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

一:如何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1、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节

2、以讲座形式加入心理辅导3、座谈会或邮件形式接收学生心理易出现的问题

4、多沟通、勤辅导强化学生自身耐挫能力

二:如何进行心理干预。,

只有到是比较严重的情况,才使用干预。

1、成立心理干预小组,制定心理干预工作制度。

成立心理干预领导小组和以心理老师和心理援助志愿者为主的工作小组。制定《学校心理干预方案》、《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心理健康档案与信息反馈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有力保障了整个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

2、在灾区学生到校当天,面对全体以心理讲座形式进行第一次心理干预。

主要是讲解地震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是否是正常的震后心理反应,应该如何对待,怎样才能减缓心理创伤等,以此保证学生能尽可能以平和的心态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3、开展心理调查和测评,了解灾区同学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评估。

4、建立心理档案,确定不同层次心理干预人群,建立心理状况信息反馈制度。

通过心理调查和心理测评,锁定了不同层次的干预人群,并初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建立心理档案,我们初步确定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干预人群。

5、开展教职工心理干预知识全员培训

一,还组织教职工培训,专门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缓解学生情绪,积极面对生活。

6、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系统心理干预。

根据课程安排,每个班每周有两节心理辅导课,并由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授课。

7、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提高心理干预针对性。

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开展个别心理干预:面对面的个别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

8、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知识的宣传

除了通过讲座、心理辅导课的形式让同学了解灾后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还通过编印、分发小册子《心理自助》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9、开展“手拉手我们是一家”心理援助志愿者爱心活动

组织志愿者开展了“手拉手我们是一家”心理援助志愿爱心活动。与灾区同学积极进行心灵沟通,为他们更好的学习、生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针对不同的心理援助人群,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活动。

(2)为送去同龄人的祝福和爱心礼物。

(3)和一起过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中宣泄情绪。

10、以同学为主体,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

“同辈”辅导本来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并做简单培训,通过心理委员的工作,及时反馈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并力所能及的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营造一个团结、温馨的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心理干预效果。

三:学生情感问题及心理干预日志

当然要换,他不爱你,你单方面的付出是没有用的,时间长了他会认为这是你理所应当做的,把你的付出不放在心上也降低了你自己的价值 当然要换,他不爱你,你单方面的付出是没有用的,时间长了他会认为这是你理所应当做的,把你的付出不放在心上也降低了你自己的价值

四:如何在师生互动中更好培养学生的情感问题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而课堂教学更是集中体现教与学的价值阵地,在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更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尊重教育的风采,学生尊重学习的良好品质。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师生互动也可理解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 学习品质,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有着重要意义。

在以前的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偏差主要表现为:

1、形式过于单调,师生间的机械互动多,生生间互动少。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少见。

2、师生互动多是认知互动,很少有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缺少思想和心灵的深层互动。

3、师生互动作用失衡,教师多是以课堂的主宰者出现,学生的思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控制,属于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很少有师生及生生的多边型互动,整个课堂教学缺少生命活力。

因此,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探求产生课堂互动低效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最佳对策,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为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做好准备。我认为构建有效师生互动方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

我们大力提倡课题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组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已成为师生是否能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师生建立平等关系

师生建立平等关系就是要消除老师高高在上的尊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要成为可敬的人,而且更应是一个可亲的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我们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有自尊、与教师平等的人,然后把他们看做是一个需要教师去关爱和爱护的孩子。其次要求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品质,要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朋友。具体在教学中课题组教师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的:①、平易近人,消除恐惧。②、平等相处,缩短距离。③、相互尊重,成为朋友。只有在教学中师生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中的一些难题就迎刃而解,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3、创建宽松、民主、和谐 课堂氛围

在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沟通平台的基础上,我们努力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师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保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建适合学生参与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充分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我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教具、语言的激励等多种方......余下全文>>

五: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方法与策略的讲座简报怎么写

(一)理论依据

1、行为矫正理论

行为矫正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初,至60年代开始得以应用并迅速发展。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 经典条件反射论、操作操作条件反射论、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80年代以后,行为矫正的发展更为迅速,表现在不仅出版的许多有关儿童行为矫正的新杂志,还召开了各种行为治疗的 学术会议。据统计,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行为矫正的研究报告成为心理学者用来处理儿童和成人行为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例如 ,在美国 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有关心理社会研究的论文中,约有70%属于行为矫正,同时约有59%的临床心理学家采用行为矫正来处理儿童行为问题。

目前行为矫正具体方法的种类繁多,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客观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技术。但我们限于条件无法照搬照抄行为矫正的方法来 治疗小学生的多动性行为问题。我们课题组想借助行为矫正的理论探索与教育相结合的能有效改变或消除学生多动行为的策略,故我们提出本课题。

2、感觉统合理论

1972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yresA.J.首次提出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ny),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从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使了体和谐有效地动作。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个体就不能顺应环境,更无法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这种状态称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常有的现象有: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或做作业磨蹭、动作不协调、脾气暴躁、攻击性强、喜欢招惹别人等。感觉统合训练目前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相当普及,在我国亦逐步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课题组想运用感觉统合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教育和训练学生多动性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

3、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外形、体内机能、神经系统等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处于学习适应、学习交往、学习合作的重要阶段。我们的教育训练尊重每一个学生,着重开发这些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各方面能得到生动、活泼、和谐的发展,协调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人格,培养一代新人,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抓手。

1、 学生身心发展理论

人的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当前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物质生活的优裕,造成了孩子自主意识差,依赖别人,在挫折面前悲悲切切,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的现象,加上家长与孩子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心灵沟通,采用不当的教育对策,加重了学生学习心理的障碍,使得学生与老师,孩子与家长处在对立的紧张的关系中,他们在期望家长“理解”的同时,却很少能理解师长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其中心理素质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中介层面,因此,我们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研究学生的各种行为,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途径。

(二)实践意义

有多动性行为问题的学生上课坐不住、动作不停、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跑进跑出、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切橡皮丢人、撕纸头、拉同学头发…… 他们好像一架上足了发条的机器,片刻不停地动来动去,给家长、老师和学校带来无尽的苦恼。家长老师都急切地盼望能有良策来改变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他们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正常学习,应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产评述

我们课题组搜索了有关网站,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儿童多动行为的问题非常......余下全文>>

六:心理应急干预人员的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大力加强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订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

第二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各自小组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书记任组长,主管学生德育和心理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德育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班主任等。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工作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

第四条:各年级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年级分管主任负责,全体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应积极协助班主任、年级分管主任抓好年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第三章 干预对象及早期评估

第五条: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为关注与干预的对象。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或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

第六条: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

2.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

3.存在诸如情感问题、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

4.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5.性格有明显缺陷者;

6.长期有睡眠障碍者;

7.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8.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

9.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

10、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第七条: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第四章 预防教育

第八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各年级、德育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出现危机的前兆,对出现危机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第九条: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生涯规划等问题等开展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优......余下全文>>

七:心理学中干预试验是什么,有哪些有名的干预试验? 10分

这本书里面的研究都是最最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可以看看。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

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斯配里)

大脑左半球“擅长”于语言、写作、数字运算、阅读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右半球则在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优势。斯配里切除胼胝体,做了关于割裂脑的研究。大脑右半球能以一种非语言的方式理解语言。正常人左右半球的联系也不完全充分。比如形成某种情绪的信息,没有以语言的方式存储起来,大脑左半球就不可能提取它。结果就可能是你感到伤心,却说不清原因。

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罗森茨维格)

皮层是大脑对经验做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经验使大脑皮层迅速地增重。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鲍查德和莱肯)

通过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研究发现,他们不仅在外表上极为相似,其基本心里和人格也惊人地一致

4.小心视崖!(吉布森和沃克)

两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知觉深度,大多数动物出生就具有这种功能。作者得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如果通过尝试错误学习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

5.所见即所学(科林•特恩布尔)

感觉是通过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知觉是我们处理大量感觉信息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使用得最频繁的知觉策略叫“图形-背景策略”(天生)。我们还使用“知觉恒常性”(经验)。“大小恒常性”通过原始森林人对开阔平原的看法得出,是习得的。

6.REM睡眠,即快速眼动睡眠(阿瑟瑞斯基)

通过剥夺被试做梦的机会,发现:剥夺做梦,被试做梦的数量和REM时间都有所增加,以补偿被剥夺的梦,称为“REM反弹”。使用酒精制品或某些药物会抑制睡眠使人保持在NREM睡眠。一旦停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应会妨碍他们的睡眠,特别是嗜酒成瘾的人,这种反弹可能会导致幻觉出现。

7.梦,并不浪漫(霍布森和麦卡利)

作者认为梦是在REM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理由在于梦的时间是固定的等。这是一种自我的内部激活,当它到达了脑的更高级的认知结构,人就试图从中寻找意义。大脑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来与脑干激活所产生的信息资料相匹配。我们会忘记梦,是因为在REM睡眠阶段,大脑中某种将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受到了抑制。

8.催眠(斯潘诺斯)

作者认为所谓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都在人正常的自主能力范围之内。被催眠的被试会产生某种期望。大多数行为科学家认为,人不可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被催眠。

9.条件反射(巴普洛夫,他本人是由生理科学转向心理学的)

通过狗在各种条件下唾液的分泌情况,发现中性刺激是如何变成条件刺激,同时产生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支撑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

10.情绪化的小阿尔伯特(华生和雷诺)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通过外在的不同的环境和情景刺激而产生的。华生指出,情绪反应是我们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小阿尔博特的恐惧产生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

11.迷信行为(斯金纳,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者)

他认为所有的行为,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可以由它产生的环境后果来解释。即你的行为的产生的后果(好结果)使你在类似的情况下会重复这种行为。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坏结果),你将很少重复这一行为。行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被称为“强化”和“惩罚”他设计的斯金纳箱得到了六只迷信的鸽子。

12.攻击行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奠基人)

通过波比娃娃研究榜样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不需其他强化物,就习得暴力行为。......余下全文>>

八:怎样利用网络干预中职学生的叛逆心理

浅谈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对策

(2013-03-17 22:33:16)

转载▼

摘要: 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困惑和矛盾的状态。家庭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青少年的叛逆是令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和束手无策的问题。本文对叛逆心理的成因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及危害,对如何消除叛逆心理进行了探讨,简单介绍了几种与叛逆期的中学生的沟通技巧, 力图帮助中学生快乐地度过美好的青春期。

关键词:叛逆心理;叛逆行为;因素;青少年教育

一、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1.主观因素

该时期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识无意识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对老师一些正常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2.客观因素

⑴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而某些家长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

⑵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2)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3)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一点小错揪着不放,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背离并反其道而行之。

⑶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⑷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和电脑网络进入家庭,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余下全文>>

九: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是什么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