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邻居事迹材料范文

一:安金磊的主要事迹

1993—2000年,从河北衡水农校毕业, 在国营农场工作,从1995年开始不用除草剂、化肥、农药,进行生态有机农业实践。2000,辞去国营农场工作,回村承包50亩农田进行生态有机农业实践。全国各地许多人到该小型农场参观学习,感化了很多人。安 金磊系河北省枣强县马屯镇东紫龙村村民。他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已被化学物质污染得病入膏肓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之,他种庄稼既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 也不使用转基因种子,而是使用传统的普通农家肥和自己培育的种子,结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造了一个现代农业的神话。他在自家耕作的50亩庄稼地里参透了 自然,弄清了天人合一和与环境共生存同毁灭的自然命题。  15年前安金磊走出农校到农场做技术员,第一次接触农药时,深感其气味难闻。一次,听一人讲其子吃了几个西瓜后即呋喃丹中毒,高烧不退,把中考都耽误了。从此,他就立志要做拒绝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第一人。  1997年,农场改制解体,安金磊回到家乡,以50元/亩的价格承包了村子边缘的40亩荒废的偏远薄地,当时别人仅愿出2元/亩,最高者也仅出6元/亩。  华北地区农业向来以种植棉粮为主体,而安金磊却别开生面,他把承包的40亩地分成多块,种上了不同的庄稼。同时,他的种植方法也异于常人:既不除草,也不用化肥、农药等含化学成分的物质,而是以日常积攒的粪肥和杂草秸杆的浸泡堆积肥即传统的农家有机肥为肥料。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安 金磊认为,土地本是一个天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和微生物等等。这个系统越丰富就越稳定。草是庄稼的好邻居,它既能使农田丰收却减少 劳动之苦,而且还能解除植物的多种疾病。用农药是图一时之快,虽然把害虫除掉了,但同时也把一些对庄稼有益的虫子杀死了。比如蚯蚓———防止土地板结的天 然卫士,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蚯蚓使土壤的松软程度远胜过机械深耕,而且蚯蚓的排泄物对土壤有肥沃作用;有点生物知识的人都知道,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中的 有害物质会随空气和水乃至食物链四处蔓延,  从而使破坏面越来越大,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最终威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目前的生态系统为何遭到破坏就与这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还与工业生产的“三废”等有关。  为 了给麻雀提供食物,安家专门种了一亩的稷子。起初,麻雀来食者寥寥,渐渐地就达上万只,令人称奇的是麻雀只吃预备的稷子和棉田里的椿象、蚜虫等害虫,根本 不去碰周围别的庄稼。为了不伤害蛾子和蚜虫,安家把玉米和芝麻种植在棉田的边缘,安金磊说:“蛾子更喜欢玉米,有了玉米就不去棉花上了,蚜虫不喜欢芝麻的 味道,会远远地躲开,这样棉花就沾光了”。为了给土地减轻负担,安家的土地实行轮番休息,今年这片,明年那片,休息的土地什么都不种,任其荒草丛生。安全 磊认为,土地是有语言的,我们需要融入进去才能读懂它。土地像人一样,它们也是需要休息的,只有休息好了,才能让它们为我们长久地供给。  “万事开 头难。”由于安金磊是种植自己培育的种子和使用传统农家有机肥种庄稼,所以刚开始其产量并不高,但几年后,土地恢复了天然的生命力,安家的庄稼就明显比别 人家的都要好。玉米虽小,但颗粒饱满而坚硬,而用化肥的地里长出的玉米颗粒都很干瘪;棉花个头不大,可纤维明显比别人家的长。2004年华北地区大面积发 生枯黄萎病,绝收的棉农大有人在,有三四成收成即是幸运,可安家的棉花虽然也受到了些影响,但仍然保持着最合适的含水量,亩产达200公斤。2006年初 秋,正值棉花收获时节,但连续两个月的伏旱使棉花严重干渴,成片死亡,但安家的......余下全文>>

二:历届中国骄傲人物及事迹

目前,历时5个月的2007年《中国骄傲》“感恩英雄、寻找英雄”活动即将进入尾声,颁奖晚会将在11月6日下午录制,11月9日18:45——21:00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播出。届时2007年“中国骄傲”获奖人物也将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在八个危机事件当中挺身而出的十几位平民英雄将在本次活动中最终赢得2007“中国骄傲”的称号。他们中间有七岁的孩子,也有七十多岁的瘫痪老人,有农民工,也有武警战士,他们是:

1在一次车祸现场,面对液化气瓶即将爆炸的危险挺身而出勇救被困司机的三位过路人——颜昊、颜旻、常胜。

2在一次居民区火灾中救出两个被困孩子,全身烧伤面积达80%的好邻居——徐义胜。

3为营救被风暴潮围困的出租车司机而失去两名战友的威海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

4为营救落水游客母子而牺牲的公安边防战士——李小化,在死后他依然保持着救人时托举的姿势。

5为营救被困八十米高塔上的群众而以身赴险挑战生命极限的消防战士——孙军、李正卫。

6在洪水到来之前亲自挨家挨户撤离村民不幸被泥石流夺去生命的好乡长——牛江涛。

7在广东佛山九江大桥坍塌事件中截车救人两位老人——王文田、谢凤运。

8在洪灾中成功自救、共创奇迹的七十多岁瘫痪老人和四位不到十岁的孩子。

《中国骄傲》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今年的《中国骄傲》在保持“发掘2007年度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而无私付出的人;弘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基本定位的同时,做了大胆的创新。节目整体设计由过去重点强调单个专题片的感人故事,转换为对后继事件的关注,通过褒扬全社会对救援者行为的回报,来充分展现和谐社会的和谐音符,同时更加注重晚会现场信息量的加大,加强现场情绪的表达。

参考资料:society.people.com.cn/GB/97739/6510506.html

三:谁知道周炳文烈士的事迹

周征夫:身患重病坚持斗争

www.jj.js.cn ? 2005-6-13 发布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周征夫(1907~1947),革命烈士,原名周炳文,靖江生祠镇一新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周岁丧母,童年时备受继母歧视,饱尝生活的艰辛。民国8年(1919年)于生祠小学毕业后,给靖城周姓人家为嗣子。不久,就读南通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先在生祠堂小学执教,后任长安区保安殿小学校长。抗战爆发后,自办老坝小学,以向青少年灌输爱国思想。

民国28年下半年,周与何一环、张渤如等人参加了“抗日国民精神动员委员会”工作队。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县党部书记长盛仁东奔走于苏皖,购买枪支,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在此期间,他接触了一些共产党的干部,逐步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抗日救国,解放穷绩人民的救星,遂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民国29年10月,周赴东台参加苏北临时参政会工作。不久回到靖江,是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认真阅读革命书籍,刻苦学习革命理论,进一步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民国30年1月,任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4月任五区区长。民国32年1月任太和区区长。在领导太和区群众开展“二五减租”时,周既注意发动群众,又能很好地掌握斗争策略。针对减租减息运动开展得不够彻底,一些地主依仗敌伪势力,对部分农民进行秘密倒租的情况,周一到太和,就向地主宣布:“如果发现谁再秘密倒租,政府坚决予以严惩。”并规定农民交租,地主必须打收条。从而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顽固地主的气焰,保障了太和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

周不但自己献身革命,还动员其堂弟周博文和堂妹周爱芳等走上了革命道路。民国34年9月,靖城第一次解放后,周任城区区长。由于解放前日伪的统治,居民深受其害,生活普遍困苦。周请示县政府,调拨4万余斤大米,赈济城市贫民。为防冒领,周亲自逐街逐户进行调查,登记核实。刚解放的靖城,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周在区委领导下,从抓恢复生产入手,在城区建立了工会、商会、妇女会、街道委员会等群众组织,使因战争而处于瘫痪的电厂重新发电,保证了裕纶纱厂的两班制生产。他还亲自搜集王希三、郭锦文的罪行材料,上报县政府,使这两个罪大恶极的汉奸得到严惩。

民国35年1月,国民党侵占靖城。9月,周任县委联络部部长,开展敌工工作。是年冬,斗争形势日趋紧张,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和县独立团主力分批向分区北线转移。周患有严重肺病,组织上多次劝他撤离,他认为自己是联络部长,熟悉敌我情况,形势愈是严峻,愈是应该留下来坚持斗争。翌年春,形势进一步恶化,周和贾成、祝自荣等才不得不最后撤出靖江。行前,他将仅有的毛衣和用以滋补身体的冰糖分赠战友,作好牺牲的准备。3月15日,部队撤至如皋黄家市时,遭国民党军队包围,突围中部队被打散。周与其他两人隐蔽在附近的老百姓家中。敌人全面搜索,为免使群众受害,他们继续突围。过河时,周因腿部受伤而被俘。敌人将他带回据点,施以种种酷刑,要他供出靖江的党组织情况,他咬紧牙关,只字不吐。敌人又以高官相诱,他更不为之所动。敌人无奈,将他打得奄奄一息,投入粪池,复土活埋。

来源:靖江县志 作者:金智办 编辑:韩彩霞

参考资料:......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