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国际公约有哪些?
第119号公约 1963年机器防护公约
第127号公约 1967年工人搬运的最大负重量公约
第134号公约1970年防止海员工伤事故公约
第136号公约 1971年防苯中毒危害公约
第155号公约 1981年职业安全卫生公约
第161号公约 1985年职业卫生设施公约
第162号公约 1986年安全使用石棉公约
第170号公约 1990年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
第174号公约 1993年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
第187号公约2006年促进职业安全与卫生框架公约
二:如何识别身边的危险
相关概念的认识
1.1安全与危险
目前,我国生产安全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就煤矿企业而言,我国百万吨死亡率为5.03,是美国0.039的130倍,是印度(发展中国家)0.42的12倍;每年工伤总数超过6000人,是世界工伤总数的3倍。在生产过程中,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但事故是可以预防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讲的安全是指不会引起人员伤害、发生职业病或伤亡,或造成设备损坏、财产损失,以及环境危害的一种条件状态;相反,危险则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状态。
众所周知,安全和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要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要预防、控制、避免和消除各种意外事故,建立起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与之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使社会处于安全祥和的发展环境之中。
1.2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
通常,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物质与能量,并可能对人身、财产、环境造成危害的设备、设施或场所即我们通指的危险源。若从能量释放的角度分析,危险源可理解为系统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能量释放的危险物质。根据1993年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重大危险源定义为不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我国在GBl8218-2000标准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重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工作,并于2001年4月1日起实施了由国家经贸委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提出的国家标准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这为我国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预防事故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大危险源辨识
重大危险源辨识,根据危险物质的特性及其数量,若等于或超过了临界量即为重大危险源。其中,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物质种类的多少分两种情况:若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其数量等于或超过GB18218-2000标准中规定的临界量即为重大危险源;若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种,则按下式计算,满足该公式即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3/Q3+┈+qn/Qn≥1
式中:q1,q2,q3┈qn——各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Q1,Q2,Q3┈Qn——与各种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储存区的临界量。然而,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所以清查危险源工作需周密部署和细致开展,笔者认为主要需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有效地预防事故,控制其于未然之中。
2.1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建立有效的辨识小组
要进行危险源辨识,我们首先要收集一些与辨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3787-93)、GBJl6-19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修订版)、GB5044一1985《职业性接触毒性危害程度分级》等。了解相关规程规范后,建立有效的辨识小组,由各专业人员参与,如消防、电气、化工、安全、心理、动力、机械、建筑、管理等专业人员,这样就可以尽量将生产中存在的各专业的危险源识别到位。因为有些很潜在的危险源,只有具有专业知识......余下全文>>
三:居民区为什么会建在危险化学品旁边
说的是针对天津爆炸事件的?其实不仅是天津,全国不少石化企业、工业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区与其为邻;要么插进了原本就已人头攒动的城市。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曾组织了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统计显示,在排查的全部7555个项目中,布设于城市附近或人口稠密区的2489个,占32.4%。这是唯一可见的官方公开数据,但只是局限于自2003年9月1日《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已批复的拟建、在建和建成投产的化工石化类项目。
在早年中国化工企业建设选址与城市居民区的距离其实是合理的,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来看,在没有规划环评之前,对卫生防护距离的规定就已经相当严格,比如必须包括一个5到10公里的隔离带。1999年起实施的《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规定,炼油厂的安全卫生防护距离最小是400米,化工厂是200米,且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应设置居住性建筑物,并宜绿化。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很多化工厂选址时周边还是一片荒地,可是没几年,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居民区就“贴上来了”。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王如军说:“化工厂的选址,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变化,所谓的安全标准就会形同虚设。”为
化工企业究竟应该离居民区多远才安全,在国际上,自从造成3000多人丧生的1984年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后,国际劳工组织于1993年制定并发布了《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和《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建议书》。要求各国政府“主管当局必须制定综合的选址政策,规定拟建的危害设施与工作区和居民区以及公共设施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许多国家在建设化工厂时都会预留安全距离:比如美国的埃克森美孚炼化一体化工厂与居民区距离为1.2公里;在新加坡裕廊石化工业园与附近居民区的距离是0.9公里;在德国,世界上最大化工企业的生产基地巴斯夫化学距离居民区只有20米。
社区与工厂这么近的距离,居民很容易担心起工厂的安全性。而巴斯夫公司会不定期地组织每个社区居民来化工厂参观,每隔一段时间也会举行一次社区咨询会议。比如,如果某个化工装置的声音过大,工厂员工会在收集到居民的反馈后,及时了解情况,并做一些方案。另外,有些居民的建议,也可以成为企业相关安全设施的标准之一。
同时在生产中,德国的化工厂也会严格管理,每一个装置建设前都要进行风险评估,“简单地说,装置在设计时我们就要确定,它对人、环境是否会造成危险。”
不仅是在德国,以前日本的化工安全事故也很多,但后来政府出台法规,规定企业与周边的居民必须签订协议,告知居民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配合社区做好安全宣传和教育。日本国土资源紧张,化工厂附近也有居民区,可即便是普通居民也都知道,如果工厂冒黄烟怎么办,如果冒黑烟怎么办,如果闻到什么气味怎么办。
国外能和谐相处,国内却是“二选一”的难题
化工厂与居民区挨得近,并不是中国的独特发明,为什么中国的化工企业老出事儿?说到底问题出在管理上。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对近年来重大石化事故的调查报告中,经常出现如下字眼:“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违规承揽业务、原油接卸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指挥协调不力、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施工安全管理缺失……”
2013年10月,由国务院多部委组成的联合督查组赴各地石化企业调研。赴福建的督察组发现,翔鹭石化生产现场存在跑冒滴漏,工艺管线、消防管线腐蚀严重,可燃气体报警仪故障较多……安全隐患有十八项之多。而翔鹭石化所在地,即是厦门PX事件爆发的海沧地区。
一连串的事故让很多普通居民对石化行业的安全性打上了问号。一旦有新的石化产业上马,很多地方的居民都会摆出一副“有我没他,有他......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