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效应

一:观察者效应的介绍

所谓的“观察者效应”,指的是。说得广泛一点,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只不过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需要注意的是,“观察者效应”和“不确定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并不是一回事儿,尽管你会常常遇到人们对这两个概念误解误用。简要地说,前者重点在“观察”,后者重点在“测量”。)

二:观察者效应的概述

在 物理学实验中,为了能够让我们看到“电子”,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光子”与其相互作用,而这个动作必然使电子的活动路径产生变化。在课堂上,学生(观察者) 的反应会直接影响教师(被观察者)的情绪和行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痛苦地发现孩子最终和他们看到的并不一样——因为孩子在处于父母监督下的时候往往 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被观察者一定会被观察者影响到,在做出选择时或者判断时,很容易因观察与否而影响结果。实验人员事先告诉一群小孩他们培养了两个实验老鼠品种:一种聪明,一种呆笨,然后安排小孩观察老鼠逃离迷宫。小孩报告聪明品种老鼠比呆笨品种老鼠更快逃离迷宫,而事实上所有实验老鼠只是随机挑选出来而已。声音、身体的姿势、神色、动作、手势等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被观察者。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作为观察者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本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但是,这个效应的存在,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尤其是在观察我们身边的人或者事物的时候。因为,我们往往只能通过观察了解这个世界,而我们的观察结果,以及对观察结果的理解,决定我们的行为、状态、以及下一步思考。在量子力学中,“观察者效应”是说:“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

三:我只想知道,观察者效应为什么会出现

实验者效应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四:唯物主义怎么解释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

这个很简单-------唯物主义者承认这种性质是物质的本来特性,很简单。

下面就是唯心主义的死穴了-----每次观测都必须借助外物,而不是意识。除非你观察到---粒子随你的意识而动,否则一个偶然性就能解释一切。

五:基本归因偏差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一样的吗

1.认知性偏差(1)行动者与观察者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

六:主观唯心主义的由观察者效应引出的唯心主义

唯我主义的变种,在意识诞生前世界处于叠加态,观察到自身意识的存在的瞬间意识诞生(即使意识存在与否处于叠加态也可以观察)。通过自身观察使叠加态塌缩,大致确定历史变化,不遵循时间轴上的因果,只遵循自身意识观察的因果。比如因为未来救了个人,导致现在被救,这个是因为现在观察到了自己被救,然后存在这个可能,之后叠加态正好往这个可能塌缩了叠加态的塌缩方向并不受意识控制。比如你猜测某件事的真相,然而并不会因你的猜测而往那个方向塌缩。由于意识的观察手段限制,至少以人类为蓝本时叠加态塌缩并不完全,总会有内幕存在。比如用某种方法知道在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事,无论是用那种方法,得出了什么推断,都造成了观察,叠加态会出现一定变化,观察手段不足以杜绝所有可能性时叠加态不会完全塌缩。在各种现象中与唯物主义并无矛盾,微观不确定性是客观的,与宏观尺度下失效可忽略不计,更不可能如唯我论者所言一样。

七:如何避免在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观察者效应

这就是实验心理学中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你自己想吧

八:简述观察学习的效应

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

第一,习得效应。指通过观察习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模式。例如,儿童的语言就是一种通过模仿习得的技能。父母使用文明语言,其子女习得文明语言;父母使用不文明语言,其子女经常出现不文明语言。观察学习的习得效应可以解释大部分与态度和品德有关的新行为方式的学习。

第二,抑制效应与去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受到社会谴责,观察者会暂时抑制受到谴责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去抑制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为重新发作。观察学习的抑制与去抑制效应可以解释不良态度与品德转变的部分心理机制。

第三,反应促进效应。指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习得的行为。反应促进也指原先习得行为的加强。

第四,刺激指向效应。指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观察者将自己的注意指向特定的刺激。在班杜拉的实验中,看到榜样用木槌击打布娃的儿童同未看到这种行为的儿童相比,不但模仿这种攻击行为,而且更多地将木槌用到其他情境。

第五,情绪唤醒功能。指看到榜样表达的情感,在观察者身上容易唤起类似的情感。所以,观察学习是情感教育的最重要手段。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