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点的歇后语

一:有特色的歇后语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智多星----------无用。(吴用)。

飞机的尾巴——翘得高

形容人很骄傲,自以为了不起。

飞机上吹喇叭——空响(想)

“响”和“想”谐音。指没有根据,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飞机上挂暖瓶——水瓶(平)高

暖瓶:水瓶。“瓶”和“平”谐音。指能力强,达到的程度高。

飞机上聊天——空谈

喻只说不做或发表不合实际的言论。

飞机上张网——捕风捉影

喻说话、做事只凭借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来进行推论或叮事。

肥皂泡——吹得再大也得破

破:指破裂,也指破灭。喻说大话会不攻自破。

二: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谚语、歇后语。

歇后语 :

八十岁学吹打——上气不接下气

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半夜三更放大炮—— 一鸣惊人

抱住木炭亲嘴——碰一鼻子黑

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染坊的常客--好色之徒

汽车坏了方向盘--横冲直撞

穷寡妇赶集——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耗子掉水缸——时髦(湿毛)

韩湘子吹笛——不同凡响

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事(屎)也是事(屎)

黄狗头上出角——尽出洋(羊)相

黄鼠狼觅食——见机(鸡)行事

谚语 :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三:求有特色歇后语或谚语,谢谢

杭州 谚语:西湖里挖月亮——枉费心机;白娘子遇许仙——两相情愿;白娘子哭断桥——怀念旧情;梁山伯遇祝英台——前世一劫 湖北浠水及周边地区 八十岁的婆婆穿红裙____落得个远望. 棒槌挑田螺丝____越挑越咎(音jiu 缩的意思). 穿蓑衣打火__惹火上身. 穿夏布裤子烘火__你知我见. 裁缝打剪子__试一烙铁. 床脚里架碓__不中. 豆腐渣掉进泔水缸里__润散了(特高兴). 戴斗笠坐首席__霸占一方. 戴斗笠打迸(音beng 亲嘴之意)__差一大筒(截). 爹爹(公公)给媳妇(儿媳妇)揩屁股__不晓得哪是哪. 顶着石臼玩把戏__累死了还不好看. 擀面棍吹火__一窍不通. 狗婆子剁了尾巴__献宝. 狗子坐轿__不服人抬. 狗子过门__嘴向前. 狗子戴金铃__有钱的畜牲. 火宕里烧粑__有主儿. 烘炉钵里洗澡__浴(雄)起来了. 黄泥巴糊了裤子裆__不是屎也是屎. 和尚讨亲__念过了声. 聋子的耳朵__摆设. 聋子卖蛋__一八八的来. 聋子打泼了哑巴的油__(有理无理)说不清楚. 麻雀跳进糠箩筐里__白喜一场. 麻雀想吃艾鹅(大雁)肉__不自量力. 麻雀吃蚕豆__嘴巴不跟屁股打商量. 马吃石灰__落得个白嘴. 毛狗(黄鼠狼)不吃鸡__有点呲(吓)人. 娘儿(母女)俩个比么事__差不多. 两个哑巴一头睡__好得没话说. 南天门打伞__一路的神仙. 癞痢当和尚__瞄全了. 癞蛤蟆贡(祭)祖人__活佛事. 妮姑赶和尚__越赶越远. 缺子碗装浆粑__自个儿流. 牵牛上皂角树__难上难. 强盗日(养)出贼来了__一代不如一代. 茄子藤上结豇豆__怪种. 肉包子打狗__有去无回. 水牛占猪窝__大的好做. 睡猪槽盖棉絮__一面发烧. 刷子掉了毛__有板眼. 脱裤子打会(集资的形式)__出L就(资本). 铁匠的女儿嫁石匠__硬碰硬. 免儿剥皮__倒霸强. 歪嘴大娘吹喇叭__邪气. 王二麻子照镜子__个人观点. 王二麻子上讲台__群众观点. 王道士拿邪__越拿越邪. 乌龟吃亮目虫(萤火虫儿)__自己心里明白. 乌龟吊颈__摆壳(阔). 瞎子磨刀__快了. 瞎子穿靴__乱捅(踩). 斜视眼画行(hang)儿__歪到王家碓屋了 鸭子头上长包__鹅鹅(讹诈)式. 中药铺的甘草__作冷作热. 拽子(一手有残疾)上树__巴(爬)不得. 拽子挖藕__下独(毒)手.

四: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熟语谚语歇后语和一些特色短文如:幽默故事古今笑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余下全文>>

五:歇后语有什么特点作用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