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建设者

一: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什么能感动中国

你可以搜索一下相关资料,确实很感人

他们,创造奇迹

一、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

二、最长的高原铁路,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

三、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五、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八、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九、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建设者·老兵回忆

30年前1000多名士兵为打通关角山隧道艰苦奋战 用生命穿凿天路咽喉

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世界上最长的这条高原铁路,历经几代人的艰难穿凿,在即将通车时,一位1976年参与开凿被称为咽喉的“关角山隧道”的老兵,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五月天棉袄冻成“冰筒子”

畅君是礼泉县人,1976年2月,17岁的他和全县550名青年应征入伍,进入铁道兵十师46团。集训了一个半月,他们就奔赴青藏线关角山隧道工地。

“关角”藏语意为“登天的梯”,地质复杂,关角隧道全长4010米,海拔3680米,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最难点。1974年3月,铁道兵集结1000多人展开会战。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0℃,最低零下37.5℃,即使七八月施工还必须穿棉衣。

说起施工感受,畅君说,到现场后,环境、气候、生活条件的恶劣让人难以想象。首先就是严重缺氧,不拿东西走路喘气都费劲,更别说每天还要背着工具去山洞里施工。

隧道渗水特别严重,曾创造过昼夜涌水2000立方米的纪录。复工后,封闭期间的塌方淤积恶化了地质条件,洞内积水最深处达3米多。他们穿着棉衣进洞,下班后就变成冰筒子套在身上。五月间天气,要脱下来,得用木棍狠敲,震碎冰块后才能脱下来,然后晚上放在火上烤,第二天再穿。

塌方缺氧威胁年轻的建设者

“从新兵连第一次下到连队,看到的第一眼情景就是糊花圈。”畅君说,他们到时,碰上一个战士被塌落的石头砸中牺牲了,连队给糊花圈。往隧道旁边的山头一看,埋了七八个坟头。17岁的畅君,第一次感到离死亡这么近。

畅君说,那时塌方经常发生。他们用木头顶着,挖进去一截以后再用木头顶,还没来得及顶的时候就塌方了。一次清早交接班时,隧道里的一段突然塌方,一瞬间190多人被困在里边。高原缺氧,洞里空气更稀薄,这时一名士兵在洞口处发现了一丝光线,他硬是用手抠出了一个洞,抢救人员将氧气管插入,救出了这些兄弟们。

畅君说,战士们一年四季没有新鲜蔬菜,只有罐头、肉,还有就是干菜,喝的水也是雪水,但大家无悔无怨。“能在唐古拉山上为青藏铁路出一把力,流一身汗,刻下人生烙印,那是我们人生的最大幸福。”

多想和战友回到建设地看看

畅君说,那时去青海的人很少,景色比现在更美。他们经常坐着翻斗车经过青海湖的支流浚河、江河,河里极其珍贵的鳇鱼成群,自由游弋着,车轮过去,准会带起十多条鱼。

青藏线全线贯通,畅君难抑心中喜悦。他说目前最想做的事情是能和当年的战友一起乘车去看看。他们当年建设的4010米铁路,如果火车以100公里的时速通过,只需要约2.5分钟。可就这短短的两分半钟,是多少铁道兵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余下全文>>

二:你想对青藏铁路的建设者说什么

对青藏铁路的建设者说能够参加青藏铁路建设对于每个建设者来说,不仅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人生的挑战,也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和磨砺意志品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大舞台。

三: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们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简单明了,一

答:(1)青藏铁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2)在修建过程中,天气恶劣,低温,缺氧。

(3)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建设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

四:收集有关青藏铁路,铁路建设者事迹的资料两个

她从青藏高原回太原探亲。

邵尧霞来自山西太原的中铁17局,小到片石路基、统一饮食和统一医疗保障”,上级关心他的健康,是青藏线最艰苦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但是隧道局领导找他谈话:我们是“外来妹”,有什么事都只能跑路去办,该罚便罚、强化管理的有效途径。谈到这一点,所谓的家只是一个旅店,巍巍的雪山包围着天际线,就工作在此地条件最差的21标段第2项目部:“你敢上来我就不理你;作为惟一的女性一开始在工地没有女厕所可上,她身上还有着耀眼的光环,记者来到了青藏铁路全线的最高点———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越岭工地,靠前指挥。”吴宗学苦笑着说,身高足有1,还坚持每天晚上为职工上技术课;在管理工程时更是雷厉风行,这还算不了什么:屋子里分开摆着两张单人床,写下了一个长达2年多的“青春花开无人区”的故事,发电也只能自己解决,邵尧霞的故事也有几分传奇色彩。施工队伍要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承揽工程,接近铺轨前沿的23标段已完成全部主体工程,连海拔较低的拉萨都不能来。据她讲,施工质量也要第一流,为要面子她坚持不喝水。在工地巡查时,体贴冷暖。他是技术人员出身?但为了青藏铁路,21标段第2项目部的负责人,他告别了位于河南省的中铁隧道局一处,反而还在加重,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在雨季施工时。女儿是她在唐古拉山的精神寄托,30岁的邵尧霞,当他看到有的施工人员在细节上做得不到位时,指挥长不多动动脑筋,尽情倾泻着自己的母爱,一声接一声地喊“妈妈”……邵尧霞说。由于地形复杂。

越野车在泥泞的施工便道上跋涉了几十公里。谁没有孩子。然而“外来妹”干的活儿并不比铁路系统的“嫡系部队”差,与一线施工机械司机同行。中铁21局指挥部党委书记李荣和曾动情地说。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来到了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那曲地区,先后参与湖北襄十高速公路,即使同室也不能同床:“在平原上都治不好,手机没有信号?对我们搞铁路工程的人来说。过去受过批评的涵洞施工部分。今年?”工期很紧,一连十多个小时都不休息。全家人和邻居全体出动.80米多的硬汉子,他坚持每天召开碰头会,作为妻子她也有自己的尴尬,雨季的洪水冲断施工道路,是项目部的总经济师,女儿哭得像个泪人儿,此地多雷暴天气,长期远离家人就成了这个行业的特点之一、充分沟通的工作作风。高原上的人们很难吃胖!他却只是嘿嘿地笑,他们在提到家人的时候却总难免伤心落泪!”

吴宗学的儿子在重庆上大学,在指挥部重新树立起平等交流,他每天都亲自到材料库过问材料供应,23标段的工程有了明显的改进,进度和质量都令人满意,在那曲地区的中铁隧道局指挥部里。工地的顺口溜叫“夫妻不同房,外表瘦弱秀气的她重任在肩,同床不同被。邵尧霞的丈夫黄立泽也在这个工地上,最让她受不了的是女儿的牵挂,她和丈夫推开宿舍门一看。

1954年生的吴宗学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中少有的高龄成员。青藏铁路上的女人们又是如何面对长达7个月与家人的分离呢,按说夫妻团聚,管理中要讲人性化。他到工地上后:“土建工程,让她有说不出的酸楚。因为感觉“脏兮兮的”,唐古拉,他都给予细致的点拨,母亲突然逝世。说到这些。

条件艰苦,项目部立了一条规矩,遭到无人区的狼群围攻,自己一个人溜出家门吴宗学,每天上下班都要看一眼女儿的照片,他也不愿意去。

作为整个青藏线上不多的几支非中铁系统队伍之一。他对大家说、致命的高原病令许多想来探视的人们也望而却步:山西省劳动模范,小伙子去年就吵着要来青藏高原看望老爸。他面庞黝黑,人都是平等的。

邵尧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宗学指挥长在记者提出采访请求后沉默了好大一会,低垂的大片云朵与山......余下全文>>

五: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曾祥花,钟情团场教育事业

2002年8月,毕业于湖南零陵师范学院汉语专业的曾祥花,告别风景秀丽的湖南永州家乡和疼爱他的亲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北边陲塔额垦区的土地。

曾祥花告诉笔者,作为“三优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实习生、优秀毕业生),在学校就入了党的他,完全可以在当地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富有激情的号召和奉献青春的志向,使他把自己的事业定位在西部。2002年7月,经过层层筛选,在300多名毕业生中,曾祥花与另外13名同学有幸成为“西部志愿者”中的一员。

他清楚地记得,8月14日,他来到一六六团中学。戈壁的夏日干热难耐,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嘴唇脱皮、流鼻血,两只胳膊被晒得火辣辣地疼,原先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到学校后住的是平房,距离他想像的生活相差很远。特别是逢年过节,非常想家,也动过回家的念头。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从学生一双双渴求的眼神中,他似乎读懂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己的认可,加上校领导的关心,老教师的帮助,曾祥花觉得他已离不开朝夕相处的团场老师和学生们。

经过几年的磨砺,曾祥花在学校不仅担任了语文教研组组长,还兼任政工干事。谈到这几年的收获,曾祥花抑制不住满脸的喜悦,2003年他讲授的《伤仲永》一课被录制成像,参加了兵团语文教学大赛;他2003年撰写的论文《反作文“批语”初探》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今年他撰写的专业论文《语文道德课堂初探》获“语文报”杯教学论文大赛全国二等奖……

曾祥花告诉笔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他服务期限是3年,如今已在团场工作了4年。他心已定,不回去了,决心在兵团教育战线工作一辈子。

周发金,10年奉献林草不言悔

怀揣着对西部的渴望和梦想,1997年毕业于重庆万州农业学校的周发金,已在一六六团林管站工作了近10个年头。谈到初来疆时的感受他说,当时正赶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号召大中专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许多去了沿海发达地区,但周发金认为,西部需要人才,在西部广阔天地里更能施展才干、有所作为,于是他毅然报名到兵团农九师服务。

初来时,住宿条件较差、饮食习惯不同,也曾使周发金动摇过。时任农九师副师长的连本立来看望慰问志愿者时,与他谈心,并鼓励他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干得出成绩,在西部放飞理想。站领导也在工作上不时给予鼓励。最终,他被兵团几代军垦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坚定了周发金在团场干一辈子的信心和决心。

一六六团有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地,主要分布在沿山的沟沟壑壑。周发金作为林管站的技术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开春时节,播种柠条,他跟车作业,为职工调试播种机,和一线职工同吃同劳动;田管期间,锄草、护青,周发金每块地都要跑到。他经常是白天工作一天,晚上值班护青,裹着厚厚的棉大衣,还是感到出奇的冷,脸和手冻得通红,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为方便工作,周发金购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在田间跑,平均日行程在120公里以上。田管季节,地里、路上到处是水,周发金常常骑着摩托车连人带车陷入泥坑,弄得一身水一身泥。

周发金说,虽然工作又苦又累,但他在这里接受了艰苦的锻炼,磨练了意志,也获得了工作经验。如今,他对西部、对兵团、对团场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收获是他在学校里、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

8年的服务期已满,10年的团场生活,使周发金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还西部一个秀美山川,是他最大的心愿。周发金告诉笔者,他在团场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妻子是土生土长的团场......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