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如何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观是在近20年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伴随着全球人口激增,人类毫无 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致使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能力超出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允许限度即承载能力,出现了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破坏加剧、直接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后果. 面对这一问题,人们感觉到有必要反思和重新评估以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和生存与发展方式,并再次拓展发展这一概念的含义,重新寻找到一条能够同时兼顾人类活动的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实现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和发展方式,即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目前人们对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应该协调发展已基本取得了共识,但还未对其在实践中的可实现性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必将导致政策选择上的偏差,最终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虽然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相当的艰巨性,但绝不等于说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就实现不了,其关键在于应认真寻找出制约二者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从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现实发展实际与特点的政策主张,并按照这个全新的发展观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有悖于这个观点的各种问题,以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笔者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思路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应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即从人类今天的发展现实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来满足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其直接和间接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科技进步,增加某种可再生资源的单位生长量、降低某种资源的单位使用量,即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生产.②在保证人类基本生存需要和一定生活质量的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限制或避免因过度消费而造成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③利用科技进步,提高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④利用科技进步,化解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如在林业上,可以通过人工林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要,而使有限的原始林、次生林更好的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实践证明,人类社会在主动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方面是有一定潜力的. 第二,应重新界定发展的内涵与标准.以往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一种毫无节制地追求财富增长、消费增长的发展,其结果只能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超过了自然界允许的限度,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进一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从人类今天的发展现实出发,发展的涵义应为在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要并达到较高生活质量时,应适度降低和控制社会经济的运行速度.实践同样证明,人类社会是具有控制和改变社会经济运行的能力的.除此之外,还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下两点:①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是首要的,如果经济落后,发展水平低,在人们基本生存需要都难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②要充分认识到人类本身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人类作为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主体,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出现严重矛盾时是具有积极地、科学地、理性地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能力的.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自身不能做到协调发展,必须借助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的积极作用. 在此基础上,作为二者协调发展的实施者,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积极合作,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作为发达国家,应充分认识其对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余下全文>>
二:中国古代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到春秋战国时代,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已具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规定,范围也相当广泛,并始终同经济发展相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到了秦汉时期,保护生物资源的行动已由自发阶段进入了相当自觉的阶段,在理论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代和宋代对环境管理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仍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明朝总体上对环境保护依然很重视,清朝不重视环境,人口激增,给我国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接下来我们从两个方面论述历朝历代的环境政策,一方面以西周、秦汉、唐宋和明朝为例,论述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这是我们现代政府需要学习的部分。另一方面以南北朝、元朝和清朝为例论述破坏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要引以为戒。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今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战国时的荀子有一段著名的保护言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不难看出,荀子的保护思想是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其保护的目的,也在于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管仲在总结前代帝王处置山林川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实行了保护生物资源的政策。他主张采用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建立管理山林川泽的机构。他认为,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按照规定的季节开放,有计划地利用。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
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由于大量胡人长时间割据再“黄土高原”和北方土地,导致胡人的密度突然加剧,再加上长时间和南方汉人的拉据战,所以需要大量木材。而“黄土高原”提供了这一方便,导致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从此“河”变为“黄河”黄河变浑浊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蒙古人对适合耕地的环境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和荒废,由于蒙古人不适合中国古代的山水环境,所以强制破坏了万年已久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改变所环境的作物和物种,大面积的放牧导致加剧了北方土地的......余下全文>>
三:你所在的县或乡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哪些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霍城县采取四项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主要措施:(一)规划先行、合理开发。
启动了《霍城县总体规划、霍城县十二五规划和霍城县产业规划及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产业布局、各种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准入条件,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的红线等一系列硬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规划。以霍城县发展产业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抓手,规范水资源、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突出项目带动作用,抓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建设防风固沙、湿地保护、水源涵养、野生动植物繁殖等有利于生态修复和改善区域小环境的重点项目,推进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发展。
(二)强化保护、有序开发。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屏弃“先开发后治理、边开发边治理、重效益轻环保”的理念,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坚决制止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行为,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能力。大力推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严格控制载畜量,保障草畜平衡制度和以草定畜工作的顺利推行,实现草畜协调发展。通过建设人工草场、围栏草场、农区养殖场的方式,使草地植被得到改善和恢复,材料覆盖率有所提高,产草量逐年提高,有效缓解了草率矛盾。
(三)环保优先、科学发展。
树立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观念,以环境承载力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继续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小企业,提高企业入驻门槛,变招商为选商,严防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企业入驻。凡入驻我县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环保基本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企业产业链,使资源得到最大利用,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四)健全机制、多元投入。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以矿山企业投资为主,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使矿山开采企业和个人能够自觉、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纳入全县重大项目之中形成,推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环保投入格局中。
二、主要成效:(一)环保责任制得到层层落实。成立了霍城县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与各乡镇、各部门、企业签订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部门齐心协力,全民共同参与,齐抓共管落实各项指标的浓厚氛围。(二)生态建设得到有序开展。2010年以来,我县累计投入1480万元,完成三北造林4.5万亩;投入412.48万元,完成公益林保护26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4.38%;投入1050万元,实施“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地建设项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等项目,建成人工草地2万余亩,禁牧60万亩、草畜平衡398万亩。同时,成立伊犁河北岸湿地管理机构,加强了伊犁河北岸11889.1公顷湿地保护管理,计划投资752.53万元,实施伊犁河流域霍城段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项目。委托新疆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中心编制了《霍城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报告》,在伊犁河惠远段栽植水土保持林带2.4公里、929亩。特别是2013年,我县实施了县......余下全文>>
四: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在那些方面得到了改善
我国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农业方面:以粮为纲促使毁林垦荒、毁牧开垦、围湖造田、填海种植,导致森林和草原等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沙化、荒漠化、盐碱化;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功能衰退,植物无法生存。在工业方面:废水、废气、废渣不经有效达标治理的大量排放,破坏了整体环境的自然形态。在城市建设方面:布局混乱,工业区与居民区、商业区混杂,人为破坏了区划功能。在资源产业方面:矿业盲目开采,森林乱采滥伐,加之灭绝性地捕杀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破坏了生物链,导致生物多样性无法得到保护,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达到了危机的程度,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加大对生态工程的投入,加强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国北方地区的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有效的遏制了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
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环保意识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低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应认真贯彻“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国策,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使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3. 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优质,高产,高效”特色的生态农业。如北京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及发展了经济,环境又得到了保护。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省水型农业,严格限制游牧等。
4. 逐步完善法规体系,严格执法,认真管理
逐步完善《草原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环保法规,用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禁止乱砍滥伐,严格执法,加强管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保护生态平衡的措施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课题生态平衡(复习课)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黄惠涛一,高考能力目标:1,理解生态平衡原理及生态平衡的维持;2,应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有关现实问题,热点问题;3,人工新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原理分析.二,方法:运用习题,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形式使学生达到以上能力要求.三,主线:(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四,过程:实物投影仪打出复习题:图示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关系.据图回答:提问:①图示中A,B,C,D,E各表示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②用字母表示出图中的食物链,D处于第营养级.③图示能否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④图示能否表示该生态系统"C"循环的主要过程如能,①②表示的主要生理过程是什么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就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叫生态平衡.怎么理解让学生回答(结构和功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并能抵抗一定的外来干扰,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假如上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B表示草,C表示鼠,D表示狐,请画出达到平衡时鼠和狐的数量变化曲线,并进行解释,说明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动态平衡(原因是内部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也就是对外来干扰有一定的抵抗力,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分析下图:如图所示:X河流经某工业城市Y市.其中a处在上游,d处在下游.根据2000年市环保局监测站对X河水质检测结果,绘制成简图如图右所示.请根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造成X河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最可能分布在()A,ab段B,bc段C,cd段D,bd段(2)列举造成X河污染的三种可能的污染源.(3)d处的污染程度明显降低,请从物理,化学,生物学三方面简单分析其原因.自然界生态系统纷繁复杂,自动调节也比较复杂,能力有大有小,以下三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按自动调节能力由大到小排列,说明原因.所以要提高某一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是:A,增加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B,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C,减少最高消费者的数目D,减少分解者的数目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无论多么强,也总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那么破坏生态平衡的外来干扰(因素)有哪些呢请学生回答.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往往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通常是人为因素强化了自然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例如:由于人为破坏植被而造成的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干旱,风沙灾害等,已经成为当前自然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重要表现.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请学生回答):乱砍滥伐,乱捕滥杀,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食物链破坏.列举现象:长江,黄河流域水旱灾害,北方的沙尘暴等;如前面讲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我们无节制地大肆捕杀草原上的狐,黄鼬等肉食动物,会导致什么结果(请学生回答)使鼠类数量猛增,从而导致草原的退化,沙化,让学生继续完成曲线图.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主要由什么造成(请学生回答)工业上"三废"的排放,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所以在这里人为因素是主要的.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人类的生产活动日益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尽管人类常常获得征服自然的胜利,但是自然界已经开始对......余下全文>>
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保护环境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弧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4)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否则人类会加速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