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凋亡机制

一:肿瘤坏死因子tnf消除肿瘤细胞的机制是通过什么

肿瘤坏死因子(TNF):

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和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TNF--a和TNF—b两种因子具有相同的结合受体,均有抗肿瘤作用,也是重要的致炎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同时与发热和恶液质形成有关。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杀死肿瘤,并能引起某些移植到小鼠中的肿瘤坏死,或抑制组织癌变的因子。人的TNF有两种类型,一种是TNFα, 是一种由15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通常将它视为细胞因子;另一种是TNFβ(称为淋巴毒素),与TNFα有35%的同源。这两种类型的TNF与相同的受体结合。TNFβ是由T-细胞和B-细胞产生的

目前普遍认为,TNF-α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破坏肿瘤组织血管、介导免疫调节作用、放化疗增敏作用等,产生抗肿瘤作用,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抗肿瘤活性最强的细胞因子之一。

二:试述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有哪些

【细胞免疫机制】

一、T细胞

MHC-I 限制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为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其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

①其抗原受体识别结合肿瘤细胞上的肿瘤抗原,通过溶细胞作用直接杀伤肿瘤细胞;②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TNF等),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MHC-II 限制的CD4+辅助性T细胞(Th):其参与抗肿瘤免疫效应主要是通过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如IFN-γ、IL-2等)激活NK细胞、巨噬细胞,并增强CD8+CTL的杀伤功能而实现,但也有一定的直接杀伤肿瘤的作用,其在很多情况下对 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的诱导及免疫记忆的维持是必不可少的。

γδ+T细胞与CTL相似,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但不受MHC限制,此类细胞还可分泌IL-2/4/5、GM-CSF和TNF-α等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此外,在IL-2的作用下,γδ+T细胞能够以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或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的形式杀伤肿瘤细胞。

二、NK细胞

是一类在抗肿瘤免疫早期起重要作用的效应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NK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非特异性成分,不依赖抗体或补体,无需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可能的机制:

①释放细胞毒性因子或穿孔素介导溶细胞作用,其杀伤作用无肿瘤特异性、MHC限制性和免疫记忆性;②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③NK细胞表面的FcγR可与覆盖在肿瘤细胞表面抗体的Fc段结合,通过ADCC作用而杀伤肿瘤细胞;④il-2/12/15、IFN等可在体内外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故T细胞免疫应答可增强NK细胞活性。

三、巨噬细胞

既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启动免疫应答,也可作为潜在效应细胞溶解肿瘤细胞。其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如下:

①作为APC将肿瘤抗原提呈给T细胞,并通过分泌IL-2/12促进其激活,以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②活化的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后,通过释放溶酶体酶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其强弱与进入肿瘤细胞内的酶的量有关);③巨噬细胞表面有FcR,可通过特异性抗体介导的ADCC效应杀伤肿瘤细胞;④活化的巨噬细胞可分泌TNF、NO等细胞毒性分子简介杀伤肿瘤细胞(TNF可能是介导巨噬细胞杀伤作用的主要成分)。

四、树突状细胞(DC)

可高度表达MHC-I/II、B7和ICAM-1等免疫相关分子,参与肿瘤抗原的提呈,在体内外均有激发针对肿瘤的初次和再次T细胞应答的功能;内皮细胞被TNF-α,IFN-γ等激活后具有细胞毒活性,也可杀伤某些肿瘤细胞。

【体液免疫机制】

一、提呈肿瘤抗原

B细胞以其BCR捕捉肿瘤细胞释放(或分泌、脱落)的可溶性抗原,加工处理后与MHC-II 类分子结合,诱导CD4+ 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二、分泌抗体介导肿瘤杀伤效应

①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细胞毒性抗体IgM和某些IgG亚类(G1/G3)与肿瘤细胞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溶解肿瘤细胞,但CDC仅可杀伤单个肿瘤细胞,对实体瘤无效。

②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抗体通过Fab段与肿瘤细胞结合后,又可通过Fc段与表达FcγR的多种效应细胞(如巨噬/NK/中性粒细胞)结合发挥ADCC效应,溶解肿瘤细胞。该类细胞介导型抗体比上述补体依赖型抗体产生快,肿瘤形成早期即可在血清出现。

③抗体的调理作用:吞噬细胞在有IgG类抗体存在时,通过其表面的FcγR,可显著增强对以结合抗体的肿瘤细胞的......余下全文>>

三:招聘网的出路在那里?!

要有地方特色,先从地方着手。

四:论述化疗药物耐药机制及预防措施求大神帮助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是造成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体内外研究发现肿瘤耐药的分子机制很复杂,包括靶基因突变、靶基因扩增、DNA损伤修复能力差异、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内浓度减少等。本文主要从肿瘤细胞内在的分子异常如原癌基因表达异常、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异常及多药耐药有关基因表达异常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肿瘤耐药的一些分子机制进展。 1原癌基因表达异常 许多原癌基因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这些基因的改变导致分子调节缺陷使细胞恶变,并对生理刺激作出凋亡的反应能力降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化疗药物作用的重要机制。因此抑制癌细胞凋亡的原癌基因表达异常参与了肿瘤细胞的抗药性,这主要包括P53 、Rb、Bcl 2三种原癌基因。 1.1P53 原癌基因野生型P53 (wtP53 )基因是一种抗癌基因,其产物是核内转录因子,作用是参与基因稳定。当细胞受损时wtP53 蛋白表达增高,诱导与DNA修复有关的基因GADD45表达,增加细胞DNA修复能力,同时通过诱导凋亡促进受损细胞死亡。近年认为P53 蛋白也能活化P21 waf 1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周期蛋白激酶复合物如Cyclin D/cdk4、Cyclin D/cdk6及Cyclin E/cdk2的活性,并增加Rb蛋白的去磷酸化,从而抑制损伤细胞由G 1进入S期,活化的P53 蛋白水平增高能降低细胞发生凋亡反应的阈值,当受损细胞不能修复DNA时则进入凋亡[1]。P53 基因突变消除了许多依赖P53的反应,增加了染色体不稳定性,从而使肿瘤细胞在有DNA损伤的情况下进入细胞周期,抗药性的肿瘤细胞被筛选出来,并且产生有利于基因扩增的条件,使嘌呤、嘧啶生物合成特异性的酶基因扩增,产生对抗代谢类药物如氨甲蝶呤的耐药性。另一方面,P53 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株对凋亡的敏感性下降从而产生耐受化疗药物的特性,研究发现P53 突变的肿瘤细胞导入外源野生型P53 基因后增强化疗药物5-Fu的细胞杀伤作用,这些结果表明wtP53 突变参与了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性[2]。 1.2Rb原癌基因 Rb基因产物是一种核内蛋白,起反式作用因子的作用。Rb蛋白能与一种细胞生长调节因子E2F形成复合物,抑制E2F诱导S期基因如DNA聚合酶、胸腺嘧啶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等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家族通过使Rb蛋白磷酸化,抑制其与E2F形成复合物,增加自由E2F因子释放,参与了Rb蛋白网络控制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变的过程。因此,当Rb基因突变或Cyclin D 1蛋白表达增高,则使E2F因子活性增强从而使E2F诱导的S期基因表达增高,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氨甲蝶呤敏感性下降[3]。 1.3Bcl2原癌基因家族Bcl2基因是在人滤泡淋巴瘤细胞14、18号染色体异位时发现的,但Bcl2蛋白本身并无促进细胞周期进行和使细胞分裂的作用。研究发现Bcl2作为一种抗凋亡基因能专一性抑制许多刺激导致的细胞凋亡,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野生型P53蛋白活性、抑制C myc诱导的凋亡、与bax蛋白形成异聚体抑制其活性有关。在人前列腺癌、结肠癌等肿瘤中发现有Bcl2蛋白过表达,并发现过表达Bcl2的腺癌对化疗药物阿糖胞苷等有抗药性[4],Bcl2基因家族中的Bcl XL也能与Bax蛋白形成复合物,抑制其诱导凋亡的活性。在白血病高度耐药株P388 中发现,Bcl XL水平显著增高,并与肿瘤细胞耐药性相关[5]。2DNA损伤修复能力异常许多化疗药物如氮芥、顺铂等通过损伤DNA如使DNA链间交联达到杀伤肿瘤目的,当肿瘤细胞修复D......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