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心干涸阅读答案 当一双脚站在干涸
《湖心干涸》
熊红久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皑皑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卷起的漫漫沙尘。
②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影,是渔舟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这其实是一个很残酷的过程,就像目睹着重病的亲人,在你面前一点点憔悴、枯萎,而后,死去,却无可奈何。这种对忍耐力和意志力的摧残,让我时常想起艾比湖青年时期的样子,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焦灼的情绪,稍稍感受到些水分的浸润。湖有着一千两百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几十万只野鸭飞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都勾起了我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感到撕心裂肺的悲怆。
③水量的急剧减少,植物的大片枯亡,预示着湖的衰竭、消弭,直至死亡,就像把生命置于炉火之上。是什么让一个湖在仅仅几十年的时光里就迅速萎缩掉了三分之二?如果有一天,湖成为了教科书上的标本,谁来为这场生态灾难埋单?
④在荒蛮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就像沙漠中盛开的一朵鲜花,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⑤二十年前,这里有着一望无际、绵延至广的芦苇荡,清风拂过,苇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一域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鹤、斑头雁,甩出一片卵石,惊飞百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复落水中。湖面极宽,即使远眺,也不见对岸。靠近水边的沙滩,赤脚而过,有温润细砂与脚趾婆娑,舒适而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⑥但眼前的残败让人恍如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四百八十多万吨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并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⑦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⑧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痛苦,一个个湖泊从地面上消失,阅读它们的名字,就像检阅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消失的,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在新疆,死亡是一个干燥的词。那些湖,最终熬干了眼泪,死成了一个名字,一段历史。
⑨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赞美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我情不自禁地低下头,想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来。
⑩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⑾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带它们回到曾经的天堂。 (选自2015年第5期《散文》)
1.与二十年前相比,今天的艾比湖为什么让作者“心痛”?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1)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 ......余下全文>>
二:《泪水擦干之后》 阅读答案
妹啊,要你姐做题的话得发来原文和问题的说
三:阅读短文选班干部我竟然流下眼泪是因为什么
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
每日把老师讲的内容学扎实,在晚自习的时候不仅要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有时间还可以买些课外书以及课外资料,在晚自习的时候看一看,做一做。题目不能精挑简单的做,要挑战一些难度,考试时如果带附加题也许可以得分。要复习语文,就要把课文的中心思想记住,最好把文章背下,还要多读作文书,有助于作文提高。要复习英语,就要牢记单词,读懂语法。有足够多的时间时,最好看看英语作文。要复习数学,掌握好公式,多做应用题,不会的想方设法弄懂,正如老师所讲,要做一题会一类题,最好做一题会出一题,只要达到这种程度,数学应该就能拿高分。理科要弄懂公式,记好笔记。文科要多记多背多积累,这里有些老套复习方式,但他们也是有用的。
一定要树立奋斗目标
比如我在下次月考的目标就是继续保持班级第一,进入年级前5。
给同学们的一点建议
不要认为自己不行,自己是可以的,要有自信,但不能自负。有了计划和奋斗目标,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佐以持之以恒的毅力,相信:努力与毅力能凝聚实力,实力加自信一定会成功!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即将来临的段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