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5分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余下全文>>

二:记承天寺夜游句子的划分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2011-05-09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余下全文>>

三:记承天寺夜游节奏划分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2011-05-09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余下全文>>

四: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梗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五: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详细讲解 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3至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厂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二、方言文阅读(10分)

3.2分 A

4.3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分 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 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