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植物器官是怎样连接的
科学概念
● 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过程与方法
●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
【养成教育训练点】
养成认真观察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二:《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单元教学设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三:小学三年上册环境教案《绿色植物用处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描述绿色植物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是“能量转化器”。(重点)
② 明确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空
气净化器”。(重、难点)
③ 描述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重、难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挖掘本节课的情感点,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动画、“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动态模式图、自然界中水循环路线示意图、大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录像等。
学生查阅“温室效应”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说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2、写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设计意图】复习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应式,体会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维持碳—氧平衡。复习蒸腾作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植物的蒸腾可以促进水由陆地到大气的水的循环。这样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这两张图片,比较造成这两种不同景象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生1:左面这幅图,大量的植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里的环
境优美,空气清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活力。
生2:右面这幅图,由于植被的破坏,形成了沙尘暴,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和生产。
生3: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师: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到底起到哪些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设计意图】教师展示图片,创设两个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意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三、引导探究、层层推进
师:请同学们依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说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生1:物质的转变,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2:能量的转变,把光能转化成储存在有机物体内的化学能。
师:观察下图,结合教材65页第一自然段,思考生物圈中能量是怎样转化和利用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动画。然后教师出示下面问题:
(1)分别说出狼、兔、蘑菇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2)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哪种生物?
(3)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和能量是怎么获得的?
(4)在生物圈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什么?
(5)动物和腐生生物所需要的能量能不能直接从太阳获得?谁在这些生物与太阳能之
间起到一个纽带和转化作用?如果有一天没有了绿色植物,生物圈会怎样?
(6)通过以上问题分析: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逐个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
生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生2:绿色植物为生物圈的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3: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师:绿色植物对整个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
【设计意图】为了便于理解生物圈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利用过程,教师在课本问题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变动,使问题变的简单易懂,轻松突破难点。
过渡: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日常生活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图片。并呈现下面的资料:一个人一天平均吸入25千克的空气(约含5千克的氧气)消耗......余下全文>>
四:人教版地衣植物门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 感受兔妈妈与小兔子间浓浓的情意。
2、发展扩散性思维,尝试以具体的动作、语言来表达情感。
3、感悟真挚深切的“爱”,勇敢表达出来。能感受父母长辈的爱,懂得感恩。
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故事配乐;大海、柳树、月亮星星、围巾等图片;合肥字卡。
五: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堂实录
一、感知黄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段录像,你们想看么?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段录像。同时请大家边看边想:“看了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我听了录像中的音乐,知道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黄河颂》,再加上我看到录像中的场景,我想那条河流是黄河。
生:我以前看过黄河最险要的地方,壶口瀑布的录像,我判断刚才录像中那震撼人心,飞泻之下的就是壶口瀑布。因此,我也知道了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在中国的河流中,只有黄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水的颜色是黄的,所以我看到录像中湍急的水流是黄的,就知道这条河一定是黄河。
生:我看到录像中的河水具有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呼啸而去,我就感到这一定是黄河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黄河才具有这种雄浑的气势,正如李白诗中写的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刚才,我看到河道有宽有窄,看到岸边的黄土高原想到两岸的百姓,想到了黄河所蕴含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的场景,使学生看到黄河既有奔腾而来,咆哮而去,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平静、宽广的胸怀,听着《黄河魂》动人心魄的旋律,感知黄河,认识黄河。使学生初步体会黄河的雄壮气势,联想到黄河精神。)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的确是黄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黄河,感受黄河,进一步的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
二、自读自悟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然后想一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思考问题。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一定了解了许多内容。谁先说说?
生:我查字典知道“忧患”是担心,灾难的意思。课文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是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时刻担心的灾难。
生:从课文中我知道,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现在变成了一条祸河。
生:我还知道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带来的灾害,正在想办法治理黄河。
生: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早在大禹治水时,人们就开始治理黄河,过去的人们谈黄变色,黄河留给人们的是血,是泪。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才有了“黄河宁,天下平”的说法。
师:你们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在了解课文的同时遇到问题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通过电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什么说它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随机板书)
生:我想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黄河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我想了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黄河的?
生:黄河给两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怎么还能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生:我想了解除了科学家提到的治理黄河的办法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看一看,有没有相似的问题?
生: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第三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可以归纳为“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河”?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下面让我们再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了解文章,遇到了困难,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学习。
(让学生质疑问难,......余下全文>>
六:亲亲们 帮忙弄下初中生物教案啊!实在不会。急急急。。。。。。不行给点意见也行。
广东省生物联赛试题汇编——生物与细胞
【知识纲要】
1、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动物细胞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植物细胞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燃烧后的灰烬、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产生氧。
※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植物还有叶绿体。
4、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 不同生物的染色体形态、数量完全不同,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5、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6、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7、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8、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 草履虫的结构:纤毛——运动、表膜——呼吸、收集管和收缩泡——排泄、胞肛——排遗、
口沟——取食、食物泡——消化食物、细胞核——遗传物质。
9、病毒
※ 结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 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 所有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一旦离开寄主,通常会变成结晶体。所以病毒只有寄生这一种营养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是复制。病毒靠自身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进行增殖,可见病毒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余下全文>>
七:藻类多细胞体名词解释
藻类多细胞体:是指含有藻红素的一门藻类植物,属于多细胞、真核细胞的生物。藻类植物不具有根茎叶构造,但比任何植物所能生存的深度都深。
八: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
一、精心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巨大的推动力。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积极、振奋,更主动积极地去领会知识和探索生物奥秘。“玩” 是儿童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初中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比如我在讲解七年级下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教版)这一节课时,先让学生预习几分钟,然后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一个学生做模板,另外一个学生照着学生身体在黑板上画像;紧接着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填充呼吸道和肺这几个结构;其他学生可以根据书上内容在、上黑板来进行完善该图,最后请七个学生(分别扮演呼吸道和肺)上台进行表演,要求表演出自己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发生病变身体有哪些异常表现等等。其他学生看到这样的表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只是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不仅仅是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许多伟大的学者都认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策略主要是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给予机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表明观点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应加以引导,给学生反思和修正的机会。比如我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我首先跟学生播放《小鸟给人算命》视频,学生很兴奋因为这样事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小鸟能算命,是闹剧,骗局?”这样可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明确探究目的,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无论是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资料等多种探究形式,必须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课中讲解探究的步骤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这节课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在认真讲解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操作,去领悟。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才能根据已有的东西去实践。“探究”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教材在设计这类活动时,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为学生发挥富于个性的创造力留出了空间,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加以引导。以“探究”为例,第一册教材首先安排让学生了解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每一个步骤都有比较具体的指导,并且对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安排让学生设计探究过程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的活动。这对探究本册后面《种子的萌发》条件起到铺垫作用,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全过程设计的探究。与后几册相比,第一册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性较强,各种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水平要求较低。后续几册教材则加大了学生的自主性,许多“探究”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计划,对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加强操作实践,让......余下全文>>
九: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感知黄河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段录像,你们想看么? 生:想。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段录像。同时请大家边看边想:“看了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件) 生:我听了录像中的音乐,知道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曲子是《黄河颂》,再加上我看到录像中的场景,我想那条河流是黄河。 生:我以前看过黄河最险要的地方??壶口瀑布的录像,我判断刚才录像中那震撼人心,飞泻之下的就是壶口瀑布。因此,我也知道了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在中国的河流中,只有黄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水的颜色是黄的,所以我看到录像中湍急的水流是黄的,就知道这条河一定是黄河。 生:我看到录像中的河水具有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呼啸而去,我就感到这一定是黄河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黄河才具有这种雄浑的气势,正如李白诗中写的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刚才,我看到河道有宽有窄,看到岸边的黄土高原想到两岸的百姓,想到了黄河所蕴含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一代又一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上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的场景,使学生看到黄河既有奔腾而来,咆哮而去,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平静、宽广的胸怀,听着《黄河魂》动人心魄的旋律,感知黄河,认识黄河。使学生初步体会黄河的雄壮气势,联想到黄河精神。)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的确是黄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黄河,感受黄河,进一步的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板书) 二、自读自悟 师:下面请大家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然后想一想“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思考问题。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一定了解了许多内容。谁先说说? 生:我查字典知道“忧患”是担心,灾难的意思。课文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是说黄河成了中华民族时刻担心的灾难。 生:从课文中我知道,黄河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现在变成了一条祸河。 生:我还知道人们已经认识到黄河带来的灾害,正在想办法治理黄河。 生: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早在大禹治水时,人们就开始治理黄河,过去的人们谈黄变色,黄河留给人们的是血,是泪。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才有了“黄河宁,天下平”的说法。 师:你们了解了这么多内容,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在了解课文的同时遇到问题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老师通过电脑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什么说它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师随机板书) 生:我想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黄河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我想了解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黄河的? 生:黄河给两岸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怎么还能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生:我想了解除了文中科学家提到的治理黄河的办法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方法?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请大家看一看,有没有相似的问题? 生: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第三个问题和第五个问题可以归纳为“我们应该怎样治理黄河”?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下面让我们再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了解文章,遇到了困难,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学习。 (让学生质疑问难,自......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