酒凭栏,酒罢垂泪。人物的活动都包含丰富的情感,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登高、把酒都是有特别重要的意涵的,古代文人常常心绪不宁时登到高处,如“无言独上西楼”,登幽州台歌···愁苦时举杯消愁,所以虽只写了人物的一系列活动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实则情感以通过这些有特殊意涵的活动表达了,而且不直露隐晦的表达更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这样所表达的感情往内充,沉潜辗转,愈加深沉。
三:浣溪沙 张孝祥 译文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在荆州,这首《浣溪沙》,就是这时候写的。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张孝祥约着友人马举先登上荆州城楼。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可是如今却成了边塞之地,这本身就够让人痛心的了。具有满腔爱国热忱的张孝祥,面对破碎的山河,哪里还有心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更何况极目远望,看到的不过是烟尘滚滚,战旗飘舞的战场,再听到那撕裂心肺的马鞭声,作者的心情自然就更加沉痛了。上边写景,逼真地烘托出“边塞”的气氛、作者的心情。
下片直写作者对中原故国的怀念。眼前已是遍地烽火,“万里中原”的大好河山还在烽火以北遥远的北方,想起中原故土,想起中原的遗民,作者感慨万端,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可是,“一尊浊酒”又怎么能将满腔悲愤抑制下去呢?喝完了酒,面对萧瑟的秋风,作者终于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全词只有六句,四十二个字,却表现了颇为博大的主题思想。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均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词写情真切,景物描写、气氛烘托、感情抒发巧妙组合,辉映成篇,作者的艺术技巧,由此也可见一斑。
四:古诗浣溪沙意思宋 张孝祥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词/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极目远望,金人的响鞭声声斯人心扉,,尘烟滚滚,檐烟衰草满目稀疏。 万里中原还在遥远的北方,受金人的践踏。喝一杯浊酒怎能消除满腔悲愤呢?酒尽愁不尽,面对萧瑟秋风,只能泪流满面。
五:(2013·烟台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浣溪沙 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
小题1:上阕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小题2: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试题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的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粼粼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晚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试题分析: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显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