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

一: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是什么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构建校内外德育网络,努力完成德育任务,对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实中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效果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德育队伍的素质偏低,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首要原因。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道理,“先做人后做事”,也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过去,许多优秀的教师参加到德育工作中,给德育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称职的,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的转变,这同时也给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影响德育效果的原因与当前学校搞“应试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应试教育”中德育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德育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德育的实效也就大打折扣。

2、 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所谓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是指内容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易于被其内化和实践,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德育内容是不同的,德育内容要符合主流社会的精神,而今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数还是照搬传统的内容,把养成教育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部内容,没有创新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这种缺乏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和对话的德育也必然是低效的。

我们建议:

1、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德育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定期调整德教内容,要站在培养2鸡世纪主人的高度,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如通过各类班、团、队会进行爱国、爱校、爱班集体教育,另外也可以分层次确立内容,如低年级学生的讲文明、守纪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育,高年级的学生的有理想、讲贡献、人生价值教育等。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学校教育可以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深挖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巧妙地把德育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另外,可以动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家长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力量,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经常召开座谈会,互通信息。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具有不可代替的育人功能,首先要达到“五化”:净化、绿化、美化、香化、教育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名人名句,伟人塑像,文明标语牌或普通教师评语,也可以建立校风校貌宣传橱窗,校史展览馆等。这些内容都能鼓舞、鞭策学生拼搏、奋进、健康成长。

二: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德育工作在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中处于突出地位,《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乡地处甘州区最南边,无论是社会经济条件,还是家长的文化水平都很低,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比之城区的家庭要低得多,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加强我校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刻不容缓。  一、当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分析。  1、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学校领导虽然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也加强了领导,但由于德育评价的模糊性,对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认识不足,研究不够,致使学校德育工作主要还是停留在养成教育为主的传统模式之上。  2、德育工作往往只注重形式,忽视效果,只注重表面,忽视内在规律,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3、学生在对待异性交往以及情感发展上普遍存在模糊认识,早恋一直是学校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4、家庭青春期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大部分的家长对这一问题不是很关心,甚至不闻不问,能够开展适当的家庭青春期教育的很少。  5、一些不良行为和不良现象在少数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学生吸烟、喝酒、打架。  6、家长和教师普遍与学生沟通不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部分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其他问题时,不选择与家长和老师沟通,而选择比较要好的同学或朋友交谈。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现代中小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信任程度有所降低,而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明显不够,从而导致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准,有些工作当然无法跟上。   7、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心,往往偏重于繁忙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班级德育特别是学生的人格成长和思想道德发展关注不够。  二、对当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  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民家庭,生活比较贫困,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比之城区的家庭要低得多,这部分家庭的教育意识不够强,因此对子女的教育严重缺乏,这部份的学生大多公民道德意识薄弱,存在着很多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大大加重了德育的难度。所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这类家长的德育意识是我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学校加强家校联系,积极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家校形成一股合力,德育工作才能开展得更有实效性。  三、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  首先是提高家长的德育意识,加强家庭德育  1、家访。这是班主任工作职责之一。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家庭,通报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互通有无,并针对具体情况,协商较为稳妥的教育方法。多报喜少报忧,不要变成向家长告状;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虚心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  2、召开家长会 这种形式宜采取于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后和毕业考试前,或针对家教某个具体问题需使家长形成共识时。召开这种座谈会,可使家长有机会共同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出谋划策、交流经验。这种会,顾名思义,应重在座谈。座谈前,要介绍班级情况、学校里进行了哪些教育活动。介绍学生情况时,以表扬为主,尽量不要点名批评,以免引起家长的反感和误会。家长们通过座谈,在座谈中逐步提高认识,从而在熟悉子女情况的有利条件下,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家教方法。  3、开办家庭教育讲座。 这种形式可借助于家长会,也可由学校配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进行。......余下全文>>

三:您认为本校(或本地区)德育工作存在哪些不足?结合实际适当概括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对德育的认识有偏差学校管理和教师思想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认识。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老师有业绩,学校有光彩,这是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而思想品德是隐性的,难以量化的,看不见,摸不着,短时间也显示不出来。因而,不愿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德育工作上。2、德育教育方式缺乏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当前的德育教育不仅不能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而且缺少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目标笼统、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和实效性等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3、德育内容滞后,实效性不强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而在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中,也未能有机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和青少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只重目标不重内容,使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4、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德育工作者经验为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举措1、健全机构,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建立由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和家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2、健全“三结合”教育网络,拓宽学校德育管理的渠道。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已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场所,还须考虑社会、家庭等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我们必须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力量,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以加强德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立体化。3、加强管理,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学校应重视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着重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的能力,特别要重视提高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扎实且富有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以此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4、丰富形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性,要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续影响其一生,引领和规范其行为。德育的内容要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四:学校德育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在每所学校德育部门的工作计划或总结中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么一句话:“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大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如何去寻找、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生长点,构建开放型、实效性的德育模式,却是摆在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不同的言传身教等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来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简单来讲,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品行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刻地体会到,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的祖国逐步跨入新世纪经济时代的时候,当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大潮席卷神州大地的时候,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学校的德育工作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定位,似乎被卷入了眩晕无序的旋涡之中,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明显的暴露出来。在学校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事倍功半,甚至是收效甚微的局面。难道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不再需要接受德育教育了吗?不是。我认为,要扭转当前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客观现状,就必须从德育管理的认识、方式、内容、范围等方面去开展新时期的学校德育改革实践工作。 一、提高认识,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其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我们的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人才的摇篮,其德育工作的内容与目标则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对我国未来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自己的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教职员工的主导作用及全体学生的参与作用,明确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职员工本职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是做好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此外,千万不要认为德育工作只是学校德育部门和班主任的事,而一定要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应强调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重要保证。而如何去改变目前学校中德育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思想不稳定、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则是学校管理者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我认为在校内,可组建一支素质高的德育骨干队伍,发挥其扩散性的影响;在校外则可在各个领域(如司法、维权、交通等)聘请一批德育顾问,充分发挥德育实践基地的作用,以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外德育工作队伍。 二、改革德育管理方式 我们知道,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基础单位是班级。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者,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德育部门的大部分工作任务、要求能否切实的贯彻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而目前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是班主任代表学校行政,对一个班行使组织权、领导权和指挥权。班主任在学生中是绝对的权威,在班里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我们发现,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似乎不再像几年前的学生那么“好管”了,不断会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而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一下沿用已久的那套管理方式。我们会认识到,它不仅影响到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甚至会影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因此,必须要对传统的德育管理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 这里所谈的改革,......余下全文>>

五:6,6,6,6算24,不准直接相加。

6*6-6-6

六: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五个环节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教育。如何开辟针对性强、实效性强又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途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全人格、积极向上精神状态的高素质人才,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始极探索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工作,发挥学校德育育人的功能呢? 一、提高教师素养,注重言传身教。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一)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小学是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小学生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当你要求孩子热爱生活时,你自己首先必须要充满活力与激情;当你要求孩子爱护清洁的时候,要首先搞好办公室卫生;当你要求孩子们对人要有礼貌时,你就不能随便说粗话。 (二)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需要主动去接近孩子,关心孩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大港九小有位很热爱生活的语文蒋老师,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她便组织学生到充满春色的田野采风,师生一同欣赏大自然赐予的七彩和芳香。在活动中,既完成了语文课的有关教学任务,又渗透了德育教育,同时还沟通了师生情、学生情。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季节,她也会带领学生去欣赏雪花下的校园。在这样一个个特殊的日子里学生能得到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声赞语,甚至一句批评,都会令他们很感动,对老师的良苦用心、殷殷期望都感悟很深,对老师指出的不足也乐意接受。许多学生、家长都非常喜欢这样的老师。 二、抓好课堂教育,注重学科与德育的整合。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可采取“以美辅德”的方法。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相辅相承的客观规律,寓美育于各科教学和活动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力,发挥“以美辅德”的功能。 (一)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音乐教学应根据小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注意寓思想教育于唱、游之中。在歌词乐曲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美术教学立足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把绘画和手工制作结合起来,使教材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到活动,由浅人深,形成系列。 (二)体育本身就是健与美的艺术。勇敢的精神、矫健的动作、健美的体魄本身就是美的表现。体育课教师可以通过健身操等人体运动,让学生获得自我满足的运动美感,使学生在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的同时,逐步形成创造运动美的能力。另外体育教学中多开展竞赛,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行为规范等良好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审美情操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使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品质。小学语文学科不仅使学生从一篇篇课文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而且在审美观上初步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注重这种启迪和培养,可进一步使学生知道什么东西应该赞美、效仿,什么东西应该憎恨、鄙视。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课文中“形象”的感染作用。使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品质。 (四)“以美辅德”的另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是开展各种活动。活动的过程可成为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启迪心灵的过程,为学生把“知”转化为“行”提供实践机会。因此必须重视活动的传统性、时代性、趣味性、服务性和社会实践性。让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挖掘素材,表现自我。如低年级学生可开展“寻找校园内的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美在哪里”的讨论,让学生懂得只有内在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结合,才是完整的美。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及相应......余下全文>>

七:如何看待现在德育实效性低的问题

1、正确认识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双重影响教育者不能只看到环境中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应看到环境中大量有利的积极主动面。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市场经济使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进取创新和自主观念。其次,市场经济为德育注入了新时代内容,丰富了德育内容。其三,市场经济为学校德育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有所作为。 2、优化德育环境(1)、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开展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道德规范,积极表彰道德典型,对各种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抨击。净化影视媒体,推行德育制度建设,使道德与法律相铺相成,营造浓郁的社会道德氛围。(2)、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事实证明,良好的德育环境其独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些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只有建设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网络当前德育工作低效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环节脱节。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借助社会、家庭中各种积极因素,拓宽德育渠道,提高社会、家庭、学校德育行为的协调性,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德育整体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学校德育社会化。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已出现十分可喜的局面,相信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一定可使学生的德育工作从教育的行为控制,动机的激励最终达到被管理得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终实现德育工作最优化。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要扭转新时期德育工作之薄弱局面,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不便需要教育工作得的积极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贤达志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肯定评价,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的提高,从而促进中化民族之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八: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工作。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明确的是如何顺应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途径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关键词:德育工作 有效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近年来,德育实效性低下却是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德育方面的因素。前者是教育工作者难以改变的,但学校德育自身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学校德育是一项带有明显目的性和强烈主观能动性的社会实践,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看起来重要,做起来忘掉,忙起来不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迫在眉睫。那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呢?下面将从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上进行分析.

一、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滞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质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然而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2、德育方法理想化

德育方法理想化一直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他们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认为理想与现实情况是完全符合的。而一旦他们步入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使一部分人猛醒,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并最终导致他们对学校德育的怀疑,德育的持久作用必将难以为继。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辩证施教的方法。

3、德育方法简单化。

一些教师不辞辛苦,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令学生难以接受。他们不懂得德育的过程是情境体验的学习过程,不懂得德育不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有的伦理规范,而是必须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

4、德育工作单兵独进

学校德育工作单兵独进由来已久,且较为普遍。学校往往仅重视思想品德课、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团队建设,忽略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之德育功能。一线教师多数扮演着“经师”的角色,而非“人师”。这种状况已造成学校德育丧失学科教育主阵地,使得德育效果难以彰显。

5、德育评价机制形式化。

周恩来同志指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正是强调良好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长期性。这是德育区别于知识技能教育的根本所在。这一特点要求有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与之相适应。然而,一些教育行政机构评价一所学校德育工作之优劣,则往往有流于形式之嫌,其常规做法是提前通知。而作为应对,学校常采取突击准备与强化训练并举,以便获得好评。这种评价尚未形成制度化,随意性很强。至于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如何,则往往在评价之外,而形式化的评价机制必然会使学校德育工作边缘化和实际上的弱化。

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1、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做到学校的德育活动和教学活动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感染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隐性功能教育学生。各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因为这里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紧密联......余下全文>>

九:简述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在德育认识上存在以下偏差:一禒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蜕化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排斥德育的现实取向,导致了德育脱离现实的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德育成了应付考试的一门课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于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注重书本教育、口头说教,忽视实践锻炼,启发自觉,不注重道德主体的养成问题。

(3)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观主义倾向,习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忽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问题日益严重。

(4)德育评价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表现在以认识代替行动,以书本知识的考试代替对学生的全面系统品德评价。

(5)在德育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倾向,动不动就是讲过去、讲传统,唯独不关注现在和将来。

十: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

德育的实施原则主要依据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提出的。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标要求和德育过程原理,我国学校实施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知行统一

把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问题的认识与指导他们的品德践行结合起来。要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政治理论、道德伦理,要求学生用学到的思想道德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并通过行动、实践,加深对这些思想道德准则的理解,丰富其体验,使认知、体验、践行结合,做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达到知、情、行的统一。教育者要把自己的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的表率。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道德认识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向往未来,要求上进,对社会有所认识,但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看问题简单、片面,出现一些过世时难免的。然而,只要他们的认识一提高了,改起来也很快。因此,进行德育要注意正面教育、说服诱导,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况且,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敢说敢做,他们的思想总会在行为中表现出来,要堵是堵不住的。企图用堵得方法来解决问题,只会是矛盾激化。故应以说服诱导为主,惩罚为辅。

3.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即在集体中即通过集体教育每一个成员,又通过对个别成员的教育来影响集体。对个人的教育与对集体的教育相一致的平行教育思想,既有面向集体的教育,有有根据个人特点个别施教,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辩证地结合起来。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以正面引导、说理教育为主,又辅以纪律约束,使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正面教育,先进人物的榜样教育,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和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守则、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上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自觉性同必要检查、督促结合起来;把坚持以表扬为主同必要的批评结合起来。

4.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发扬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及发扬优点、长处、成绩,同时,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既克服缺点、短处、不足,并依靠其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全面地看待学生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辩证地看待优点和缺点,积极、热情、耐心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又善于教育帮助优秀学生发现自身的消极因素,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5.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马卡连柯提出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信任一个人。在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德育要求;同时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心他们,相信他们通过努力能达到预期的教育要求。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提出明确具体、力所能及的教学目标,并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努力目标。对学生行为作必要的指导与监督,对学生思想言行中的错误、缺点进行批评、教育等。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尊重信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起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6.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教育者不仅要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而且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教育者要增强自己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观念,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言行举止上做学生的表率。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