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有哪些关键要领
课堂观察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评价方式的改变,对教师的课堂观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观察技能实施要点,有目的地进行技能的系统培训是当务之急。固然,老教师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自我摸索获得此项技能,但耗时费力,颇有损失。利用微格教学方法进行此项技能培训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技能的摄像反馈可得较为显著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活动做出调控。首先是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教学进程中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当然,教师观察不是无的放矢,要会拟订从简单到复杂的观察计划,逐步做到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观察。目的性要求是:看什么,为什么看,怎样看,教师要心中有数,观察本身不是目的,观察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交往。计划性就是事先设置一定的观察点,何时何地观察何事何人,要做统筹安排,不要随心所欲。选择性的要求是: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对象,掌握良好的观察时机和选择便于观察的位置,突出所需观察的对象。
二:如何在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观察技术应用
今天聆听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玉东教授的《课例研究中的课堂观察技术应用》视频讲座,杨玉东研究员从应用课堂观察技术于日常教研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们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杨玉东教授从观点、理论和方法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比较,辅以丰富的案例说明,信息量大,专业水平高,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校本教研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启示作用,使我获益匪浅。
一、对照课例研究的方法,发现了过去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正如杨玉东老师讲的过去的听评课只是凭经验找出这节课的优点、缺点,不能做到用更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一节课,而且由于过去的评课活动面向全体教师,课非常多评完了就完了,很少能再进行一步地研究改进,因此使得这样的听评课活动起到的作用不大。而真正的一节课例研究是要经过反复实践,讨论,思考,反思,从中才能找到问题所在,并真正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 对照具体案例的分析,学到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
课堂观察中记录、诊断、评价的技巧。
杨教授是从三个方面一一给我们提问并解释的:
如何从课堂里收集和记录信息?
如何从学科内容角度做诊断?
如何从学生学习角度做评价?
三:课堂观察有哪些基本要求
课堂观察有哪些基本要求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回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先说说教学目标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一般都会考虑几点:
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呈现方式)
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里就有一个疑惑,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明确吗?一种反对的观点认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通常都是类似的,比如情感与价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只是根据学生年级段的不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学目标不需要每节课呈现。有些优秀的教师还特别提倡“剥笋式”的课堂,他们期望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学生会豁然开朗,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原来是这个。我个人比较赞同另一种观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尤其是象我们的学生,至少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至于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1、上课直接告知学生(板书、ppt、口述);2、可以在课的尾声让学生归纳提炼教学目标;3、让学生上课伊始先讨论,从而引出教学目标;4、让学生在自学时根据师生共用讲稿来预习。
而这里的第四种呈现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学校现在在做的,在学案中已经给学生列出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学生也是按照这个既定的目标来预习的,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也有各种变通,可能就是把前三种呈现方式结合着用的。我认为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确,而且十分必要。记得我们金校长在执教《石壕吏》一课时,就是让学生先讨论学习这样的课文该学些什么,进而引出教学目标,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学会如何把握这类文章的学习目标。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余下全文>>
四:课堂观察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和意义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纪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课堂观察有何意义? 课堂观察的起点与归宿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现状:很多老师在听课时不会观察学生的活动,上课教师在学生活动是时行为目的性不明确)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课堂观察赋予备课组、教研组新的意义,教师分工合作成为一个合作体.教师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人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现状:评课时,有的教师只说不好的地方,对好的地方就忽略不说了,这样不利于合作文化的形成) 二、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20 个视角) 1.学生学习: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交流 2.教师教学:关注怎样教的问题.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3.课程性质:关注教育学的内容是什么,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课堂文化: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具有整体性.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上述四个维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成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 (一)学生学习观察点举例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想一下:自己的课堂中有没有经常重复学生的答案,如果经常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会倾听的坏习惯) ●互动: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余下全文>>
五:课堂观察和传统听课的区别
(一)定量与定性两种课堂记录方式
1. 区别:定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定性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
2. 联系:定量的方法在于使研究有理据,通过前后若干次的观察数据的比较,归纳出被观察者教学行为的特点。定性的方法着眼于综合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文化等要素,为被观察者提供全景式的改进性建议。两者相互补充,有助于对教师课堂行为从细节到整体的把握。传统的听评课所做的判断、建议绝大部分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课堂观察强调的一个要义是“拿证据来”
(二)定性的记录方式
1. 描述体系:即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
2. 叙述体系:即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主观评价
3.图式记录:即用位置、环境图等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
4.技术纪录:使用录音、录像等电子设备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六:数学课堂观察方法,从"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学得如何"四个视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察,即日常的观察(有意无意)。课堂观察是在一般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运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教师进行日常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