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 5分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1880~1930)在1912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并且在几年后(1915)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20世 20~30年代间,地理学家对大陆运动的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结果,反对意见几乎是同声一片。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历史分析

历史分析表明,这场地球科学革命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理论革命状态外仅仅是因为人们勉强接受了一整套已处休眠状态或早先被摒弃的观念或理论。这场科学革命伴随着研究地球的新手段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不仅许多地球科学家沿着非传统的路线思考,而且,有不少物理学家也投入了地球科学的研究之中,并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因此,最终发生的地球科学革命并不仅仅是长期受到抵制的、作为传统观念的一次根本性转变的大陆漂移说的简单复活,而且还创立了新的板块构造理论来描述大陆的漂移。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格纳的原始理论并未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但是,最终的科学革命确实体现了魏格纳理论中大陆运动这一中心思想和把地表分成两类地域(陆地和海底)的观念。

特点

这场革命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处在学科工作中的地理学家普遍意识到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许多科学家撰写文章或专论都强调了考察大陆和地球的思维方式所发生变化的革命性质;他们写出了标题醒目的著作,如《地球科学中的革命: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哈拉姆1973)或《地球科学革命的严峻年代》(格伦1982)。强调革命性不仅是后来历史性或评论性文章和书籍的特点,也是地球科学革命年代中学术论文的特点。例如,《科学》杂志中的一篇颇具新意的学术论文(奥普代克 1966)的标题是“南海深海岩心的古磁研究”,它的副标题是“确定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革命方法”。1970 年,在讨论“新的一类错误”期间,J·T·威尔逊声称关于地磁逆转的发现构成了地球科学中的“革命”。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的)“上地幔计划”(U·M·P·)的最终报告(1972)中,“U·M·P·实施期间提出的板块构造的统一概念”被说成是地球科学中的一场“革命”(舒利文 1974,343)。

历史著作

20 世纪 70 年代发表的有关历史评述和总结性著作(主要由母语是英语的科学家著述)所体现的革命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一事实;20 世纪 60 年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说为人们所接受是与库恩1962 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的巨大影响分不开的。因此,阿兰·考克斯(1973)、安东尼·哈拉姆(1973)、乌苏拉·马文(1973)和J·T·威尔逊(1973、1976)在讨论和评述大陆漂移理论的最新发展时都特别提到了库恩。这场科学革命还由于在其后的十几年间出现了一系列出色的历史著作而引人注目。这些著作有许多本身就是地球科学家撰写的,其中一些科学家亲自对这场革命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

二: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

大陆漂移学说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地质学家在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与南非发现了中龙化石,即可证明南美洲与非洲过去是相连的。另外,2~3亿年前的舌羊齿植物,因种子很大无法借风力飘洋过海,但此种化石却出现在非洲、澳洲、印度、南美洲及南极洲,由此可见,过去这些大陆是彼此连接在一起的。

三:大陆漂移说是什么

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与海洋的形成》问世,才引起地质界的震动。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远在1801年,洪堡(A.Humboldt)及其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们已经提出,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和岩石都很相似。魏格纳首先提出,应该用深海中的大陆坡边缘进行大陆拟合。凯里(S.W.Carey )证明,两个大陆的外形在海面以下2000米等深线几乎完全可以拟合。布拉德(E.Bullard)等人借助计算机计算,发现无论用1000米或2000米等深线拟合的结果差别不大。复原拟合工作证明,各大陆可以通过复原形成一个超级大陆,即魏格纳所命名的“泛大陆”。泛大陆是由冈瓦纳大陆(南方各大陆加上印度)和劳亚大陆(北美和欧亚)组成的复合古大陆。

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观点时,许多证据来自他对古气候的研究。他注意到,各大陆上存在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如在极地区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热带植物化石;而在赤道地区发现有古代的冰层。运用将今论古的原则,魏格纳把冰川活动的中心放在当时的旋转极附近,而珊瑚礁和蒸发岩分布的地带放在赤道附近,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各大陆当时的古纬度。对古纬度和现代纬度的比较,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结论。

魏格纳认为,大陆漂移对现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陆上动物群和植物群的显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释。使魏格纳和以后的调查者们获得深刻印象的一些例子有:南美和非洲都能见到的具有类似蝾螈的骨骼构造的淡水爬行动物中龙(Mesosaurus),它不可能游过大洋;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很相似;南极洲三叠系中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它大陆上同样存在;二叠纪舌羊齿植物群(一个独特的植物组合)的种子蕨化石,见于南方的各个大陆和印度。古生物学的证据曾引起过人们众说纷纭的争论,迪茨(R.S.Dietz)在1967年就人们争论的证据发表了一篇评论,其中有霍尔登(J.C.Holden)所作的若干饶有趣味的图群。

如今,这些争论都已是历史的陈迹,从这里我们可以见到,以旧框架收集新事实只是徒劳,用旧理论去解释事实又往往导致荒谬。

南美、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地层两两相似,使魏格纳获得了深刻的印象。大西洋两岸所共有的地质现象更加证明这两块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在北大西洋两岸的两块大陆,有一条非常重大的古山系,被称为加里东山脉。如今在大西洋东岸的挪威看到的是山系的西段,这条山系通过爱尔兰以后似乎淹没在大西洋下。可是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则有一个古山系仿佛从大西洋里爬上来,它和欧洲的加里东山脉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个在北美出现的山系被称之为老阿巴拉契亚山脉。魏格纳认为北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曾一度和欧洲的加里东山脉相连。如果把大陆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条连续的山系。

岩石中含有磁性矿物,在地球磁场的影响下,岩石形成时......余下全文>>

四:关于大陆漂移学说?

致使地幔逐渐升高温度,经常发生火山喷发,靠近地核的岩层也熔化。所以? 目前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是了解地球形态的一把钥匙。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这运动的板块最终总会有相遇的,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太平洋板块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组成、地震,其内部是稳定的:是从海底研究得出的,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所以,而沿海沟带下沉,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  地球表层是由一些板块合并而成,相遇相互碰撞。沿着海底水平运动。因此,形成巨大的山系。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脉分开,一半属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随着水平长距离运动而冷却.这些板块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激烈的地带,形成大洋边缘岛弧海沟复杂的地貌,就插到大陆板块之下,使热量积聚,形成对流形式的运动,它是高温熔融的。地球深部的核心称地核,地壳处于比较宁静之中,在熔融的地幔岩浆上漂浮运动,板块构造控制了整个地球的地表形态,这些板块是由大洋岩石圈及大陆岩石圈组成。地幔的热对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洋中脊)处上升,地幔温度很高、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所谓板块构造,地幔的热对流是带动板块运动的传送带。板块从大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板块是坚如磐石,一半属于美洲板块,在碰撞向下插入处就形成大洋边缘的深海沟。

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印度洋洋底分别属于非洲板块,它的动力来自何处,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

六大板块中,也构成大陆上巨大的山系,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脉分开,大洋板块密度大而重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洋底部的运动。它使地核外围的地幔加温。 板块构造理论,使得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做水平运动。地幔下部的导热性不能有效地将地核的热量散发出去,主要是地幔深处的热对流作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岛弧带。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则互相挤压。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印度洋。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它包含了海洋与大陆,地幔物质成为塑性状态,如喜马拉雅山系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而形成的

五:谈谈你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学说的认识:

大陆漂移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17190.htm,baike.baidu.com/view/40515.htm

六: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何异同

相同:都认为地球在运动的.

不同: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曾经有过一块巨大的陆地,所有陆地是由它分裂漂移而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地球是由许多块拼成的,它包括陆地与海洋.

七: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古气候证据,就是两地的地貌特征有相同的气候产生的特征

古生物证据,南美洲和非洲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等

古矿物证据,有能够随着地理界限拼合的连续的煤带等

古地质证据,大洋两侧岩石的岩性构造都有惊人的相似

地球上2个地方能有如此大量的相似,几乎可以判断不是巧合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