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散现象 微课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准备: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但是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分子体积很小。
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高倍的显微镜来观察,这确实是个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想一想,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我们很快就可以闻到香味。为什么人能够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是不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课学习
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1. 扩散现象
播放视频:扩散现象
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在花园里闻到花香。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周围的很多物质都有扩散现象。
继续播放视频:扩散现象
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 1 mm 深。
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继续播放视频:扩散现象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想想议议
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余下全文>>
二:如何写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理论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了解扩散现象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
教学难点
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具
广口瓶、玻璃片、二氧化氮气体、量筒、清水和硫酸铜溶液、分子内聚力演示器、钩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章中的滚摆实验说明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大家也看到了滚摆上升的高度一次比一次小,最终停下来。滚摆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一个乒乓球在地面上往返跳,最终停下来,乒乓球原来具有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一粒飞行的子弹具有动能,子弹打中物体后留在物体内,子弹原有的机械能哪里去了?
这些物体的机械能没有了,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枣内能。
内能,顾名思义,这种能一定在物的内部。所以我们先学习物质内部的结构。
(二)分子动理论
1.我们在化学课中已经学过,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很小,用肉眼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分子小到什么程度,通过以下的数据可以说明。一克的水中含有大约3×1022个水分子;体积是1厘米3的空气中大约有207×1019个分子;如果把分子看作球形,一般的分子的直径是百亿分之几米,即把百亿个分子一个挨一个的排成一队,才只有几米长。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分子是非常小的,而组成物质的分子数目的非常多的。这就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一个要点: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的数目非常之大,体积非常之小,这就为我们直接研究大量分子的状态带来了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实验间接地窥探到物质内部分子的情况。
(1)实验:气体的扩散。(边讲述、边实验)这个广口瓶中充满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片盖住。上面用一个充满空气的广口瓶口向下放在玻璃片上,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现在把两个瓶口之间的玻璃片抽出,注意观察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后再回答)
我们发现下面的瓶子中气体的红棕色变浅,上面的瓶子中气体的颜色也渐渐变成了浅的红棕色。直到两个瓶子中的气体颜色均匀了为止。
装有空气的瓶子中颜色变深,说明二氧化氮气体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而空气的一部分分子运动到下面的瓶子中去了。最后两种气体均匀地混在一起。像这样,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有力地说明了气体的分子是不停地运动。
(2)实验:液体的扩散(边演示、边讲述)。不仅气体能发生扩散现象,液体也能发生扩散,只是比气体扩散的慢很多。量筒中装硫酸铜溶液,上面装有一半清水,水的密度小,在上面。二者之间的界限很清晰。我们盖上盖子,过几天再来观察液体的扩散现象。
液体的扩散现象说明了液体分子是不停地运动。
(3)固体也能发生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要点。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现象不仅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也说明物体中分子之间有孔隙;才能使其他物体的分子“有孔可入”、“有缝可钻”。
分子之间有间隙,为什么不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说明。
(1)实验:铅块分子间的吸引力(边演示、边讲述)。这是两个铅块,我们用小刀把它们的表面切平、切干净,然后用力把铅压紧。松开手后两个铅块结合在一起,在铅块下挂一个钩码也不能把它们拉开。
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着吸引力。但是这种引力只有在分子间距离很近时才明显,这就是实验前必须把铅块表面切平的道理。
(2)分子之间有引力,......余下全文>>
三: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课 题:3-1 设计的一般过程(技术与设计1) 开课人:宁海中学黄敏 地 点:河西金陵中学 年 级:高一(8 ) 一、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3)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己参与设计,逐步培养在设计活动中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工作程序的积极态度,明确一个好的方案需要经历反复测试和优化 3、教学重点 设计过程中的环节之一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4、教学难点 制定设计方案过程的设计分析与方案构思; 四、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辅助教学网站进行自主探究,拓展思维,利用网站中的信息提交功能,实时反馈、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合作探究----交流评价-----总结提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新课 引入 n 展示一组学生设计作品的图片,提出问题:这组图片中的共同点? n 播放录像,教师说明反映的设计作品测试不是一次性成功,表明是设计一个不断检测优化的过程。 u 观看图片,回答问题,了解设计产品需要用到的材料和设计的创新 u 观看录像,了解设计是一个不断检测优化的过程。 提出问题 明确本节内容:设计的一般过程 提出要求:分组学习,教师说明 n 辅助学习网站的地址, n 电子课本的下载方法 提出问题:设计的一般过程有哪些步骤? 展示学生提交的设计的一般过程,并加以点评 小组学习,了解设计。。 u 通过学习,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写出设计的一般过程,并提交 u 对照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以制作便携小凳为例展开(展示已经做好的小凳模型), 2、展示瓦楞纸与硬纸板,插接方法等 小组自学 交流 评价 1、在学习网站上将便携小凳方案构思 呈现,请小组代表说明思路和理由 2、在网站上进行方案评估、筛选 1、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设计方案,并说明想法 2、在一系列方案中由评估的效果初步选取比较好的方案 明确设计过程中制定设计方案环节的步骤是:(1)收集信息(2)设计分析(3)方案构思 (4)方案呈现(5)方案筛选 理解记忆,分清制定设计方案与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关系,并且结合信息素养的表现理解更好 小结 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制定设计方案的基本步骤 自己总结,并参与电子档案袋中的讨论。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一个三环节六要素的有机整体(如图4-1)。 图4-1教学设计流程图 首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因此,确立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课堂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依靠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媒体。课......余下全文>>
四: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孙燕青)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有明确目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减少、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所以,在实施教学活动前,必须对整个教学进程进行全面周密的策划和精心合理的设计。 教学设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问题;转化到学生的层面,要解决的是“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所以,教学设计既要为教师的教学实施着想,更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以最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归纳起来为以下三个方面: 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即确定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即制定教学策略; 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评价。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三、教学设计的五个层面 1 )课程设计──专业课程整体系统的设计 2 )单元设计──课程下一般分为若干个单元内容,每一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 3 )课次设计──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每次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4 )教学事件设计──对课内某个特定教学目标采取的学习行动过程的设计 5 )学习步骤设计──完成某个教学事件具体步骤的设计四、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关系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 教学设计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的设计。我们过去所写的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且是不全面的。与传统的备课相比,教学设计更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1 .教与学(教师中心,以教代学,强调教的设计 VS 学生中心,以学论教,强调学的设计) 2 .静与动 教案一般课前完成,教案的内容是预设的、静态的,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忠实执行 VS教学设计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关注预设与生成的整合,教学设计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 欣纳意外:好课应是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的课。预设也就是备课时要精心考虑教学环节中的关键点。一节好课不能是预设的演练与再现,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不是好课。 如何将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呢? ( 1 )弹性预设 通俗地说,就是课不要备得太满,要为互动提供一定的、适量的时间和空间,否则一旦出情况就成了赶课。 ( 2 )精心预设 在备课时,要思考情境和问题能够为生成起铺垫、做准备、创条件。 有两位教师讲“文化的多样性”一课,教师都让学生看舞蹈,但提的问题不一样,一位教师问:“咱们班有谁学过舞蹈?你觉得这些舞蹈有什么不同?”一位教师问:“你们喜欢哪种舞蹈?说说你的理由。”大家觉得哪个问题更好?事实证明是第二种。第一位教师问完后,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叫起一个学生回答,学生只能说芭蕾是用脚尖跳,还有同学说,穿的衣服不一样,再说就说不出来了。第二位教师问完后,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从回答中感悟到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色和价值,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应该尊重不同民族的文......余下全文>>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策略有哪些
课 题:3-1 设计的一般过程(技术与设计1)
开课人:宁海中学黄敏 地 点:河西金陵中学 年 级:高一(8 )
一、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
(2)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
(3)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己参与设计,逐步培养在设计活动中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工作程序的积极态度,明确一个好的方案需要经历反复测试和优化
3、教学重点
设计过程中的环节之一 “制定设计方案的步骤”
4、教学难点
制定设计方案过程的设计分析与方案构思;
四、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辅助教学网站进行自主探究,拓展思维,利用网站中的信息提交功能,实时反馈、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合作探究----交流评价-----总结提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新课
引入
n 展示一组学生设计作品的图片,提出问题:这组图片中的共同点?
n 播放录像,教师说明反映的设计作品测试不是一次性成功,表明是设计一个不断检测优化的过程。
u 观看图片,回答问题,了解设计产品需要用到的材料和设计的创新
u 观看录像,了解设计是一个不断检测优化的过程。
提出问题
明确本节内容:设计的一般过程
提出要求:分组学习,教师说明
n 辅助学习网站的地址,
n 电子课本的下载方法
提出问题:设计的一般过程有哪些步骤?
展示学生提交的设计的一般过程,并加以点评
小组学习,了解设计。。
u 通过学习,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写出设计的一般过程,并提交
u 对照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以制作便携小凳为例展开(展示已经做好的小凳模型),
2、展示瓦楞纸与硬纸板,插接方法等
小组自学
交流
评价
1、在学习网站上将便携小凳方案构思
呈现,请小组代表说明思路和理由
2、在网站上进行方案评估、筛选
1、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设计方案,并说明想法
2、在一系列方案中由评估的效果初步选取比较好的方案
明确设计过程中制定设计方案环节的步骤是:(1)收集信息(2)设计分析(3)方案构思
(4)方案呈现(5)方案筛选
理解记忆,分清制定设计方案与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关系,并且结合信息素养的表现理解更好
小结
设计的一般过程及制定设计方案的基本步骤
自己总结,并参与电子档案袋中的讨论。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一个三环节六要素的有机整体(如图4-1)。
图4-1教学设计流程图
首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因此,确立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课堂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依靠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媒体。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则依靠教学的反馈提供翔实的信息,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环节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与教学过程诸......余下全文>>
六:什么是有机物,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围绕有机物的核心原子——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展开逐层剖析,通过系统介绍同分异构现象,使学生明白有机物为什么种类繁多。本节学习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及官能团异构。从复习烷烃的碳链异构开始,延伸出烯烃的碳链异构和官能团(碳碳双键)的位置异构,并以乙醇和二甲醚为例说明官能团异构的涵义。由此 揭示出:同分异构现象是由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并为以后的学习留下思考的空间,即虽然分子式相同,但由于有机化合物中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结构不同),导致其化学性质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这些有机物在人们平常的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也是不相同的,从而体现化学中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参考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
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化学2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
1、了解有机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化学2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了解乙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分子结构
(有机化学基础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知道常见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
(必修2)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成键特征(以甲烷、乙烯等为例,体会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
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3、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知道苯的分子结构
4、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
(选修5)
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必修与必选有机化合物知识点对比
必修
必选
知识点对比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成键特征(以甲烷、乙烯等为例,体会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之间的成键特征)
2、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3、知道甲烷的分子结构,知道乙烯的分子结构,知道苯的分子结构
4、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
1、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知道常见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及特点,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的官能团及其结构特点
2、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这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能根据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⑵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能初步写出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并能初步体会“模型方法”的意义。
⑵在学习同分异构现象过程中,体会物质结构的......余下全文>>
七: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 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有效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呢?一、课前精心设计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在信息迅速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生拉回来“跟着重复”的现象,这都是重视现实起点不够造成的。所以在备课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我认为教师可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清晰的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对学习者起着促进数学学习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加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学习 “起点”。(确定位置,数对 第几组 第几个 排 列) 预测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前调查而获得。课前调查是指在上课前运用访谈或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余下全文>>
八:617普通物理(甲)包括哪些学科
指的是普通物理第一讲《气体分子动理论》 知识目标 1、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2、知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子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 3、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能力目标 通过用微观解释宏观,提出统计规律,渗透统计观点,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气体分子定律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尤其是统计规律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用微观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对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并解释气体的实验定律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总体设计 1、教师应借助物理规律和课件展示,准确讲解,注意启发点拨,以学生自己讨论归纳. 2、学生应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解释现象. 教师通过动画模拟引入微观对宏观的解释、渗透统计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特点,总结统计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法 1、重点:气体压强的产生和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2、难点: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3、疑点 (1)气体分子运动与固体、液体分子运动有什么区别.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4、解决法 用小球模拟分子碰撞器壁,联系实际,从实例出发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机理,并分析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条件允许,可以播放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①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②气体分子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③气体分子运动频繁碰撞 ④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特点及联系实验得出: ①气体分子间距大,作用力小(可认为没有),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态和体积(由容器决定). ②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③速率分布是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