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一: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800字左右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800字左右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余下全文>>

二:春节习俗调查报告200字

我的家乡春节的风俗很多,不信你看——

一到春节,男女老少就都穿着漂亮的新衣,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迎接着新年的到来。每家每户都张贴着红红的对联和年画。到处都敲锣打鼓。小朋友们都去拜年、送贺卡。到了夜晚,处处张灯结彩。有名的店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什么走马灯、官灯、冰灯、纱灯……各式各样。一旁,鞭炮声、擦炮声,响个不停,火箭炮、烟花,火光冲天。出门在外的人,必宁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呢!

怎么样,我家乡春节的风俗多吧,你想到我的家乡来过年吗?

三:写一篇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在春节期间,我国每个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庆祝,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了解这丰富多采,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

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地点:家中及周边

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老人

调查方式:询问并记录

调查结果: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扫尘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恶行。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爷敬香,供上甜品。举行过祭灶后,便要扫尘,新春扫尘其用意是要把“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三十 贴门神贴春联 贴福字 贴窗花 贴年画 守岁年 吃饺子 放爆竹 给压岁钱

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过年都有贴门神春联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旁,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春联原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大红纸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绿黄三色。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饺子则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在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时吃。当新年钟声敲响时,整个中华大地上爆竹声震响天宇。下面就是给压岁钱,这可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了。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拜年 聚财 春节早晨,开门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

拜年的形式

一是走亲戚的拜访。初一必须到长辈家,须带礼物。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两句就要告辞。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一年来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机买些礼物。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见面彼此说:“恭禧发财”

另外 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为元宵馅之一。鳌山灯杆、火树银花,这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张灯放火、观灯游赏是元宵主要的节俗活动。元宵节真是中国的狂欢节

过了正月十五,这一年的春节算是结束了...余下全文>>

四:全国各地春节习俗,写一篇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流传至今,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加快,过年方式也不再单一,而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针对现今人们的过年方式,我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过年的杂志,阅读报纸,上网浏览,了解现今人们的过年方式是怎样的。

2、通过实地采访、调查,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百姓是怎样过年的。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各种民间传统过年风俗。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我采访了十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调查数据如下:

1、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9人(90%)

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过。1人(10%)

2、除夕夜会看央视春晚。8人(80%)

除夕夜不会看央视春晚。2人(20%)

3、年夜饭在家吃,家里人做。9人(90%)

年夜饭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订餐送到家里。1人(10%)

4、家里还完整地保留着“守岁”、“接财神”、“送灶神”等过年风俗。

1人(10%)

家里还保留着部分过年风俗。8人(80%)

家里基本上不怎么重视过年风俗。1人(10%)

四、结论

1、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春节活动仍然没有很大的变化。团聚依旧是春节时期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一部分,这说明在人们心目中,过年所代表的“团圆”、与亲人团聚的传统意义仍没有变,春节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作用和神圣的价值没有变。除夕夜看央视春晚,已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习惯,甚至成为传统,但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快,人们对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时代在变迁,可除夕之夜吃年夜饭的传统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除夕之夜,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吃饭,这是多么惬意、温暖的事啊!

2、通过阅读报刊、上网浏览等方式,我整理出以下几条老百姓过年方式逐渐多元化的原因:

①在大环境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改革开放不仅鼓了人们的腰包,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口味。

②经过改革开放的人们也成为了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解放的人们也逐渐打破一些旧俗,为春节活动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③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上的稳定,文化上的繁荣,都对春节活动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过年丰富多彩的活动又从何谈起?过年方式多元化其实也就是国家稳定发展的表现,也只有国家的稳定发展才有现在以及将来丰富多彩的过年方式。

3、各地的过年方式五花八门,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民间传统的过年风俗。

守岁: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畅饮。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

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拜年: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4、传统过年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中华民族化不掉的根。就让我们把传统的过年风俗继续发扬下去。...余下全文>>

五:关于春节红包现象的调查报告2500字 如图要求 100分

一、研究目的:

1.了解压岁钱的含义及历史文化;

2.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同学们是如何使用压岁钱的;

3.培养我们的节约意识,提高理财能力。

二、研究内容:

1.上网查资料,搞清压岁钱的含义;

2.压岁钱,同学们是如何花的,搞清他们的消费内容;

3.针对部分同学乱花现象,提出整改措施。

三、研究过程:

1.利用电脑上网查资料搞清压岁钱的含义及历史文化。2.初中学生春节期间压岁钱消费情况,我们从以下这几方面进行了调查

(1)买游戏卡,去网吧上网。

(2)买一些时髦的衣服,整天往商店跑。

(3)整天在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些食品店跑。

(4)用来买一些学习用具:书,其余的给父母。

(5)都存入银行,留着以后备用。

(6)用于交费。

(7)捐给希望工程。

四、从调查情况得出的结论:

(1)压岁钱总数多的达2000元以上,少的只有100元不到,数目差距很大;

(2)买游戏卡,去网吧上网的同学,占了总数的17.5%。

(3)买一些时髦的衣服,整天往商店跑的人第三多,占了总人数的20.6%。

(4)整天在肯德基、来必堡和麦当劳这些食品店跑的同学数量不太多,占了总数的5.4%。 (5)用压岁钱买一些学习用具、书,其余的给妈妈的同学人数较多,占了总数的38%。

(6)把所有的压岁钱,都存入银行,留着以后备用,只有总数的18%。

(7)用于交费的占27.5%, 买零食的占13%。

(8)把钱捐给希望工程的占总数的10%

五、针对以上部分同学乱花钱的情况,我们提出以下措施:

1.交学费,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2、订购报刊、书籍、学习资料,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3、购买学习用品,为上学打基础;

4、办理保险;

5、献爱心、捐给希望工程;

6、参加储蓄;

7、给长辈或老人赠送礼物;

六、感想与体会: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压岁钱也越来越多,正因为钱的数目越来越大我们为大家提几个建议:用压岁钱要见机行事,有需要的时候用,将亲人的祝福留下,应该用的时候用,不能乱用,也不要乱借给别人,因为这是亲人给你的祝福,所存的钱不是在急需的时候不要拿出来,可以在以后用。同时也可用压岁钱来帮助特别爱学习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这样有了压岁钱又能合理进行安排,那么我们的春节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我对湖州部分孩子的压岁钱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调查发现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孩子压岁钱的金额与年龄呈反比:小学生的压岁钱普遍在2000-5000元之间,初中生的压岁钱数额则在2000元左右,相对年纪最长的高中生,压岁钱则通常在1000-2000元之间。

那么,怎么使用这笔压岁钱呢?我在这个假期里利用点点滴滴的机会对压岁钱的不同使用方式进行了记录,整理后如下:

一日上午,邻居家的男孩孙浩早早就起了床,她给我打电话,他要与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去吃肯德基,然后逛逛商场和书店,并说对压岁钱要充分发挥一下作用,大甩压岁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肯德基快餐店看到,顾客多为中学生,他们议论着即将进口的美食。在肯德基店,3个十二三岁的女孩点了近200元的汉堡鸡翅等食品,付款时,一位女孩从口袋中拿出2张崭新的百元大钞付款。其阔绰让一位老者发出感叹:“现在的小孩太会花钱了,花200元眼睛都不眨一下。”

招数一、交学费。(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培养自立精神和家庭责任感)

招数二、献爱心。(拿出一部分来帮助其他贫困孩子,又能助人为乐)

招数三、表孝心......余下全文>>

六: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的自我评价100字

调查任务:调查春节的什么

调查目的:关于春节调查的收获

调查人员:谁?

期限:写上时间

评价:自己对这次调查的看法,有什么启发,叙述一下就行。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