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健康、中学生、 互动
【】题目:互动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
【】前言: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要性
【】正文:(1)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2)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3)互动方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4)互动方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5)互动方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结论:互动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突出的是受教育者的参与性、有效性;......
二: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题的论文
浅析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背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和可行性,找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旨在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践,有效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丞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与年龄教育相符等等。
近年来,心理健康普遍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产生的。心理健康教 育被认为是人们对传统心理咨询感到不满之后,力求改革、提高的产物。西方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提高治疗,忽视了发展;只为少数产生了问题的学生服务,却忽视了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之后去补救,却不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西方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进行比较,学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认为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安排心理辅导活动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无法取代的。而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容易混淆,在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我们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出。因此,对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还要根据我国国情与教育实践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向学校的传统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21世纪的社会更需要心理健全的人,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教师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或者在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是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指导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余下全文>>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的3000字左右论文
当前在全国乃至全省、我们中山市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全市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在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风气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与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委、市科协及市中山日报社等部门紧密配合,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扩大影响。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于我市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市教育局和市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一起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和教科部门还组织各学校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2.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
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余下全文>>
四:心理健康伴我行论文800字
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摘要】心理素质与大学生的发展密切联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大学教育中日渐重要,作用突显。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从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急迫性出发,突显辅导员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待心理健康教育态度的重要性,并对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进行分析,指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见诸报端的屡见不鲜,大学生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引导。校园中已暴露的由心理原因引发的行为问题不时发生,给学生、家庭和学校带来很多不良影响,阻碍了学生成才,顺利走向社会;不利于家庭幸福,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出了难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迫在眉睫。 一、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主要由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心理活动的开展、个案咨询与团体辅导等。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老师少,心理健康宣传力度有限,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不够,使得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往往采取自己消化或者找要好的同学帮助解决,通过这些渠道不能解决的,也很少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转而采取逃避或压抑的办法,甚至极端的解决方式,酿成悲剧。 辅导员接触学生最为频繁,与班干部的联系密切,能够在第一时间充分的掌握学生情况。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与态度,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同时,辅导员还可以结合自身对学校生活的感悟与体验,对学生在校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预期,能够做到早预防、早干预。面对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难点问题,则可以主动联系学校心理机构提供专业帮助,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干预快速反应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将极大的增强心理工作的针对性,形成上下通达、反应迅速的有效工作方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二、辅导员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参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最基层的队伍,是教育管理最直接的实施者。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到高校稳定大局。在最初的人才甄选过程中,就应当注重对应聘辅导员的心理测评,不仅可以提高辅导员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认识,帮助其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同时也强化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其在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 辅导员的积极心态、良好的个性特征及正向的情绪情感将直接影响师生关系。辅导员所展示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形象对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这种积极的影响将在实际的日常管理中得到体现,有利于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有利于构建和谐、顺畅的沟通平台。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仅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是不够的,高校还需要帮助辅导员提升心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壮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拓宽心理干预领域。 高校还应重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知识储备直接影响其与学生的沟通的顺畅性,是有利于情感交流的。辅导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访谈技术,如:专注与倾听技术、情感反映技术、同理心技术、具体化技术、探问技术等。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不仅是辅导员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所必需的,同时,还为辅导员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与......余下全文>>
五:中学生身体心理健康论文 105分
中学生身体心理健康论文
当今的中国,高新技术在加速发展,经济体制在逐步转换,人们不仅要承受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社会竞争的日益频繁与激烈,而且时刻要感受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以及越来越大的充满诱惑与控制力的物质利益,这既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也对人的封闭和稳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素质提出了挑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自然地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验课题组的专家、学者对万名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后发现,约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
还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学习压力感:学生基础差,在学习中又不刻苦不求上进的同学,面对成绩好的同学日益拉开的距离,时时感到有巨大的压力感。
2、抑郁焦虑:经常为一些小事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表现为悲伤、孤独、颓废、悲观、恐惧、紧张、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遇到提问、考试、比赛等心理表现异常。
3、敌对、攻击:听不进教师的正确批评,甚至采取相抵触的行为,不遵守校纪校规,故意破坏公物,和同学之间关系也很紧张。
4、自卑:由于学习成绩差或由于家庭环境差或由于自身因素差,做任何事业都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总低人一等,什么事都干不好,害怕同学取笑自己,害怕教师瞧不起自己。
5、嫉妒: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心生怨恨,对别人的长处进行挖苦讽刺。
6、任性:在家里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惯了,在班子也就表现为想怎样就怎样,常无缘无故地大吵大闹,常有干危险事和做蠢事的冲动。
以上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外乎三个方面:1、生理的原因;2、心理原因;3、环境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有文章分析,这里笔者不展开。那么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呢?美国心理学家赫威斯列举了10项心理成熟的标准,这里罗列出来供青年学生们参考:
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在内。
贰、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的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在知识、观念等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8、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9、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二)身体健康问题
据说,某重点中学在2001年招飞工作中,整个高三年级报名的男生中,视力基本合格的只有9人,这9个人到武汉去复试时,仅有一个同学视力合格。另据调查显示:某班在期末体育成绩考核中,居于C、D等的竟然有35人之多,占全班60人的一半以上。以上情况说明,当今中学生身体健康问题堪忧。虽然当今社会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独生子女不缺吃不缺穿,但由于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过重,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少了,整天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即使有三操(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体育课、课外活动,也不见得真正落到了实处。
中学生身体健康有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1、视力严重下降。这个问题在中国非常严重,不仅是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视力普遍严重下降。
2、抵抗一般性疾病差。由于身体素质差,在春、冬季,学生中患感冒和一般性传染病的很多。......余下全文>>
六:写一篇初中女生心理健康读后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余下全文>>
七:需要一篇3000字左右的论文,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谢谢!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余下全文>>
八:如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不同的语言、行动,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写人第一宝典就是描写。人物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第一、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九:心理与健康论文 5分
心理课主要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实际需要来设计的,能满足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需求,调适不良心理。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心理课的设计承认并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心理课不主张教师千篇一律,不主张照本宣科,设计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初一年级进行了认识新环境、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人际关系等辅导;在初二年级进行了以叮习辅导、人际交往、情绪为重点的辅导;在初三年级进行了考试辅导、价值观、职业选择等辅导。而且即使对同一年级授课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对集体责任感较差的班我进行了“团结就是力量”的辅导,对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的班进行了“走近教师,体验教师”的辅导┄┄这样根据学生的总体发展特点和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辅导,既有针对性,又有侧重点,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满足了学生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很受学生的欢迎。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探索外物的需要做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奋发的学习,广泛的猎取知识,所以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心理课是以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为主的一种课堂形式,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所以心理课上如果能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法,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全身心的去感悟去体验。
我在授课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实话实说”、绘画、游戏、行为训练、讲故事、实验、辩论等多种活动方法,还使用了小黑板、挂图、VCD、录音机、道具、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感官的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参与的兴趣,并丰富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理念的认同。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人的心理素质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学生身心发展都不够成熟,他们是以个体实践经验的形式来逐步实现社会化。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可以补充他们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体验,从而促进内化。比如我在开学初利用《实话实说》的形式使同学们在短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利用“背靠背运球游戏”使同学们在小组对抗赛中深刻体会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能够比较容易的放松自己,在课堂上放弃戒备的心理,轻松的面对课堂。在轻松中获取体验,体验更加深刻,丰富,持久。
积极的教学环境指良好的课堂气氛,它是教学的软环境。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和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都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心理教师在课上注重了平等和尊重的原则,和学生平等交往,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些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好感与信任,创设了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心理教师善于接纳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即使是对问题学生也注意维护他们的尊严,以包容、宽容之心对待,不责备学生,并设法使学生之间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相互接纳,这样心理课上就形成了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接纳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了一种安全、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从而使每个学生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形象,使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