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四个阶段,早期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全新的自然观.
特点:
早期的自然观: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任务也由搜集材料进入了整理材料阶段.
全新的自然观:随着科学成功的发现自然规律,自然成了被征服和控制的对手,同时也成为被制服的和被驯服的力量来为人的目的服务的工具.
精锐教育 戴老师
二: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规律
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身心发展的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个体的发展,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差异性。共同性是指儿童发展的基本阶段是共同的,每个阶段也都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共同特点。但在每个阶段内,每个儿童之间,他们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在他们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儿童是不存在的。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同遗传素质的差异和环境、教育影响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儿童在接受外界影响下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密切相关。同年龄的儿童,由于所处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影响不同,他们在发展上会有某些差异。而同年龄儿童,即使在客观条件和教育影响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某些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主观努力和主观态度的不同造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儿童之间,他们从父母那里承受的遗传影响并不完全相同,表现在生理素质和禀赋等方面都有某些差别,有的思维敏捷一些,或对色彩与旋律感受强一些,有的则稍差。但是,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强调不能夸大遗传上的差异性,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是后天造成的。他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就儿童的天赋来说,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遗传为每个儿童提供了大体相同的生物基础和发展可能性。儿童发展上的差异不完全由先天因素决定,很多是后天影响的结果。 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均衡。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如,身高、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儿童出生后第一年。这一时期儿童成长速度非常快,变化很明显。这是因为初生儿离开母体来到人世间这一新的环境中,产生了个体与外在环境的极大不适应,必须急速发展才可使个体与客观世界逐渐适应,逐渐平衡。这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所形成的一种必然现象。二是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不仅身体素质有很大变化,身高、体重增长很快,而且在心理特点上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是少年儿童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身体结构向成人过渡,性机能开始萌发,能力逐渐增强,成人感逐渐形成,他们往往要求别人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儿童大脑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均衡的。经研究证明,儿童出生后第5到第10个月,大脑的发展最为迅速,以后又经历5~6岁和13~14岁两个显著的加速期。这种不均衡同儿童意识的萌发、认识客观世界的急切需求以及智力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有的方面在较早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例如,儿童在少年期身高、体重的增长已达到较高水平,发展比较快,而骨化过程却远远没有完成;儿童在5岁左右是形成数的概念的关键期,而他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觉的发展则要晚些,至于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则更晚。
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里比多的发展有几个特点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危及人格的发展。
五:人的一生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征
丹生各阶段的划分及其主要特点
人生阶段 年龄 主导活动和主要特点
婴儿期 0~3 动作发展,感知觉发展,第一发展加速期
幼儿期 3~6 游戏及其发展,言语发展关键期,第一反抗期:自主欲求提高
童年期 7~12 学习及其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同伴关系发展
青春期 11/12~15/16 身心发展不平衡,第二发展加速期,第二反抗期:争取行动和人格独立
青年期-成年初期 17/18~35 身心成熟,进入社会,生活空间扩大,恋爱结婚,自然科学创造力高峰
中年期-成年中期 35~60/40~65 更年期,人文科学创造力高峰,工作满意度高峰,人际关系复杂
老年期-成年晚期 >60 老年丧失期观与毕生发展观,感知觉退行性变化,退休生活,更智慧
六:人的发展特点对教育提出哪些要求
一、顺序性与阶段性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例如,新生婴儿的身体发展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和从中心部位向边缘部位进行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例如儿童总是先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
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上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共同的、典型的本质特征,即所谓年龄特征.例如,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儿童抽象思维已有了很大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支持.青年初期学生抽象思维已占主要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这种顺序性特征,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注意按其身心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既“不凌节而施”、“揠苗助长”,也不落后而违反客观规律顺序.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防止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刀切”,“一锅煮”.
二、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指个体发展具有非均速、非线性、非共同领域上的特征.即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时快时慢、时高时低以及发展领域的不均衡现象.从生理发展看,首先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在同—方面发展上的不均衡.例如,人的身高体重的增长有两个生长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高峰期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又如,大脑发展的最为迅速时期是出生后的—个月,此后的发展又经历了两个显著加速期,一个是4—6岁之间,另一个是在13—14岁之间.其次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如人的各个系统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从心理发展看,存在着发展的加速期和转折期,即人们常说的发展关键期.例如,人的少年期是形式思维的突变时期,教育不能错失发展良机,要善于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在最佳时期的最佳领域获得最佳的发展.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
这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有许多是基本相同和稳定的.一般地说,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总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皮亚杰提出人智慧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当然,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发展的可能性是不同的.
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根据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从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共性出发来组织教育内容和选择教法;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发展的可变性,通过组织良好的教育,不遗余力地促进受教育者加速发展.
四、个别差异性
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种种原因,年轻学生个体间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同一个学生,其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也是有差异的.例如,有的学生的绘画能力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他们的数学能力则不能达到一般的要求.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青少年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例如有的好激动,情绪表现明显;有的则沉静,情绪不容易外露等等.
根据发展的这种个别差异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弥补个人的短处和不足,做到“长善救失”.要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差异......余下全文>>
七:个人发展特点怎么写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爱是一种学习过程
孩子是用感觉学习,所以父母要营造情境去学习如何爱人,让孩子去表达要与不要。
在生活片断中,了解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给他伤害。孩子的成长速度很快,要时时注意他的变化,父母要能有足够的智能去了解孩子是否正常,不要只是给予斥责与处罚,要知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结果反而给予斥责与处罚,要知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结果反而给了他伤害;孩子是用感觉学习,所以父母要营造情境去学习如何爱人,让孩子去表达要与不要。
如果只是“教”与“给”是不够的,要与孩子互动学习才知道如何适当地给予。世上有许多成功的人,就是因为他对自己充满自信,而犯罪青少年多半没有自信,就是因为父母常跟他们说什么不行、不能要,所以给孩子充分的需要与满足,这样孩子成功的机会就会多很多。
亲子互动影响未来发展
其实父母不难发现,孩子哭闹不见得就是要人抱,而是希望知道父母就在身边,所以到底要不要抱不是问题,而是了解他要什么,有的父母干脆就以塞奶嘴解决,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吗?零岁教育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亲子之间如何互动,对他未来的情绪将有极大的影响。
在零岁之前就做好孩子的人格发展,必须是父母懂得如何用对心、使对力,如此可以使你将来在教育孩子时更加省力。例如我要在上班前叫孩子起来吃奶,但孩子睡得很沉,被吵醒一定会很不愉快,所以我就想如何使他快乐地起床,经过我的观察发现,父母当时的情绪如果是急切的、有压迫性的,孩子也会感到不安,所以我决定在他一睁眼时,就让他看到我的笑脸,我会抱着他去玩玩偶,抓他的手让他去拍一拍,跟他说话,使他了解这个仪式表示要起床了,要知道跟人家问好。所以营造好的起床气氛很重要。另外,挑选保姆也是重要的,要了解保姆会不会笑,是不是愁眉苦脸,这样才不会将负面情绪带给孩子。
传播快乐情绪
大人的笑容对孩子是一个最好的示范作用,您的管教态度也关系到他的顺从与否,例如孩子讨厌洗脸,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绪带给他,你可以边洗自己的脸边哼着歌,让孩子觉得洗脸是件愉快的事,之后问他要不要洗,让他产生期待的心理,进而喜欢这件事。这个过程好像在玩,但也做到了常规该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学些卡通的话与幻想,让孩子感染到您快乐的情绪。
当父母觉得做这件事是快乐时,您的孩子必然也会快乐;如果您觉得不快乐,孩子也会觉得不快乐,这就是没有用对心、使对力。孩子在快乐的经验中可以奠定良好的情绪及性格的基础,并且得成功的快乐。三岁前的教育取决于父母去观察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到处去听信别人怎么说,只要那个方法是可以带来快乐,那就是可行的;如果您会觉得困扰,那个方法就不要用,因为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应专注与用心
专注与用心是最好的教养方法。还有我的孩子不到一岁就不用尿布,前提是要训练他大小便,但我又担心强迫他,所以我就问她如何训练。原来是保姆每次带他去厕所,都会在一旁放......余下全文>>
八: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是在不断发展的。一般说来,从出生到成熟期间,心理的发展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混沌到分化的上升过程。而从成熟到衰老期间,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健全到衰减,从灵活到呆板,从清晰到朦胧的下降过程。儿童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这种上升有如我们爬楼梯一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不断升高,构成了有阶段的连续过程。以儿童的思维发展为例:婴儿总是在抓握、拍打、摇晃玩具的过程中认识玩具的。如果不让他进行这些动作,他就不可能认识事物。我们把这种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称之为动作思维。幼儿则能记住玩具的形象,把外形相似或颜色相同的东西归为一类。我们称之为形象思维。小学生开始能运用语词概念归纳出一类东西的重要属性,初步达到了抽象思维水平(尽管这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水平的儿童能用语词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正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出现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后一阶段的出现又包含着前一阶段的特性。例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的出现为抽象思维做好了准备,而抽象思维出现后,仍保留着前两种思维的能力。这就是一系列有阶段的连续发展。当然,心理发展是逐渐变化的,并不真的像楼梯的台阶那样简单机械、整齐划一。心理发展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有量的差异(如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快慢),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区别(表现为能解决不同水平的问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倒退的。一个儿童不可能从动作思维水平跳过形象思维而直接进入抽象思维水平,也不可能先发展抽象思维,然后再依次倒退着发展。
认识“心理具有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把教育工作做得更科学、更有效。
参考资料:www.pep.com.cn/200406/ca441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