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调查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本篇介绍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既是民间节日,当然除非特别说明,一律都是采用农历纪年。

1.春节

2.路神生日

3.元宵节

4.春龙节 (龙抬头)

5.寒食节

6.清明节

7.立夏节

8.端午节

9.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10火把节

11七夕

12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13地藏节

14中秋节

15重阳节

16祭祖节

17冬节

18阔时节

19腊八节

20小年

21除夕

22回族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早点吃蒸糕、米花,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或饺子,饭后皆出门玩耍。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苗族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五“踩花山”(青苗语称“奥道”),举行隆重文娱活动,称主办人为“尤厚道”。有的过年时用糯米饭喂牛,牛角上贴红纸,拉到井边给牛“照镜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这三天要杀猪祭“门主”,或称祭“火龙猪”,祭时外人和妇女不得参加,汉族人不得偷看。认为祭过“门主”才能得到祖先庇佑,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正月或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即“火神”),以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

路神生日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余下全文>>

二:传统节日调查内容有哪些

除夕晚餐是全家人关上大门围在一张桌子上,叫"吃细饭"。晚辈要向长辈、同辈长者敬酒,长辈则关心地询问各位晚辈一年来的成就、成绩、成长,现场充满和谐幸福。细饭吃完,碗筷收毕方开门迎客。

此时来的客人都是邻里吃过细饭后相互辞旧拜年的人。如果来客见主人家的门还没有打开,尽管看见灯亮着,还有人说话,也是千万敲不得门的。先走其他人家待会再来吧。

三:关于传统节日看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对传统节日认知现状的调查

调查问题:

1、关于“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冲击的感受与看法?

(有,很强烈;. 有,但不强烈; 从来没有; 其他)

2、您是否觉得人们对外来节日的过分重视而影响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是 否)

3、您是否觉得外来节日比传统节日更有趣味?(是 否)

4、您是否觉得年味越来越淡,过春节成了一种形式?场是 有一点 否)

5、如果您觉得年味越来越淡,那么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工作或学习的压力、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人观念上的转变)

6、您过年时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吗?

(全部都做、做了一部分、都没有做)

7、您知道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或故事吗?

(知道得比较清、知道一部分、一无所知)

8、您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吗?

(知道得比较清楚、知道一部分、一无所知)

9、你喜欢过传统节日吗?

(喜欢 不喜欢 无所谓)

10、你觉得传统节日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很大 一般 很小)

11、你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的途径

(书籍,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 听长辈说的 上课听老师讲的或同学讨论听到的)

12、你所了解的外国节日名称

(几乎不了解 2---3个 5个以上)

调查结果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调查显示60%的同学选择;喜欢t;,35%的同学选择“不喜欢”,另有5%的同学选择无所谓.可见,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比较喜欢过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在中学生的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但同时许多同学反映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化,在“为什么不喜欢过传统节日”调查一项中,高达55%的同学反映节目活动单调,38%的同学选择“吃,喝为主没意思”,另有7%的同学选择“太闹了”,反映我们现在的传统节日的缺乏与时具进,缺少更多的时代气息,所以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越来越弱.

2.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你所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调查一项中,有17%对的同学选择基本不了解,而能说出5个以上的仅有13%.与此鲜明对比的是“你所了解的外国节日名称”一项中,仅8%的同学选择了几乎不了解,而选择5各以上的高达31%。中国传统的节日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日渐冷落可见一般。另外在口头调查中还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能准确地回答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的,有的同学甚至将妇女节、儿童节、国庆节、劳动节,这些法定节日说成我国的传统节假日。

3.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的途径,虽然多样,当有效性显然不足,21%的同学选择“听前辈说的”,38% 的同学选择“上课视听老说的或同学讨论时听到的”,41%的同学选择从“网络、书籍、电视等大众媒体”获知,内容零散,分散,既不利于记忆,也不利于兴趣的提高。

4.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68%的同学“有必要保留传统节日”,而22%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保留”,另外的10%的同学选择无所谓。反映传统节日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同,知道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你觉得传统节日的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一项调查中,选择“很小”的占15%,选择“一般”的高达68%,这充分反映了同学们的矛盾心理。

也许这次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未必准确,但应该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现在的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从中不难看出,我国传统节日在中学生中的影响力已经下降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2)反思与建议

我们认为造成中国传......余下全文>>

四:中国传统节日受欢迎的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1 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明扫墓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 “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 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渊源,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 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 “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 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协调外,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 “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正如《易传 ·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在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乐趣,发现真义。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了,唯独亲近自然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

3 贵和尚美

“和 ”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动在头一年进入腊月 (夏历十二月) 就已开始 ,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 “和”与 “合”谐音,饺子的 “饺”与 “交”谐音,“合”与 “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

中国传统节 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对文化同根性的认同。中国有许多俗语,如:“一人有难,众人帮忙”、“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现;海外华侨回......余下全文>>

五: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份调查问卷

1.B

2.B

3.A

4.A

5.ADE毕竟是传统节日,人多,热闹,开心。

7.ABCD

8.C

9.C

10.BC

六:中华传统节日春节知多少的调查结论怎么写

新年要有新希望,就说一下明年的计划好了。

七:传统节日调查文章一篇三百字左右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范文一:

调查对象:军岗村的全部青年。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 你知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很愕然,结果只有23.4%是全部知道的,71%是只是知道部分的传统节日,也就是说一般重大的传统节日都记得,而有5%的人知道几个怎么会只有那么少的人知道全部的传统节日呢?当然,每年都有在节日里面举行什么活动的节日当然知道的人就多,而被冷落的节日呢?特别是只有某些地区才有的节日,那就更少了。但这也不足为奇,毕竟地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但这也是我们中华的文化啊,我们还是的多知道点。

二、 对于传统节日你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过的?其中有32.7%的人会积极地去过自己喜欢的节日,更有56.7%的人是随大流的,因为那是传统节日,祖师爷怎么过,大家现在怎么过,我就怎么过。也有12%的人是不太理会的,特别是外出打工的青年人,怎么过节对他们来说好像意义不大,还是求财要紧。而有8%的人的意见有一点古怪,这里就不多罗列了。从这组数据来看,青少年们对过传统节日的积极性还是不够,有的人还说是别人强迫他过节的,听到这样的言语,可这叫人心疼啊。再究其原因,大部分的人都说没有钱过节,或者是说没有时间过节,有的也说节日都没有气氛,那怎么过啊,更有的人说不知道今天是节日,等到知道的时候节日不过也过了。

三、 过传统节日的时候,你会按照传统的方式去过吗?有41.6%的人是会按足传统节日的方式去过的,他们说这是节日要求他们这样做的。而有36.3%的人认为怎样过都可以,只要是自己高兴就可以了,过节的时候这样的人常常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想一想这节应该怎样过。有22.1%的人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也是过日子而已。年少无忌,习俗也成不了他们的枷锁,看来态度决定了方式。

四、 对过传统节日的意义你了解吗?说了解的人有46%,而一知半解的人占了53%,全然不解的人有1%。既然问到过传统节日的意义了,那当然也得问一下意义是什么?这样一问,有75%的人认为在过传统节日时可以家人团聚,团结亲朋戚友。有4.4的人认为可以品味一下传统文化,体验以下祖国的博大精深,追根索源。有20.6%的人说有东西吃,有假放,可以挣大钱,这就是意义。不过听起来的确很实际。 五、 你更喜欢过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这是一个热点的问题,这些年来,西方文化不断地向我们渗透过来,势犹猛洪,我们的生活有一种被迫融入西方节日的洪流当中,特别是这几年来,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据调查,仅有33%的人是喜欢过传统节日的,就有55%的人更趋于过西方节日,剩余的人就觉得无所谓了,反正一样开心。当问到西方节日受欢迎的原因时,有40%的人认为过西方节日时的娱乐性比较强,这是我们平时无法体会得到的。而有32%的人就觉得过西方节日很新鲜,我们很好奇。剩下28%的人是跟随大流的,周围的人都在过节,你不过节就是比别人out了。而与西方节日相比,75%的人认为传统节日里面多数只有吃的份,玩的很少,没有什么激情,也就是说娱乐性不强吧。25%的人就认为传统节日过于严肃,不合口味。如此看来,传统节日受到青少年的冷落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A、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很少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是以至人到青年都不知道有某个传统节日,想不清过节的那一天到底有什么的特殊意义,也不知道关于这个节日的故事。我也不想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我们的教育上来的,但是事实也似乎如此。即便它不负全责,也是罪责难逃了。要得改变青少年的态度,搞好教育应是当务之急了。小学生不是很喜欢听故事......余下全文>>

八:求调查传统节日与洋节的目的

社会上流传最多的一种说法是:洋节是商家“炒”出来的。不过现在来看,洋节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并不重要,关键是多数人不但认可而且参与其中了。在参与者看来,对洋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一无所知,带给自己的是参与其中的乐趣。像充满浪漫气息的“情人节”,在西方,年轻人是主角,它可能是造就美好姻缘最多的一天。在中国除了青年男女享受温馨时刻,还有许多成家立业的人士携妻带友聚到一起,找个饭店大撮一顿。在这些把情人节“变味儿”的人看来,圣诞节也好,情人节也好,只不过又多了个“朋友聚会,赶个时尚”的借口而已。 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洋节的态度分为 3种:不屑一顾的,多数为年纪大些;等同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多数为年轻人;模棱两可的,中年人占一定比例。一位在教育界工作多年的人士说:“照这样的情形,将来洋节的风头可能会盖过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中国节日,到时候,中国人可能就不会过中国节了。”细想起来,他的担忧有一定的道理,当全球一体化的时刻到来时,西方的节日真的可能会取代中国传统的节日。中国节PK洋节,谁是赢家? “我不反对中国人过洋节,但是应该有一个孰轻孰重。” 有专家指出,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要以一种简单的排它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被掏掉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空壳”。 “我们要重估节日文化中的狂欢意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吴岳添研究员近日撰文指出:“西方人热情奔放的天性,使巴西和柏林等地的狂欢节充满了狂热的情调,其实与神州大地燃遍爆竹烟花的欢乐气氛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据记载,在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花灯 5万盏,花灯式样繁多,还出现了广达 20间、高 150尺的巨型灯楼。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当年中国这种举城欢庆的盛况,恐怕连今天的巴西狂欢节也望尘莫及。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所以才给了洋节“大举入侵”的机会。任何节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独特性。在美国,有万圣节、感恩节等,一年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节日中度过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就“雅”多了,文化底蕴深多了,更少了“疯狂”。这就是许多青年人不注重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原因吧 ! 对于中国节和洋节,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有几个观点: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还能说是一个民族吗;不应将洋节看成是洪水猛兽,类似母亲节这样的外来节日,可以弥补我国传统节日的不足。 (记者潘晓峰) 其实不论中国节还是洋节,只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剂”,内容不是“我过节了”,而是你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过节,是否真正从中体会到了节日的乐趣。虽然过节离不开消费,但是商家推出的节日产品只不过是让人们在过年时多了些选择的空间,主动权还是在自己手中。今年的春节和情人节,外地出现了价格达到 6位数的“年夜饭”和“情人节套餐”,结果无人问津。没有谁因为过了圣诞节就忘记了过春节,也没有谁在母亲节这天忘记给妈妈送上一件小礼物。所以说,中国节和洋节的较量不是以谁的产品价格高来论输赢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之间无所谓谁的风头盖过了谁。

九: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不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反而对

这个问题,我做过市场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赶潮流(50%)2,觉得新鲜(30%)3,节日越多越好(16%)4,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国外的节日热闹(4%)

这是我在大学做过的调查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